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始于北宋靖康年間渭水郡姜氏從四川遷入雅墅里,于乾隆年間被稱為“雅水下姜村”而得名至今。下姜村現有耕地645畝,山林10259畝,其中以天然林為主的國家級生態公益林7100余畝,森林覆蓋率達97%。全村現有人口231戶、768人,以姜、余、楊、伊、吳姓為主。全村重點發展旅游、茶葉、蠶桑、中藥材等產業,村民人均收入位于楓樹嶺鎮前列。
亮家規、定民約,構建文明鄉風
早在六百多年前,下姜村就有了《姜氏家規十六條》《姜氏太公家教》《楊氏家規二十條》《伊氏家規十條》等家規、家訓。這些家規、家訓已對村民的日常生活、鄉風民俗有了清晰的闡釋,涵蓋了忠、孝、仁、義等多個方面。近年來,下姜村將優良的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對“老”家規、“老”家訓鑒別剖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構建良好鄉風文明生態的同時,總結出了一則村右銘:下姜村——夢開始的地方。
為了推進家規、民約的更新與實踐,村里推出了一系列舉措:
開展“一句話”承諾和家規上墻活動。提煉符合時代精神的家規內容,在門庭、中堂等顯要位置展示出來,用良好的家風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實現“從娃娃抓起、從源頭做起”。
完善《村規民約》等規章制度。簡化之前繁雜的《村規民約》,形成“遵紀守法,發現違規、違法行為及時制止”“誠實守信、明碼標價,不欺客、不宰客”等10條簡單易懂、容易誦讀的約定,突出民主意識和法治精神。同時,村里還制定了《下姜村黨員守則》,明確黨員干部要帶頭執行《村規民約》,不違反規章制度。引導黨員干部和群眾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意識。
推進鄉風文明宣傳。修建法治廣場,將優秀文化精神和農村常見的陋習典型案例在廣場中展示。設立法治移動書屋,免費向村民、游客提供普法知識。針對鄉村旅游經營過程中常見的矛盾糾紛,村里為民宿、農家樂等經營業主打造了極具實用性的專題普法培訓活動,通過提高經營者的法治意識來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興文創、重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為激活鄉村文化底蘊,下姜村從三個方面展開了探索:
借力鄉村旅游,興辦文創產業。近年來,村里的傳統手藝人借助村莊發展鄉村旅游的契機,在村集體的幫助下開設了篾匠鋪、剪紙坊、打鐵鋪、石頭畫作坊等。這些“老手藝”和“新文化”的結合,催生出了許多文創產品。
保護文化遺產,提煉文化內涵。2012年,下姜村重修村志,將下姜村建村以來的事跡、經驗教訓都收錄其中。特別是在人物篇中,突出了下姜村村史上的幾位優秀人物,如義薄云天的姜人梯,樂善好施的姜可行等。這些下姜先人的完整事跡在村莊文化長廊中展出,引導后人思考人生、陶冶情操。
推出獎勵機制,激勵美德傳承。為激勵傳承優良美德,提升鄉風文明,村兩委宣傳設立紅黑榜,開展季度評比,內容包括美麗庭院、好人好事、家風建設、學子求學等。此外,在下姜村每年組織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還會評選出“好婆婆”“好媳婦”“十佳孝子”等。
夯基建、扣節氣,激活文化活力
下姜村在鄉風文明建設上一直下苦力、干實事。村里每年在文化建設上都有專項資金投入。
基礎設施日趨齊備。下姜村目前建有文娛廣場兩處、文化禮堂一座、下姜書房兩座、露天舞臺一座。這些基礎建設更好地豐富了村民的日常文化活動。下姜書房建筑面積近100平方米,內藏7000余冊圖書,同時還和周邊村莊書房進行書籍有機聯動,每隔一個季度就與周邊村莊進行書籍交換,保證村民有書可看,有知識可學。村內聘有文化員一名,負責舞臺和文娛廣場的日常運行,給村里的廣場舞隊提供后勤保障。
節慶活動不斷豐富。每年下姜村的年度大型傳統文化活動不少于5場,其中,春節聯歡晚會、感恩節和重陽節晚會更是弘揚傳統文化、服務村民的固定節慶活動。下姜村每年在村莊大舞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從主持人到表演的節目,都是由村民自發報名組織的。每年的重陽節,下姜村結合傳統重陽禮俗,將村里的老壽星們集合在一起,村民們有錢的出錢、有才的出才,為老壽星們送去溫暖。此外,下姜村文化旅游節、下姜村豐收節,每年也會如期舉辦。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