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主要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導致慢性胃炎的原因比較多,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感染,長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藥物,口腔和咽部的慢性感染,膽汁反流及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等。慢性胃炎的主要癥狀包括上腹隱痛、餐后飽脹、食欲減退、噯氣、反酸等,其他癥狀表現還有貧血、消瘦、腹瀉等。慢性胃炎主要通過胃鏡檢查進行確診,一般都需要在胃鏡下進行胃黏膜組織活檢,并送病理檢查。
西醫對慢性胃炎的臨床治療,主要包括殺菌治療和消除病因、對癥治療。其中,殺菌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抑酸藥、膠體鉍劑的聯合用藥方法,有二聯、三聯、四聯療法等不同聯合治療方案。
從中醫角度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機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飲食傷胃。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導致慢性胃炎。(2)情志不暢或抑郁惱怒引起肝胃不和,憂思傷脾導致中焦氣機不暢,日久產生肝郁化火、久病入絡等變化。(3)外邪犯胃,寒、濕、熱等外邪內客于胃,導致氣機阻滯。(4)素體脾虛,氣虛導致脾失健運,虛寒可致胃失溫養,燥熱傷陰等致使胃失滋養。
從總體上來看,中焦脾胃虧虛、氣滯濕阻熱蘊,是慢性胃炎主要的病理機制。因此,慢性胃炎應以健脾理氣、清熱化濕為基本治則。對于不同證型慢性胃炎的辨證論治如下:肝胃不和型宜疏肝解郁、理氣和胃,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寒)型宜健脾益氣、運中和胃,可用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宜清熱化濕、理氣和中,可用三仁湯加減治療;胃陰不足型宜養陰生津、益胃和中,可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胃絡瘀血型宜活血通絡、理氣化瘀,可用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治療。具體的加減,可根據燒心、胃脹、胃痛等癥狀不同,分別選用相應的藥物。
針對慢性胃炎中焦脾胃虧虛、氣滯濕阻熱蘊的主要病機,筆者擬訂了以健脾理氣、清熱化濕為主的“胃炎Ⅰ方”和以健脾養陰、清熱為主的“胃炎Ⅱ方”兩個基本方。具體如下:
胃炎Ⅰ方包括:黨參、白術、茯苓、半夏、佛手各9克,生甘草、陳皮、黃連各6克,炒苡仁、蒲公英、海螵蛸各30克,枳殼、炒谷麥芽各15克。
胃炎Ⅱ方包括:北沙參、麥門冬、石斛、白芍、枳殼、生谷芽、生麥芽各15克,佛手、玉竹各9克,甘草6克,黃連3克,蒲公英30克。
基本方的主要加減應用如下:胃脘疼痛,選加延胡索15克,郁金、刺猬皮各9克,蓽菝6克;泛酸、燒心,選加煅瓦楞子、白螺絲殼各30克,浙貝母9克;胃脘痞悶,選加蘇梗和香櫞各9克;嘔惡、胸骨后灼痛,選加旋復花9克、代赭石30克;大便稀溏,選加焦山楂、焦神曲、車前子各15克,蒲公英減量;伴有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選加莪術、藤梨根、石見穿、蛇莓、半枝蓮、半邊蓮、土茯苓、生蒲黃、五靈脂各15克。
總體來看,應用2個基本方治療慢性胃炎效果很好。特別是經過1~2個療程的系統治療,對胃癌前病變的有效率高。另外,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的中成藥比較多,例如氣滯胃痛沖劑、猴頭菌片、胃復春片、養胃顆粒、健胃愈瘍片、溫胃舒顆粒、養胃舒顆粒、仲景胃靈片、圣陽安中片、胃蘇顆粒、三九胃泰、摩羅丹等。
中藥或中成藥的選用,必須以辨證為基礎,可根據病情的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單獨應用或搭配起來使用。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程勇 郵編: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