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甜
記者:在豐城,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個“買天氣”的雷應國,您能說說那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嗎?
雷應國:我剛開始種植水稻的時候,真是吃了不少“天氣”的虧。2008年,為了更好地發展規模種植,我在已有水田的基礎上又承租了1800畝水田,準備大干一場。誰料想,天難料,那年的10月整整下了11天的連陰雨,由于倉庫、曬場等相關配套設施沒有及時跟上,我種植的900多畝二晚收割后沒有晴好的天氣及時晾曬,最終導致16萬公斤的谷子全部發芽、霉爛,損失了十幾萬元。打那之后,我就跟“天氣”較上真了。后來,我還專門到豐城市氣象部門,以每年500元的價格訂購了可供24小時電話查詢氣象的服務。這項看著不起眼、投入少的服務卻為我日后的水稻種植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秋天,我從氣象預報中得知寒露風比往年要提前10多天到達,隨后我緊急對200多畝晚熟稻催熟,這才避免了水稻的減收。老話說農民“靠天吃飯”真是一點也沒錯啊。
隨著合作社水稻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豐城市氣象局便在我的水稻田里建了一座小氣候觀測站,這個站能夠監測到周邊5~10公里范圍的氣候變化情況。這種小氣候觀測站不僅能讓天氣預報更加精準,還能監測農業生產環境,為我們生產優質水稻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記者:2018年,您提出了大米溯源的理念,并很快付諸實踐,您一下從“買天氣”的雷應國變成了“賣天氣”的雷應國。您是怎么有這樣一個想法的呢?
雷應國:開始種植水稻后,我就養成了每到一個地方就去當地的一些大型商超的糧油食品區看看的習慣,了解一下當地的市場行情。我發現,商超里的農副產品,只要是貼上了“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地追溯”等標簽的,價格都是同類商品的5~8倍。回來后我就琢磨,如果我們種植的水稻也能貼上這樣的標簽,那我們也可以創造不錯的收益。
后來,我嘗試將田里新建的小氣候觀測站所監測到的數據與農產品溯源的理念相結合,將大米從種植到生產的全部環節通過二維碼的方式展現給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有據可查的食品安全保障。現在,在合作社產出的大米包裝袋上,都會印有一個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后就能了解到所購買的大米在產地氣候、生態環境、空氣質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僅如此,豐城市的氣象部門還為我合作社產出的大米頒發了一個“氣候品質認證”的標識,這個標識也印在包裝袋上。
在我看來,無論是“買”天氣還是“賣”天氣,其實都是農業向精準化、標準化邁進的重要路徑。對天氣的“執著”,就是對大米生產氣候環境的把控,莊稼可不會哄人,光憑經驗是種不好地的,大米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都對其品質有著直接的影響。
記者:據了解,您最初種植水稻時承租的水田都是一些處交通不便地方的中低產田,并且還實行了“單改雙”。您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水田?您又是怎么做的?
雷應國:在種植水稻之前,我在村里經營著一家農資店。一天,一位老人到我店里轉了轉,什么東西都沒買就準備離開,當時我就問他:“什么都沒買是因為我店里的農資貴還是質量不行呢?”老人說:“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們年紀大,干不動了,很多地都撂了荒,也用不了那么多農資了?!甭犃死先说脑捄?,我思考了很久,還時常到老人所說的“撂荒”了的田地去看看,在那里一待往往就是大半天。加之當時正碰上國家鼓勵流轉土地搞規?;N植的契機。最終,我在這個村里承租了210畝中低產水田,走上了水稻種植之路。當時選擇承租這種條件的水田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當時村里交通方便一點的水田都有農戶在種,流轉工作有一定的難度;第二,當時自己剛開始種植水稻,手里的資金有限,承租中低產田每畝租金才70元,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其實,在決定承租這210畝中低產田之前,我就計劃將劣勢變優勢——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這連片的210畝水田水源保障水平低、肥力差、交通不便,看起來好像是一片讓人頭疼的“問題田”,但其實正好符合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交通不便恰恰成就了種植環境的原生態,不過我需要通過科學種植技術來克服水源保障水平低、肥力差等劣勢。為了能種好這210畝水田,我嚴選品種、精耕土地,花費了不少心思,第一季單產達到了400多公斤,可沒想到賬算下來,除去必要的開支外,我還虧損了5000元。但這并沒有讓我產生放棄的念頭,我認真尋找這其中出現的問題,改進管理模式,提高種植技術,并將水稻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860畝。
說來也巧,同年3月,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豐城市秀市鎮等地勘探出了524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當時我就想,如果能將我種植的水稻打造成富硒產品,必定會有不錯的經濟效益。后來,我又承租了1000畝富硒水田,同時邀請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并采用飛蛾誘捕器滅蟲、測土配方施肥和施用農家肥等新技術,使我的水稻種植產業在技術和產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
記者:從初涉農業領域的210畝水田,到如今的23000畝水田,可以看出,從一開始您就十分明確要走規模化種植水稻的路子。您為什么如此堅定這種發展理念?
雷應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了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的農村。在那里,我發現當地大部分農田都是采取田園化管理、機械化耕種,這種現代化的耕作模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貋砗?,我就想要嘗試一下這樣的耕作模式。
傳統農業中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的小規模生產模式具有種植水稻品種多且不穩定,栽培條件與技術不統一,不同農戶生產的水稻質量參差不齊,品質難以保障等劣勢,這必然導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差,難以符合國內外市場對水稻高品質的要求。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吃飽外,人們還越來越注重食品的營養與安全。因此,采用規?;N植水稻,能夠確保稻谷質量,提高稻米品質,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稻米的市場競爭力;便于先進技術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應用,以實現標準化生產,從源頭把好食品安全關。
記者:據了解,1999年,您剛畢業就被分配到了江西省豐城市秀市鎮供銷合作社工作,可沒多久,又因供銷社改制,您的一紙報到證變成下崗通知書,您也因此走上了新型職業農民的道路。從門外漢變身行家里手,您如何理解新型職業農民這一職業?又是如何做的?
雷應國:說起“新型職業農民”這個稱呼,它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稱呼。既然是新型,那必然是與傳統有著千差萬變的。在我看來,新型職業農民意味著主動、自由選擇的職業,而并非一種被賦予的簡單身份。同時,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大量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高效率的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這些都需要高素質的新型職業化農民來駕馭。
在從事水稻種植的這些年,我一直堅持“先行先試,用新技術提升現代農業效益”的理念,在我們當地創下了幾個“第一”,因此也讓我有了個“雷大膽”的稱號。
要想走規?;a業化的道路,就必須堅持科學種植。因此,我率先在全市種植戶中大面積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我請來農技人員,深入合作社田間地頭,制定出科學的施肥配藥方法,合理配置氮、磷、鉀肥,向合作社社員手把手傳授技術、面對面講解施肥方法,提高了合作社社員的施肥技術。不僅如此,這幾年我還經常到農業科研院所去了解新農藥、新品種,嘗試推廣應用,并在農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下,考察各個品種的表現和產量,為今后合作社選擇種植品種、當地農業部門推廣應用、農業科研單位研究提供借鑒作用。合作社先后引進推廣了農藥新品種4個、優質水稻新品種5個、蔬菜新品種10個。
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耽誤不得。2009年,我組織成立了豐城市唯一一家系統性專業化機防服務隊,實行統防統治。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門以及農機管理部門的配合指導下,合作社不斷壯大水稻專業化防治隊伍,大膽實踐新技術、新裝備。機防服務隊多年來為合作社社員節約病蟲害防治成本90多萬元,實現糧食畝產增收30多公斤,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近幾年,大量低產農田流轉到了合作社。為了提高低產田的經濟效益,2011年,我籌資15萬元,建了22個育秧棚,購置了5臺育秧機械設備,在全市率先實行工廠化育秧。在工廠化育秧、機插等新技術的幫助下,合作社機插田比傳統式插秧田平均每畝增收5%。周邊許多農戶看到了新技術帶來的效益后,都希望能夠嘗試這種生產方式。目前,已有25戶農戶與合作社簽訂了播種、育秧、機插的服務協議。
有了因未及時晾曬而導致巨大虧損的教訓后,我意識到了稻谷烘干技術的重要性。2012年,合作社自建了一幢占地1300平方米的糧倉,還添置了4臺烘干機,為種糧大戶提供服務。稻谷實行“烘干后直接入庫”的流程,既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避免稻谷在公路上晾曬危險且影響產品質量的問題。
新型職業農民應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民,我要做的就是善于創新、敢于當先,帶領合作社成員致富奔小康的新型職業農民。
記者:據了解,您合作社目前有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因此一直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這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那么,您認為發展“訂單農業”有哪些優勢?另外,“訂單農業”要求主體雙方具有較強的契約精神,您碰到過違約的情況嗎?
雷應國:合作社通過不斷發展已步入正軌。目前合作社的銷售渠道主要有三個:第一,銷往國家糧食儲備庫。從2009年組建合作社至今,11年的時間已累計向國家糧食儲備庫交售16.5萬噸優質稻谷,我自己也交售了2.8萬噸。第二,富硒、有機等高端健康大米銷往高端社區,便利店,京東、天貓授權經銷店等。第三,中端高產大米銷往學校、單位食堂等。
合作社這幾年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主要是因為:首先,能穩定水稻價格,抵御市場風險。其次,能從源頭上確保水稻產量和質量,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模式、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水稻品種、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加工銷售的“六統一”模式。再次,能為種植戶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的稻谷收購價要比市場價高30元每百公斤,農戶既降低了風險,又提高了收益。最后,能最大化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訂單農業作為以銷定產的重要生產方式,對合作雙方的契約精神有著嚴格的要求。在日常生產中,我偶爾也會遇到違約的情況,但站在農戶的立場上思考,我認為關鍵是要確保農戶的利益,可從提供技術幫助、讓利收購稻谷等方式提高農戶與合作社的黏性,讓農戶有“跟著合作社發展就有希望”的信心。當然,合作社作為一個集體,面對的是諸多個體,也要充分展現擔當精神。
記者:“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通過交談,我發現您就是那個“早行人”。下一步,您還打算做什么?
雷應國:雖說目前合作社的發展在穩步推進,但經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認為無論什么行業都應該保有警惕性,不能“高枕無憂”,更不可一成不變。下一步,合作社將打通線上與線下梗阻,做到互通發展。以前,合作社線上的產品都是由代理商經營銷售的。目前,我們準備開設京東、天貓等線上平臺的直營店,并將重點開展線上直播活動,將水稻種植全程視頻化,鞏固產品溯源的理念。同時,將繼續加大與社區團購平臺等的合作,直接面對市場,讓利給消費者。未來,合作社將繼續保持標準化、機械化的生產、加工模式,在保證糧食品質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植技術,提高產量,讓農戶享受到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