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天
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地球有71%的表面是水,當人們進行生產勞作或娛樂休閑時,無論是主動下水或是被動失足,亦或是意外落水時,都面臨著水的威脅。[1]因而,防范以及控制在水上發生意外是我們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再加上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體育運動需求潛能被不斷激發,水上運動項目逐漸興起,水域安全教育就顯得極其重要且迫在眉睫。槳板運動作為近年來被引進的水上運動,以其趣味的教學方式、顯著的健身價值成為了開展水域安全教育的不二之選。槳板運動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還能極大地提高人體的平衡與協調能力,進而有效地加強其在水中的生存能力,成為了當下開展大學生水域安全教育的科學選擇。
明晰水域安全教育的內涵,不僅是我們理解水域安全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我們探索水域安全教育開展路徑的樞紐。
“水域安全教育”(Education of Water Safety)是幫助個體在涉水活動中有意識的預測和預防水上意外事故以及水上意外事故發生時控制和消除危險所采取的水上自救與救生的知識及技能所開展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2]
槳板運動,又稱 stand up paddle(SUP),屬于沖浪運動中的一種,板型較沖浪板更長更寬更厚,人可站立于板面之上,通過利用腰腹和手臂以單槳的劃水來提供動力,槳板不僅可以用來在海中沖浪,同時也可以在江河湖泊或泳池等平靜水域中進行滑行,娛樂形式多種多樣。[3]
我國學者對水域安全教育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游泳安全、水上自救與救生領域、救生員培訓和水上安全意識等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近些年才對水域安全教育課程進行探索與構建,但仍未能真正實施水域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陳琛在《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游泳教學研究》中分析了溺水以及游泳過程中出現的安全隱患主因素,并提出了在游泳中規避危險的相關建議。[4]張昕在《溫州市中小學生水上自救技能培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上對水上自救與救生的方法、學生自救技能掌握程度及培養現狀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中小學生水上自救技能的培訓措施。[5]樊菁在《中美游泳救生員培訓比較及對策分析》探析中美兩國水上救生員培訓比較,學習國外救生員的先進知識,提出與我國國情相適的水上救生員培訓體系的建議。[6]夏文《小學生水域安全教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通過分析影響我國小學開展水域安全教育的因素以及論證在體育課程中開設水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嘗試構建出適應我國國情的小學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7]郭巧芝《廣東省連平縣小學生溺水健康教育干預近期效果評價》通過設立平行對照的干預類實驗研究方法,開展水域安全教育讓學生意識到水上安全的重要性、降低學生的高危行為,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防患于未然。[8]
筆者通過大量文獻的閱讀,從這些視角出發考慮,了解到我國目前還沒有在大學生中系統地實施水域安全教育,且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實踐鍛煉少、過分強調理論、難以開展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參與水域安全教育的課程情況不是很樂觀,在這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位及低效。因此,如何突破以往較為零散的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水域安全教育,就必須以多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入槳板運動去開展水域安全教育似乎更加符合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宗旨和素質教育改革的趨勢。
2016年10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指出,加強水上運動項目學科建設,推動水上運動進校園,探索建設水上運動項目課程,逐漸豐富學校水上項目課程體系。[9]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各領域的后備人才,大多具有積極的探索精神、活躍的思維邏輯、強大的執行力和創新能力,傳統的水域安全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對水域安全知識學習的需要,而槳板運動的優勢可以更迅速、靈活、正確地響應大學生更具個性化、多元化的體育需求。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理解水域安全教育的內容,充分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并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一項水上運動。因此,槳板運動之于大學生水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現實問題和實踐經驗的角度,設置水域安全教育前沿知識理論與實踐的訓練目標,重視多情境互通,融合交叉學科知識,轉變教學理念,更新知識結構,全面提升水域安全教育的課程質量。通過槳板運動的體驗式學習,使學生準確把握水域安全教育新穎的理論知識,將學習到的技能、行為、態度以槳板運動為媒介進行實踐轉化。[10]
槳板運動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知識技能的拓展應用以及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模擬各種真實的水上情境,來提高學生應對和解決在水中遇到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改革傳統的水域安全教育模式,建構出能有效開展大學生水域安全教育的新模式,使水域安全教育起到長效機制,是安全教育時代下促進大學生水上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徑。
槳板運動較為簡單、易學,能夠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掌握這項運動成功的喜悅,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槳板運動的教學不是一昧的照本宣科,而是以引導為主,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實踐,在體驗的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水域安全意識,掌握水域安全知識和技能,以及思考總結水域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將生命安全放在心中。
黨的十九大提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水域安全教育作為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體現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水域安全教育唯有突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所接受。而槳板運動能娛樂身心、強身健體的同時又能促進學生在水上的生存能力,它可在平靜水域和泳池中開展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其特點是符合水域安全教育的目標和要求。運用槳板運動開展大學生水域安全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槳板運動的教學可以在學校泳池與江河等平靜水域中開展,槳板可容納至多三人。教學內容有槳板劃行,槳板體能以及槳板瑜伽等,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給學生以視覺感官的沖擊。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園現有的資源模擬水域安全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情境,教會大學生如何聯系理論知識、運用自身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學校開展槳板運動課程契合大學生水域安全教育的訴求,開拓學生的視野,迎合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運動體驗,在拓展水域安全教育空間的同時,豐富了教育內容。
槳板運動打破了以往水域安全教育抽象的理論設定,不再囿于實踐的困境,直接讓人置身于真實的情景之中,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水域的威脅,將危機意識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始終,促使學生把這種危機意識不知不覺轉化成為安全意識,進而從容的應對水上突發的各種問題。槳板運動學習的初期需要一個平衡性適應的過程,適應過程中的戰戰兢兢或落水,帶來的愉悅感遠勝過挫折感。對于剛剛接觸游泳的同學,安全進行上下板的技術,會提高其親水的能力,促進學生對水域安全理論的具象化。因此,它能幫助學生克服膽怯、恐水、焦慮等恐懼心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有著良好的作用。且槳板運動有較為完善的安全措施,在進行槳板運動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穿戴救生衣,以及綁定腳繩(它能保證你在落水時迅速的找到你的槳板),在不慎落水時不至于產生恐慌的心理,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接受理論與技能的學習。同時也讓學生認知到在進行任何一項水上運動時做好充足的安全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與態度。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等利好政策的相繼出臺,新興的槳板健身、槳板瑜伽課程就很好的緩解現今大學生增強體質健康的需求。用槳板運動的特有功能和價值來確保學生的身心得到長足健康發展,扎實推進水域安全教育在槳板課程中的開展。要進行槳板運動,首先得需要對充氣槳板進行打氣,在打氣的過程中,就能夠使你的手臂和胸部得到極大的鍛煉。其次,在利用槳板在水中站立的時,你需要協調好軀干的穩定性,保持平衡,能很好的提高你身體核心以及協調性。當進行到利用槳去劃水的階段中,能鍛煉到手臂以及腰腹部的力量。它特有的趣玩性和體驗性使學生樂于其中,提升了學生各項身體素質,進而增進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在進行槳板運動的過程中,還能獲得鍛煉身體之外的休閑價值,帶給人一種精神與神經方的釋放感,愉快感、成就感和心情的舒暢感。
水域安全教育不單單僅是傳授學生理論與技能,而是與生命和安全緊密相連的全人教育活動。槳板開放式的載人空間適合多人共同劃行,這就促使在同一塊槳板上的學生需要有良好的配合以及互相幫助的意識,才能完成槳板劃行等各種教學動作,進而很好的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與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槳板同時還是海岸救生和水域救生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國外被廣泛利用。因為槳板輕便且靈活性較高,當有人在水上遇險時,對溺水者意識的判斷、進行施救和利用槳板搭載溺水者返回岸邊,可以比船、快艇等救生工具更快、更容易地實施救生,具備及時有效的特點,是一種極佳的救生手段。在進行大型的游泳比賽,槳板也能夠充當一些比賽選手在水中休憩的中轉點。所以槳板運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水上綜合素質,而且提升了其救生助人的能力。
槳板運動是水域安全教育變革發展實踐進程的具象行動,也是一項與大學生水域生存緊密結合的新興水上運動項目,運用它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化的水域安全教育,能夠拓展水域安全教育的空間,提高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和水上生存能力,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品德,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及救生能力,是創新水域安全教育實施載體的積極嘗試,也是新時代水域安全教育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