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孫 莉
汽車制造業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體現。我國汽車制造業基礎好,但是大而不強,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近些年,國家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各地圍繞此綱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一芯兩帶三區”戰略布局等,要求大力加快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穩步發展汽車制造產業。
科技創新是汽車制造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發展汽車制造業的核心要素。高技能人才的匱乏,極大地制約了我國汽車制造業的發展。
勞動人口整體素質的提升和技能培養,是當前發展制造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從人才的供給側來看,一些汽車制造類基礎專業的辦學院校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呈持續下降趨勢,例如鍛造技術、金屬表面熱處理技術、鍛壓技術等專業,幾乎從職業院校消失,全國在校生的規模也只有幾百人,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一些傳統的制造專業,比如機械設計與制造,焊接、模具、數控等,也呈現出明顯下滑態勢。所以,要解決大量制造業人才缺口的問題,必須從供給側,即職業教育的發展著手。“十三五”以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政策,給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辦好職業教育,解決技術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舉措。
當前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定位、服務定位等職業教育特征更加凸顯。特別是在職業性上,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堅持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技術性上,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緊跟產業和企業,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培養方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社會性上,強調職業教育要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要以服務為宗旨,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將企業技術,企業人才、企業文化融入職業教育中,形成多元參與的辦學格局,不僅在學歷教育層面擴展更多的業務,也要在培訓領域、在服務人才的終身成長、在學習型社會的打造上,要做更多的探索。同時職業教育是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的教育,所以現代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是,形成了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打通了從中職到高職,高職到本科,本科到專業碩士的學歷成長通道,今后,隨著新能源汽車專業群“1+X”培訓體系的逐步建設和完善,也打通了汽車制造類專業技能鑒定的通道,為車企人員獲得新技能提供機遇。所以,職業教育多元參與、校企協同合作的立交橋發展模式,是解決企業高技能人才緊缺的重要途徑。
(1)加強企業調研。校企雙方可以借助汽車零部件行業協會、汽車工程學會等平臺,加強溝通,讓教育工作者與企業家們在同一個平臺上去交流,讓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中去,為彼此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站在各自的角度,從自身需求出發,找到合作的契合點。學校的需求是立德樹人、社會服務、價值實現,是從實現職業教育的功能上對校企合作的延申需求;企業的需求,除了經營管理,更多的是關注生產要素。那么,對于人才獲取,企業自身經濟的發展及更高價值需求,就與職業教育形成了很多共同點。所以,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應用型技術轉化等很多方面,校企雙方都是能夠達成共識,形成合作的。
(2)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技術路線。校企雙方可在各自的需求上尋求對接,同時也要圍繞國家政策導向去構建合作機制,尋找合作品牌和合作項目。2018年,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一方面著力解決校企合作“兩張皮”問題,引導學校教育活動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另外一方面,也在著力實現雙主體育人的引導,要讓教育實施以協同育人的“協同”為導向,教學內容以崗位應用為導向,讓企業成為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在校企協同培養的過程中,校企雙方可以圍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為了解決校企合作一頭熱的問題,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鼓勵性的政策,比如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產教融合型基地等一系列舉措,去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為后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營造了政策環境,形成了政策支持的態勢。
(1)我校與吉利汽車開展深度合作。我校自2011年開設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以來,連續6年給吉利汽車輸送畢業生,一大批畢業生已經在吉利汽車成長為管理精英和技術骨干。在與吉利汽車合作的過程中,我校也在圍繞機制保障、文化融合、師資共享、資源共享等領域,拓展合作的形式與內容,逐步將吉利汽車的文化導入到校本文化中,將對接吉利汽車崗位能力的課程導入人才培養方案,將生產性實訓融入3年的培養過程,將吉利汽車的工程師引入校內師資團隊,讓學生在沒有進入企業之前就能形成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對企業的信任,從而解決留不住學生的問題,這也是合作的重要基礎,是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努力的。在合作中吉利汽車多次向我校捐贈實訓設備,我校被吉利汽車評為優秀校企合作單位、優秀校企合作管理團隊。
(2)我校與湖北精金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模具院。襄陽已成為湖北第2大汽車產業集聚區,汽車模具需求量倍增。我校通過慎重遴選,在2017年4月與湖北精金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模具學院,進行專業共建合作,在人才的定性培養,教材的開發、產學服務、現代學徒制等方面,大膽嘗試,取得了較好效果,我校模具專業被評為湖北省特色專業,并帶動了本地中職模具專業的建設,這種合作方式在當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充分認可。
(3)聚焦智能制造與裝備的產業升級。我校與華中數控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共同打造智能制造創新協同中心,共同培養智能制造裝備專業人才,形成了良性的校企合作關系,為我校制造類專業的特色打造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1)受經濟下行的影響,汽車制造類企業因業務變化而對人才需求的不確定性加劇,為訂單式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風險。
(2)高職擴招后,中職學生就業數量驟減,直接影響了車企的用工需求和結構,提高了用工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合作意愿。
(3)車企轉型聚焦于人才,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95后、00后新一代從業者的擇業觀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寧送快遞不學技術”。如何解決擇業觀的問題,增強汽車制造類企業的吸引力,需要車企和學校共同探討。
(5)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技術的變化對專業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基于學校對新專業的拓展和不同類型技能的整合。這5個方面的挑戰,是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關注和思考的。
我們要聚焦職教改革的新政策,在校企共贏的基礎上創新合作方式,對接雙方的新需求,關注汽車產業的新動態,吸收新標準,構建新的合作體系,在校企共同努力下,直面挑戰,從人才供給側著手,為湖北汽車制造業的騰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