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冬冬
“這個世界會好嗎?”1988 年6 月23 日,“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95 歲的梁漱溟先生帶著這個問題離開了人世。時隔30 余年,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進入一個全新10 年的開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著剛剛脫胎換骨的應急管理體系,我們審慎發問 :“2020 年,我們會好嗎?”
2018 年,是近10 年來安全生產領域最為“風調雨順”的一年,也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沒有發生死亡30 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的一年,為剛剛組建的應急管理部門創造了良好的開局。
2019 年,全國發生18 起重特大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4.3%和13.9%。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起數分別下降8.5%和5.3%。大部分地區和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有所好轉,自然災害和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占GDP 比重較近5 年均值大幅降低。
安全生產形勢日趨向好,也驚險不斷。2019 年3 月21 日,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內,舊固廢庫內長期違法貯存的硝化廢料持續積熱升溫導致自燃,燃燒引發爆炸,奪走了78 人的生命,76 人重傷、640 人住院治療,直接經濟損失19.86 億元。這起事故也成為2019 年影響最為深遠的事故,暴露出我國危險化學品領域已經形成系統性風險。面對占據全球40%化工產值的化工行業,21 萬家危險化學品企業中80%為中小型的現實,防控風險之路何去何從?
此外,2019 年發生23 起重大涉險事故,即涉及10 人以上的救援行動。其中有12 起涉及30 人以上、2 起涉及百人以上的成功救援。不敢想象,如果23 起事故救援失敗,將會為2019 年抹上多么沉重的一筆?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面對疫情給中國經濟“緊急剎車”的現實,確保收官之年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責任十分重大。要著力防風險、保穩定、建制度、補短板,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繼續保持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持續下降,更加有力有序有效防范應對災害事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營造良好安全環境。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秉持安全發展和綜合減災理念,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努力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精準治理,強化安全風險全過程精準防控,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堅持依法管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堅持社會共治,發揮群防群治和市場機制作用,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希望通過3 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高效科學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加充分彰顯。
那時,我們可以自信滿滿地說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我們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