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茹
摘 要:本文以國內外醫患關系為背景,探討共情能力的培養在醫患溝通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針對醫生與患者之間信任度的缺失、醫患關系緊張的現象,提出了培養共情能力應多傾聽、多學習、多總結。相信在醫護人員的一代一代努力下,在強有力的共情下,醫患關系會越來越和諧。
關鍵詞:共情能力;醫患溝通;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鬧”、“暴力傷醫”等令人心痛的事件常常出現在身邊,而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有:醫患溝通力度不足、醫學的不確定性、醫療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媒體的片面報道等[1],醫患關系最直接的導火索是醫生與患者之間信任度的缺失。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作為人文關懷與病患溝通的技巧之一,共情能力是醫護人員必備的基本職業素養。因此,醫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的同時,還要重視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學會傾聽,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
一、 “共情”的基本含義及作用
“共情”也稱為同理心、移情,所謂“共情”指的是能深入他人的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一種能力。它是日常生活中高情商的體現之一,然而真正的高情商,更需要共情來陪襯,才能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在同情之外,更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許多學者對“共情”這一概念有著獨特且精辟的見解,1971年Mayeroff認為,共情就是從心底去關懷一個人,了解他以及他的世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深處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方向與理想[2]。
“共情”是情感、溝通和認知三方面相互結合發揮作用的心理過程,它應用于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即體驗患者情緒和情感、感受患者內心想法和態度和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3],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高情商的代表,醫生醫術的高低甚至領導力的高低也和共情能力息息相關。“共情能力”是打開醫患溝通的金鑰匙,尤其是在醫患關系僵持不下的今天,就好比醫生在治療病患過程中,準確“共情”病患正在經歷的感受,并能將這種感受通過語言傳遞給病患,這不僅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更在醫患之間打下穩固的信任之石[4]。近期,有科研人員做過一項實驗,83名醫學生對一名血液透析的患者進行為期兩周的生活跟蹤記錄,模擬共情患者正在血液透析時的體驗,兩周結束后,對記錄結果進行量表分析和干預,最終顯著提高了這83名醫學生的同理心[5]。“共情”更具人性溫暖,只有充分的共情,醫護人員才能對患者抱有真誠之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才能在工作中充分體現醫學人文精神中的寬容、理解、同情、公正、自主等原則。
共情訓練也就成為了醫學生的必修課,但據研究表明,共情訓練更應從小抓起,從兒童、青少年時期開始鍛煉,將培養共情和抑制反社會行為的目標結合起來,從小學習換位思考,長大了將會降低“醫鬧傷醫”等暴力事件發生的概率,同時,在面對極端暴躁的患者也會更加冷靜、理智、溫暖[6]。
二、 醫患溝通在國內外的現狀
(一)國內的醫患溝通現狀
國內的醫患溝通還存在許多嚴重的問題。由于醫患溝通的重視程度國內不及國外,所以我國在培養醫學生溝通能力的課程設置上也就起步較晚并且存在許多明顯的不足。在整個治療流程中,醫患間不僅溝通的時間明顯少于國外某些國家,且此彼此有意識的交流也少之又少。通常,語言的交流過于簡單、層次過于表面甚至態度不加,而且交流僅僅只狹窄地以迅速診療為目的,極易引起患者的不滿甚至誤解。但往往,國內前往醫院就診的患者恰恰十分珍惜每次就診時與醫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卻經常因為時間過于緊張而不能跟醫生充分交流。部分醫生尚且做得到鼓勵和安慰患者,但極少能做到共情。醫生基本能做到有選擇的聽患者敘述病情經過,但基本停留在技術至上的路徑上。
(二)國外的醫患溝通現狀
與國內相比,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醫患關系都體現出相同的特征,盡管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醫療糾紛,但醫患關系普遍較為友好、和諧、穩定,并未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國外很多醫院及醫學院校都較為重視醫患溝通的技巧和培養。例如,在美國,學校不僅設立了醫患溝通技能教育課程,還專門建立了病患交流中心,有助于醫生為病人有針對性的提供高效率的醫療服務[7];在北美許多國家,普遍實行家庭醫生制度。當人們身體不適或亞健康時,會先找自己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非常重視了解病患之前的就診情況及家族病史。若家庭醫生發現自己能力范圍內解決不了的疾病會為患者提供轉至醫院、預約等貼心的后續服務,故患者對自己的家庭醫生十分信任,醫患之間的信任之石非常堅固[8]。
三、 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方法
(一)多傾聽
共情的關鍵在于換位思考,真正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作為醫學生,要做到共情,首先要學會傾聽。大多數情況下,病患會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及一系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想法,通過細心耐心的傾聽,醫生可以對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做出最及時、準確的判斷,為共情打下堅實的基礎。有研究表明,醫生在治療病人時的情感共鳴與語言支持對病患看病體驗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醫患之間的共情通過醫生傾聽時的專注度、流露的面部肢體語言以及診斷治療時的用語刻畫出來[9]。多傾聽,懂傾聽,是打開醫患溝通心窗的一劑良藥。
(二)多學習
人們常說“醫生是人,不是神”,但在多數人們的心中,他們認為醫生無所不能,沒有醫生治不好的病,老百姓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給予了醫生絕對的信任,相信只要有醫生在,就沒有打不倒的疾病。不管何時何地,作為醫務人員必須把多學習作為第一要務,正如寒假以來風靡全球、強勢侵襲的新冠病毒,不管是沖鋒前線亦或是居家隔離,醫生都應該時刻學習前進的專業知識,早日研制出能應用于大多數人的疫苗,真真正正為老百姓營造一個溫暖、安全、穩定的家。也有研究表明,在經歷了新冠之后,看到醫護人員舍小家保大家的勇敢行為,醫患關系逐步得到改善[10]。相信堅持多學習,多與患者共情,就能達到醫生理解患者,患者信任醫生的最高境界。
(三)多總結
在傾聽和學習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才能更好地做到和患者共情。人與人之間有共性,也有各自獨特的點。絕大多數患者在確診以及治療的過程中都會有緊張、害怕的情緒,針對這種情緒,我們應該對他們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幫助患者改善他們的心情,調整好心態與病魔抗爭。有些患者則是擔心家里的經濟情況,甚至有放棄治療的想法,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給予患者及家屬足夠的安慰與信心,讓他們相信,醫生始終是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消除患者及家屬對我們的戒備。在階段性的總結的過程中,多比較,多思考,會使我們事半功倍。
四、 結束語
在國內頻繁醫療糾紛的大背景下,學會溝通是醫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共情能力作為醫患溝通的重要手段,還是有待提高的。醫生職業面對的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不應該僅僅只是治病,更應該“治心、治本”。從共情患者正在經歷的苦痛開始,逐步建立起和諧友好、寬容理解的醫患關系,才能真正體現醫者仁心。
[參考文獻]
[1]王樹榮. 濰坊市公立醫院醫患關系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青島大學,2019.
[2]王慧榮,陳越,滕迪,李鵬輝,劉宏偉,喬增正.醫患關系視角下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途徑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88):166-167.
[3]盛潔,張伯華.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探討[J].北方藥學,2013,10(10):139.
[4]馬倩雯. 醫患信任在醫生共情與患者疾病感知之間的中介作用[D].南方醫科大學,2019.
[5]Sjoquist Laura K,Cailor Stephanie,Conkey Logan,Wilcox Rachel,Ng Brandon,Laswell Emily M. A simulated patient experience to improve pharmacy student empathy for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J]. Currents in pharmacy teaching & learning,2020,12(7).
[6]Riess Helen. Empathy Training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J]. Health affairs (Project Hope),2020,39(6).
[7]劉蘭秋,王曉燕,吳利納,彭煒,梁艷超,宋林子.域外醫患關系的現狀及成因探析[J].中國醫院,2011,15(03):76-79.
[8]唐頤,陳甲妮,劉劍利,李珍.外國醫生咋診病[J].品牌與標準化,2012(01):16-17.
[9]Shuqing Chen,Xitong Guo,Tianshi Wu,Xiaofeng Ju. Exploring the Online 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on Patient Satisfaction Based on Text Mining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20,57(5).
[10]Vallelonga Fabrizio,Elia Fabrizi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t the time of COVID-19: travel notes.[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20.(作者單位:東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東莞 52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