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嘉謙 江蘇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
教育講究與時俱進,而在當代,微課資源建設的成敗是衡量教學活動的重要尺度。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感召下,微課也逐漸走到臺前,但就如何卓有成效地在小學語文的教育中為它尋覓到一種“方法論”,使得學生的信息素養得以提升,這一問題困擾著許多一線教師。
微課的制作并非簡單的拼接,而是承載著教育的長度與厚度。所以在學生系統學習語文的初始階段,微課要展現出的力量必然是有著精準、厚重、深沉這三個特點,憑借他們學生的信息素養才能提高。微課絕非是視頻的拼接再造粗淺教學方式,而是一種展示教學意蘊,提高學生素養的新型平臺。
信息化時代,學生首要的素養在于與信息打交道的能力,也就是求取信息的求知能力。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其提供了豐富、多元、優質的學習資源, 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 推動了小學教學改革的進程。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通過精準制作的微課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尤其是在制作之初,一定要看準學生學習興趣的焦點。微課受限于時長,絕對不可能是面面俱到,更多時候要以小見大,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
比如小學語文課程中有著一篇課文《一路花香》,正常課堂教學中往往包括這么幾個部分——引入、初讀課文、精讀課文、拓展延伸、總結。但是微課制作中,如果這樣布局可就麻煩了。首先,時間必然擴充到三十分鐘以上,已經和微課的“微”有些區別了;退一步講,就算時間允許,精讀課文中大量的留白和提問會讓學生們昏昏欲睡,所以一般的教學過程是萬萬不可取的。
在開頭,直接擺上兩個組件——背景組件和內容組件。
背景組件是畫面中正式出現教學內容時的背景,這樣的背景需先于文字材料出現,可以迅速讓學生產生對微課的興趣,在《一路花香》的制作中就是這么一幅一個老人挑著兩個水壺行走在鄉間小徑上的圖畫,一面是雜草叢生,一面是鮮花遍布。
而文字組件則一般在背景組件出現幾秒之后緩慢浮現,并且一直停留在畫面中,這一部分包括課題和文章最重要的內容。在《一路花香》中那是主人公的名字——破水罐,以及主題和題目——一路花香。
而后立即進入的精讀部分,就更需要注重興趣的培育,務必拋棄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首先不可能有人回答你問題,其次,大量留白只會讓微課變得昏昏欲睡。正確的做法就是在于一根線的牽引。在《一路花香》中,可以通過制作導讀單的方式,列舉出了一些課文主旨之間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在草稿紙上加以推演,這樣手腦并用,精讀的內容就變成了互動性質的交流與探索,自主學習的熱情就被帶動,其中對于信息的過濾,可以送整篇的長文本中歸納重點內容也是這個信息化時代語文學習所必須擁有的特質。
最后的部分,需要簡單明了,越短越好,可以作開放式結尾,牢記始終要調動學生的興趣,直至最后讓孩子們意猶未盡,方是微課的最好結束方式。
小學語文微課的制作就要時刻“精準”地抓住興趣這條絲線,每一步的制作都要有所思考,是否能讓學生提得起興趣,這樣才能在微課中埋下寶藏,等待他們去微課中去尋覓,鍛煉他們在信息化社會中追求知識,尋找信息的素養。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的世紀,一臺電子設備,學生隨便點點都能學到好多,但是這樣學會的東西很多都不能叫作知識。小學語文微課要教會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積累、拓展更多的知識。這也是微課教學區別一般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它更加地厚重,不是浮夸。
在微課的初步錄制階段會存有許多的素材,加上教師在錄制視頻時的多種“其他內容”,原本只要錄制七八分鐘的視頻,往往一下子錄制了十幾分鐘,但是這些視頻真的都有用嗎?不見得如此,這些東西是需要刪減的。比如在制作《八十天環游地球》導讀課的微課時,素材整整有十幾分鐘,但是這么長的微課,有多少是符合微課“敦實”主題的呢?我一開始預計是可以去除四分之一,所以我刪除了很多地方的口癖和連接點,再加上我的預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也適當地減少,草草地制作了一個大約十分鐘的視頻,也沒多想就發給了學生。但是,效果不佳,浮華的基調和那些曾讓我覺得“幽默”的激趣,反而讓學生昏昏欲睡。結合我自己作為語文老師的經歷,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作為學校的教師,傳授知識必須是嚴謹的,過多的激趣內容雖然看上去很華麗,但反而讓課程失去了教學獨有的莊重。必須勾出精華,再生成視頻,這樣大約也就只有六分半的時長了。
但是,這還不夠——微課的內容并不能只做減法,也要學會做加法,什么是做加法呢?就是增加微課的知識含量,同樣是這一節《八十天環游地球》導讀課的微課制作,在二次修改之后,學生的反應更多是意猶未盡,所以我多個地方有添加了畫中畫的內容。比如作者凡爾納的畫像,在介紹經過的地方時,利用了谷歌地圖的模擬VR功能,讓學生了解其中路程的短長,學生們結合了視頻的內容與教學的讀書方法,自然就對凡爾納的《八十天環游地球》產生了興趣,并且有理有據地用教師教的方式完成書本的閱讀,就這樣,經過幾次修改,符合了知識的要求,才是敦實的,是孩子們喜歡去看的微課。
微課內容是否厚重敦實,不應該由視頻的長度而定,而是它是否真正讓學生從中學到了知識,并且愛上了知識積累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在小學語文微課的制作時不能被巨量的信息所迷惑,要挑選最厚重有趣的知識,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懂得把這些知識積累起來,轉變成自己的信息素養。
微課制作的最后一個特點叫內涵深沉,這與很多人對于微課的認識不一樣。大眾往往認為微課的突出特點就是簡單直接,再加上一個小學語文,這些微課的內容能夠高深到哪里去?談深沉的內涵就難上加難了。
制作微課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由于我們可以剪輯,微課也就在內涵上孕育了無限的可能,多給學生們一些思考的空間,就是讓內涵深沉的最好辦法。簡而言之,就是要用巧妙的思考進行微課設計,讓學生立足全局,加強其語文與信息相結合的核心素養。
比如在微課的《家鄉的母親河》,在完成課文的最后一部分講述后,準備之后將視頻渲染完成。可是轉念一想,這堂課僅僅是要孩子們去了解黃河的長度,熟悉幾個描寫黃河的詞語嗎?遠遠不是,他們應該知道如何去關心母親河,了解保護母親河的方法,更多的是要把這些思想落實到實際行動上。
所以在最后我插入了一個極其簡易的flash人物——快遞小哥,制作了把學生的信封放進他的包裹中的小動畫,并且同時屏幕上閃現出一句話,希望他們能夠寫上幾個保護家鄉母親河的辦法,發送郵件到一個我的郵箱里,最后才緩緩結束,這個場景一共用了五秒鐘的時間,卻贏得了很多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首先要通過思考來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接著把自己腦海中的念頭寫出來這是語言的組織能力,最后通過父母的幫助,把信件發出來這又是語言的運用能力和協調能力。短短的五秒鐘時間,鍛煉了學生好幾項能力,結合在一起就會是他們在這個新時代賴以生存的信息與語文結合所必需的的素養。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之后的一個禮拜里,竟然還真有這么幾封簡單的郵件寄來,雖然里面的手法確實有些天馬行空,但是我看出了一份對于課文中母親河的喜愛以及對水資源的珍愛。這每一個字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深度,是教會他們幾個形容詞所無法比擬的,亦或者說這些前面的教學內容是基石,而后面的這些是羽翼,可以帶他們飛入文學的殿堂。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階段,對學生的學業和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通過發展小學教育的信息化,有助于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帶動小學教育的進步。所以為了在制作微課視頻,尤其是小學語文方面的內容時,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的去生成,要多去思考,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或者哪些東西是應該留在視頻的冰山之下的,都是要權衡再三的,這些在小學語文微課視頻制作過程的中的方法是我自我檢驗的試金石,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我自己去制作符合教學的微課視頻。精確地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以此契機來做視頻,以厚重的知識為磚石構建視頻,最終在完成時要審慎而為,融入教師與學生共同的思考的,以此為檢驗微課的試金石,那么這一節成功的微課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