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軍
錦州市文化旅游體育服務中心 ,遼寧 錦州 121000
體育界素有“得田徑者得天下”。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田經為體育之母”,成為其他運動的基礎;二是田徑項目眾多,包括有跑跳投以及綜合性項目;三是田徑競技激烈,持續時間長,觀眾多,影響大,地位高。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至上而下均重視田徑項目的訓練,就遼寧而言,各市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均把田徑作為首選和必選的組建隊伍,以此推動其他體育項目的全面開展。然而,日常的田徑訓練與比賽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運動損傷現象。輕者需要休息,影響正常訓練;重者打針吃藥,完全修養,影響日常訓練,以及比賽創造成績,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針對這種狀況,專門選取錦州市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田徑隊2005-2007年出生的38名少年運動員(男隊員28名,女隊員10)作為調查對象,采用一次性現場問卷調查,并與教練員進行了專訪,進一步了解平時訓練和比賽中所出現的各種損傷,以及處理方法,試圖來幫助運動員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做好預防,最大程度避免或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為科學訓練提供參考。
通過對該中心田徑隊部分運動員的問卷調查得知,在平時的訓練中出現運動損傷主要類型有肌肉拉傷,關節損傷及皮膚擦傷三種,分別為47%、31.5%和21.5%。
關于“肌肉拉傷”。調查顯示:肌肉拉傷是田徑訓練中運動損傷發生概率最高的,排列第一位,其項目集中在徑賽100米、200米和400米。短跑是所有項目中距離最短、速度最快的,整個運動過程肌肉急劇收縮并且處在高強度無氧狀態,這時后蹬與前擺使得股四頭肌及股二頭肌肌群很容易拉傷。田賽中投擲項目是以力量為基礎,速度為核心的速度力量型項目,如投擲標槍,當完成助跑投擲步引槍后的出手一瞬間身體呈反弓狀態,這時上肢的肱二頭肌處在過度牽拉,腰部肌群急劇收縮的一瞬間出手易造成肌肉拉傷。
關于“關節損傷”。調查顯示:關節損傷是田徑訓練中較為常見的,排列第二位,主要出現在田賽的跳躍項目上。如跳遠與跳高兩個項目,完整的技術都是由助跑、起跳、空中、落地動作組成。助跑要積極有節奏的跑動,起跳時充分利用助跑的速度來獲得騰起高度和遠度,這時運動員的膝關節及踝腕關節要承受身體幾倍的力量,如果力量不好或技術動作不規范很容易造成膝關節的交叉韌帶斷裂,踝關節崴傷。
關于“皮膚擦傷”。調查顯示:皮膚擦傷是田徑訓練中運動損傷中發生概率最小的,排列第三位。如徑賽中短跑運動員快速沖向終點時身體重心失控而摔倒,或因長跑身體力竭出現摔倒的情況都易發生皮膚擦傷,會伴隨著流血而有灼傷之感。
運動負荷安排安排的是否合理,對運動員的成績及受傷情況起決定性的作用。以往的實踐證明:教練員的專業水平,經驗積累,訓練安排等與運動損傷是相關的。調查顯示:運動員認為教練員安排的運動負荷為小、中、大的分別為18%、55.5%和26.5%。從事田徑訓練的運動員對運動負荷的感知度是很高的,如果教練員安排的運動訓練量較低,負荷較小的話,運動員的各項身體素質得不到應有的提高,達不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其比賽狀態也相對較弱,同時易產生運動損傷,不可能創造良好的運動成績。
如果教練員安排一些大負荷的訓練,運動成績會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運動員的身體器官組織就要承受較大的運動負荷,而中學運動員的器官組織還處在發展階段,很容易發生肌肉勞損,關節勞損等情況,嚴重的也可導致器官受損,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所以,希望廣大教練員因材施訓,不斷探求科學的訓練方法。
田徑隊的運動員除了創造運動成績,為本市爭光外,最終要進入省級運動隊,或以體育特長生的名義考入高等院校。那么,這部分運動員既要兼顧平時的訓練,還要努力學好文化課,使得文體課時安排的密度加大,對運動員身體恢復與損傷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調查顯示:文體課時安排的合理、不太合理以及不合理的分別為57.5%、15.5%和26%。半數以上是合理的,表明體育運動訓練中心做到了“體教兼顧”“學訓結合”的目標,這樣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的學習積極性和訓練主動性。而對于不合理的那部分運動員,往往會出現一邊倒的傾向,或顧此失彼,影響最后輸送或升學。訪談得知,田徑訓練多安排在每天早自習和下午的七八節自習課時間,只要是訓練就會有一定的運動負荷及強度,當負荷呈現不斷積累的時候,既是身體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又容易出現疲勞狀態。此時身體若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也就易發生運動損傷。
田徑運動員的專項素質能力,直接影響運動成績及受傷的可能性,加強專項素質能力的訓練至關重要。調查顯示:對于專項身體素質完全具備、基本具備和不具備的分別為23.5%、60%和15.5%。田徑項目對于運動員來講,除了應有一般身體素質外,更要的是根據不同田徑項目的特點做一些專項素質的練習。如跳高和跳遠在單腳起跳的瞬間,身體的踝關節、膝關節均要承受身體的重量,在騰空的過程中跳高需要做出背弓,跳遠需要展腹,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強專項力量的訓練。如多做一些跨步跳,單腿跳,雙腿跳,直膝跳等加強腿部力量練習,腰腹肌做一些平板支撐,卷腹,小燕飛的練習。當這些素質得到提高后,即可提升運動技術水平,而當這些素質較弱時,也容易出現運動損傷。
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就要做治療和康復。合理及時的治療會大大減少康復時間,恢復到原有的運動能力。調查顯示:當運動員發生損傷時對其處理是否及時,答案為81%和18.9%?,F代的醫療條件可以及時處置運動員的傷病,問題在于“老傷舊病”的治療與康復。主要有兩種情況:一類是運動員受傷后沒有對傷病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治療不夠,堅持忍著傷痛繼續參加正常訓練或比賽,這種情況又很容易導致損傷再次發生。二類是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新傷轉變為舊傷,因此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去恢復,其效果也不理想。
在平時的訓練或比賽中,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發生運動損傷,首先要加強對運動員的安全教育,提高其預防損傷和自我保護意識。應該讓運動員了解各類運動損傷發生的機理、處置方法、嚴重后果,怎樣避免運動損傷,使運動員對運動損傷有正確的認識。其次就是要重視訓練場地、器材以及環境衛生和安全保護。
在每次訓練之前,教練員要根據訓練總體計劃,有針對性安排準備活動,應該考慮到包括運動員的身體條件、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活動時間、氣候條件等因素,并將一般性準備活動與專項準備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準備活動與專項技術訓練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考慮到性別的差異、專業技術所處的不同階段等因素。只有綜合考慮到訓練因素,才可能更合理安排活動,減少運動損發生的機率。
基本技術是田徑項目的核心,核心的基礎是專項身體素質。所以,平時的訓練要特別重視運動員的綜合身體素質的提高,這對完善和規范技術有密切關系?,F代田徑的發展在于技術的精準把握,也就是說只有精準掌握其運動技術,才可能創造最佳成績,最大概率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因此,在田徑訓練中,為了讓運動員掌握準確、規范的運動技術與技能,教練員應該嚴格要求,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
作為教練員除了訓練任務外,應該了解和掌握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如年齡、病史、心理狀態等,盡可能按照運動員實際“區別對待”的安排訓練,最大限度的減少運動損傷。另外,應與單位衛生所合作,為運動員作“運動損傷”講座;參與義務監督工作;教給運動員一些簡易的監督方法。若訓練中發生運動損傷,要及時做好處置和醫務監督。
綜上所述,通過對錦州市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田徑隊38名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問卷調查與綜合分析,認為:在少年田徑訓練中最易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皮膚擦傷三種損傷。造成少年田徑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因素有運動負荷、疲勞積累、身體素質、專業技術、自我保護等。防止運動損傷的有效方法為:加強對中學生田徑運動員的安全意識教育意識、場地設施的檢測、重視準備活動、提高專業素質,規范基本技術、強化醫務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