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嬌嬌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吉林 長春 130022
多元智能理論是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 一書中提出。該理論將人類智能比作光譜,認為每個人都有八種主要智能,即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認知自然智能。強調人類的認知是多元化的,而且這些智能之間沒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但又互相獨立。[1]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每個個體在某一方面都同時具有相對比較薄弱的方面和相對較為優勢的方面,他們在充分顯示自己優勢方面的同時來提高自己比較薄弱的方面,進而使自己薄弱的方面有所提升,所以多元智能理論不僅適用于一般的課程教學,也同樣是可以適用于高校中華武術教學,高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文化課程的學習,同樣在武術課程的教學中也應該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情況,對于動作掌握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應該設計多元智能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注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用性,為學生適應社會打好基礎,為社會提供多元化人才。
中華武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按照教育部門要求的教學大綱內容和標準進行授課,教學內容計劃大同小異。具體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理論知識,主要是講解中華武術的起源,發展歷程,武術的分類及武術所分流派等,主要都是在課堂開始時候進行簡單的講解,講解內容幾乎都是以點帶面,內容比較膚淺。中華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僅靠這些簡單的講解,很難讓學生有完整深入的理解。另一部分主要是實踐教學,這也是中華武術課程的主要部分。武術教學內容包括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組合,套路,器械類等。目前的武術課程大綱內容都是在眾多的武術項目中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合當下大學生學習需求的一些項目,其主要的內容為簡單的二十四式太極拳、初級的長拳套路等,有的高校有開設基礎的劍術,而對學生感興趣的散打、對練和器械類等武術內容涉及較少。而且拳術的教學內容基本都是固定的套路模式,內容陳舊,相對難度比較大,訓練又過于辛苦,導致學生沒有學習動力,漸漸因為學習辛苦而缺乏興趣。[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注重動作,忽略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認識等多元能力。而且大多數的教學內容都是不注重武術的實用性,只注重動作是否標準,而不注重動作的出處、來源、含義及實際中應該怎么應用。學生學習套路大多都是對老師動作的模仿,對武術套路動作的不知如何應用,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突發狀況,也不能學以致用。[3]
武術的教學方法即為高校武術課程中武術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現今的武術教學方法多數采用的是分解教學、示范動作,學生重復練習的方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地位,學生更多的關注武術動作的準確性。而學生在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由于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講解武術的知識內涵,學生因為沒有消化武術動作而無心學習武術文化背景知識,讓武術缺乏靈魂。現今社會是信息技術時代,很多發達國家很早就已經引進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我國的很多學科的教學也已經引入新技術、新媒體的科學教育方法。而高校武術課程并未引入信息技術手段。[3]技術教學也受限于中華武術自身的特點而很難適應信息技術手段。
武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是指在學期末學校制定的通過可行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預期結果進行的終結性的評價。現今高校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是教師通過學期末的理論知識測試和學生對武術技術動作掌握程度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水平,高校的武術課程也是如此。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的成績表現。僅僅通過期末一次固定的技術展示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這種評價方式不夠客觀,也不具有科學性。同時,每個學生因個體差異,其認知能力,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不同,這種統一的評價方式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由于高校所開設的武術項目內容較少,學生也沒有權利選擇內容,武術教學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學校對武術教學設施投入也較少,導致武術教學不能夠正常的實施。武術訓練室都是和其他的運動類項目的訓練室共用,基本在開設武術課程時才能使用訓練場地和武術器材,所以給學生的學習和訓練造成很大的障礙,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動作掌握不好的學生,想通過業余時間加以練習,但是由于沒有開放的可以使用的武術訓練場地,學生因而會放棄課后的鞏固練習。課堂上又會更新新的內容,日積月累,學生會因此產生厭學心理。另一方面,在武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的教師不能達到武術專項技能考核標準,還有部分教師本身對武術動作是半路出身,專業知識技能掌握不夠標準,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想對所學知識有更進一步的理解時,由于老師的專業技能受限,不能更深入的講解,學生因此可能會產生自滿心理或者放棄繼續探究學習的心理。[4]因此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也是保障武術課程良好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完整、最具有影響力和包容性的文化。武術作為一項民族文化遺產,主要是通過身體運動來保存文化和傳承文化,但是由于文化區域的不同,其在文化形式和類別上的表現就存在差異,因此在各個區域內形成了不同的武術流派,因當地的人文思想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其多少會帶有很大的地方特色。針對高校武術課堂的教學內容,我們不應該一概而論,應該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選擇具有地方特色又適合高校學生的教學內容。這不但使中華武術文化地方流派得以保存和延續,同時又使中華武術文化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對中華武術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在中華武術文化中長拳套路和二十四式太極拳等內容可以作為學生武術課程的基礎,然后增加一些地方特色的拳種套路,并注重當地武術文化歷史及技能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并學會運用。濃厚的地方武術文化和動作技能相結合,使武術更加具有精、氣、神,有靈魂。這對傳承中華武術文化更具有建設性意義。練習武術不但可以增加身體血液循環,強健身體,增強免疫力,還可以塑造形體,同時在遇到意外時不但可以保護自己,甚至可以保護他人。所以在高校的中華武術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注重武術的實際應用。動作的來源技巧,不僅要重視動作技術要領,同時要掌握理論知識,使其融會貫通,用理論來豐富武術技術動作,用技術動作表達理論知識,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華武術的內涵。而不是將武術練成“舞”術,失去了武術的真正靈魂。
傳統的教師展示學生模仿的教學方法已經不是當今這個信息時代的主流。很多發達國家很早就已經把新時代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主流。我國也在很多教學中將新技術和新媒體等運用到教學中。因此在武術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這個時代的潮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視頻、動畫等更加直觀、更加生動的了解武術。例如通過錄像記錄學生武術練習的過程,之后讓學生通過觀看正確視頻與自己動作進行對比來糾正動作技巧中的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播放關于中華武術的基礎理論知識,讓學生了解武術的起源、發展及各種流派的演變過程等。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家喻戶曉的武俠音樂用于武術教學,讓音樂與武術相融合,學生學習武術會更具有代入感。在中華武術教學過程中,對動作技巧表現比較好的學生可以給予適當的表揚,讓其對自己的努力具有成就感。對肢體協調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以給予鼓勵,同時耐心指導學生,不要讓其因此而產生自卑感,從而厭棄學習。由于武術主要是動作技術性教學為主,現今很多多媒體教學設備不適合武術的動作教學,很難應用到武術的教學中,所以我們仍需繼續努力,探尋合適的高科技信息設備以適合武術教學,讓武術教學更加現代化,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師應該從學生的整體和多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單純通過學期末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價學生的知識和動作掌握程度,很不具有科學性。有的學生邏輯思維比較縝密,對動作套路的順序接受比較快,但肢體的協調和語言的表達能力欠缺,導致動作極不協調標準。所以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努力程度,對學生平時成績做考核,并結合期末測試成績共同構成學生的最終成績。以往的學期末都是教師對學生的武術套路熟練程度和動作標準程度進行一次性考核,僅僅教師單方面的考核學生武術套路技術動作成績太過于片面,如遇到學生身體不適或者其他突發情況而影響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固然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應該讓學生也參與到成績考核中。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形成師生共同參與考評的多元化方式。[5]在平時的武術課堂上,對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和努力程度以及進步情況分階段的進行三方面的考核,即教師打分評價,學生自我打分評價,同學相互之間打分評價,對表現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努力的學生給予鼓勵,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在學期末實行三種方式結合的方法做成績考核,最終結合平時成績,理論知識考試成績和期末綜合考核成績三方面來完成學生武術課程成績考核。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課堂和教學過程中實施,不會占用過多時間,同時這種平時考核的方式也在不斷的鼓勵學生不可對學習放松。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武術課程評價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公平性。
完善的教學設施是保證良好的教育基礎,所以高校要不斷地更新并完善教學設施,保證學生有良好的教學環境。一方面,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動作的標準有全方位的理解,參照自己的訓練情況領會動作要領,同時配備合適的音樂設備,營造課堂訓練氣氛,激發學生課堂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提供合適的訓練場地,在課余時間,讓學生練訓練場地,以供學生復習與熟練武術套路。根據新增的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所需要的器材,不要因為缺乏教學設備而耽誤學生學習的熱情。對陳舊的教學設施和已經有損壞的教學器械及時檢修更新,以防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在教師培養方面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和技能外,應加強教師的武術知識技能,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標準,以達到更好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