劉歡歡
摘 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情況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起著引領作用,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的發展提供具體方向和行動指南。“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任課老師的課堂學習引導前提下,行業專家對學生提出職業技能要求,再加上學生親身感受員工實際工作狀態,形成“課堂教學+專家講座+企業學習”多元化教學模式,能夠全方位培養學生,引導其做出正確職業規劃,將職業生涯與學生個人真正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自身競爭力。
關鍵詞:多元化;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應用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養是首要任務,高校要為社會培養優秀創新型人才。各大學、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結合地方特色和實際需求,設置不同專業,開設相應課程,計劃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質量的綜合性高端人才。
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各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意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掌握科學的職業規劃方式方法技巧,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協作等工作技能。
一、 《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存在問題
自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將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以來,大部分高校均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并配備專門的老師進行授課,使得這門課程的發展很迅速。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目前僅限于課堂教學,采取“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班級授課制。學生雖然能夠學到一定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方面的知識 ,但是這門課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發展較為模糊,職業定位不清晰,學生對于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道德、行業要求、任職資格等缺乏全面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等。課堂教學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很快的接觸到所學知識,但是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難點的掌握。
大一上學期學習課程的前半部分《大學生職業規劃》,學生在大三或大四上學期再學習下半部分《就業指導》。老師以說教的形式向學生講解書本理論知識,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僅僅停留在對書本淺顯知識的表象理解,沒有真正理解理論知識背后真實的意義。大部分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發展較為模糊,職業定位不清晰,大三大四的學生即將實習,踏入工作崗位,忙著制作簡歷、應聘面試、撰寫畢業論文,不能全身心集中精力學習或者請假不參與學習,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
另外,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大賽僅僅停留在比賽層面,并沒有固化為教學,且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并不是強制性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加,僅僅是比較主動積極的學生參加,覆蓋面窄,從而導致職業發展規劃直接效果受眾范圍縮小,就業指導停留在紙上談兵,缺乏實際指導意義。
除此之外,經調查發現,即將畢業的學生對于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道德、行業要求、任職資格等缺乏全面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根本沒有做好踏入工作崗位的準備。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效果不甚滿意,沒有真正實現這門課的意義。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效果,眼下迫在眉睫。
二、多元化教學模式在《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
(一)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很多專家學者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進行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教學主體團隊、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區域差異、課程教學模式。其中教學模式主要有“體驗式”、“翻轉課堂”等,為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教學效果也很顯著。本文在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考量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著力構建“課堂教學+專家講座+企業學習”多元化教學模式,能夠全方位培養學生,引導其做出正確職業規劃,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就業指導,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做好職業選擇和規劃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為進一步凸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用,真正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自身定位,規劃職業目標,有必要優化現有教學模式,創建“課堂教學+專家講座+企業學習”新模式,增強學習效果。每學期現有課程18學時(課堂教學),優化改革為每學期:8學時(課堂教學)+6學時(專家講座)+4學時(企業學習)。課程分為大一上學期職業生涯、大三(大四)上學期就業指導。
總之,在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的前提下,在任課老師的課堂學習引導、行業專家對職業技能的要求、學生親臨感受企業對員工實際工作狀態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教學模式下,能夠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明確大學期間的任務,定位清晰,目標明確,將職業生涯與學生個人真正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自身競爭力。
(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特點
1.將“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貫徹到《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中,正確認識學生的認知方式差異與智力差異,充分了解學生,正確面對全體學生,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最大程度的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智力和潛能。
2.以課堂教學、專家講座、企業學習相結合多元化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教學,避免傳統的教學模式枯燥、無實際指導意義等弊端,靈活性、針對性、參與性強,實踐可操作性強;突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創新思路,順應了新時期、新理念下高校培養目標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新趨勢。
3.學校能與企業達成長期穩定合作,為學生的頂崗實習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學校與企業保持一種友好的關系,學生才有機會定期到企業參觀學習。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保持一種合作關系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學生有“隱形福利”,畢業之際學生可以到企業實習鍛煉,即與自身所學專業相符合,又與“母校”有合作關系,學生多了一個選擇機會。另外,畢業的學生可以優先投遞這家公司簡歷,企業優先錄取該高校相應專業學生,為企業提供“人才庫”的同時,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提高高校的就業率。
4.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學習主動性。通過學生企業的實際參觀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與需求企業的人才需求層次以及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專業證書和專業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另外,學生在面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時,能夠主動思考,善于動腦,帶著問題去學習專業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源動力和主動性。
四、多元化教學模式在《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中應用注意問題
1.專業課教師重視課堂理論知識教學,明確角色定位。在各個教學階段, 為了發揮科學有效的指導作用, 教師應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尤其是在多元化教學模式后,學生在實際參與各項活動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系列無法預知的情況[2],這就要求專業課老師正確引導學生,明確自身教書育人的身份。對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任何問題,老師要耐心地傾聽、引導并及時解疑答惑,真正參與其中,融入大學生群體中,讓學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學模式,讓新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作用。
2.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地位,重視激發興趣。學生應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自主自愿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獲得的知識理解會更加深刻,理論把握更加牢靠,認識到行為的轉化更加堅定持久,欲更體現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長等情況自主選擇實踐活動,明確角色定位并全身投入,在參與、體驗中學習、感悟、成長[3]。
3.學校認真選擇實習企業,注意把控風險。在學生進行企業實習鍛煉過程中,實習單位要能夠真正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就業崗位,使學生能夠認清實際工作中的職工狀態,并且通過企業實際參觀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沒有生活壓力和經濟壓力,作為一個學生身份的幸福感,從而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要選擇正確的合作單位,更好地增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效果。有些單位、企業以通行證費、參觀費等變相的理由讓學生交押金等行為需要格外注意。
五、結語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為了更全面的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各個高校在開設專業課程之余,設置了職業生涯規劃也就業指導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興趣、特長,明確自身的奮斗目標和就業方向。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已經不能完全實現課程的教學效果,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索課程改革,以期為學生真正學到本領進行各種嘗試。本文將“課堂教學+專家講座+企業學習”多元化教學模式運用到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使我國具備大量高素質、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宋艷萍,曹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性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226+228.
[2]梁嘉慶,劉明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08):152-154.
[3]羅琳潔.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3):178-179.
基金項目: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中的研究與應用》(編號:2019ybjy07);自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應對網絡輿情危機導控能力提升研究(編號:BYS2019Z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