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紅 河北省石家莊晉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初中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這是因為地圖中不僅標記了事物的分布情況,同時還將其直觀地展現出來,而這一信息載體也被看作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地圖是呈現地理事物與知識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學生直觀、深入理解與分析地理規律的依據。地圖的直觀性也可以使地理知識更加直觀形象,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由淺入深地理解。但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有些教師忽視讀圖教學,導致學生感覺地理知識抽象難懂,缺乏空間意識,地理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因此,地理學習離不開讀圖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對讀圖教學引起足夠重視,運用教學使地理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學會讀圖。地圖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教會學生讀圖。讀圖能力是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習技能,直接關系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應該著重思考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中尋找關鍵的地理信息,進而開展高效、自主的地理學習。(2)學會畫圖。除了讀圖,學生還應該學會畫圖,畫圖技能可以反映學生的讀圖能力發展情況。在進一步開展地圖教學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繪畫地圖的能力,使其能夠巧妙運用繪圖技巧,有效解決與地圖相關的問題。(3)學會用圖。對地圖進行有效運用是教師開展地圖教學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用圖能力的發展情況,并將培養學生的用圖能力作為地圖教學的基本要求,旨在讓學生對地圖進行綜合、合理地運用,實現地理課堂中地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理論教學應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教師在教學時應以地圖為信息載體來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以指圖回答為基礎方法,進而幫助學生掌握復雜的地理基礎知識,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地圖的繪制,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內化及應用,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還可以采用多圖并用的方式來加強訓練及科學指導,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地圖內容并進行思維拓展。以“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一課為例,教師應當采用繪圖訓練與地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首先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地區,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來解決綜合性問題。教師可以提前在黑板上畫出世界輪廓圖并開展課上活動,引導學生把寫有氣候類型的紙板貼在適當的位置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邏輯性的問題,如“世界上有哪些氣候類型?”“熱帶、溫帶及寒帶各有哪些氣候類型?”以及“各氣候有什么不同?”等,完善課堂小環節,帶領學生總結知識規律并進行糾錯與指導,以此鞏固課上教學內容并促進知識的內化與遷移,發揮地圖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上的教育職能。
教育改革不僅僅只是對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同時也對初中地理教材進行了創新。在充滿文字的地理課本中,插入了更多豐富、直觀、形象的地圖,通過不同地圖反映出地理事物形狀、大小、位置等多個方面的特征,并且每個單元章節后的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地理學科中一些抽象化的語言。從本質上來講,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引線,而地圖的作用就是拋磚引玉,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將不同地理區域的分布和特點等展示出來,當學生在閱讀地圖和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就能夠形成更好的形象思維。同時,地圖呈現的方式,能讓學生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課堂中,使學生能夠從更加細致的角度去分析知識、理解知識,對引出新知識具有良好的作用。例如:在進行“海陸變遷”相關地理知識教學時,“板塊構造”以及“大陸漂移”這些知識對于初次接觸地理課程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而如何將新知識有效地引入課堂中,對整節課程教學效果來講具有非常關鍵性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功能和優勢,將南美洲和非洲地圖作為教學實例,從多個方面為學生展示地圖的不同變化,同時在學生觀察地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如“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你能夠準確說出非洲東岸的地貌特點嗎?”“你知道南美洲最美妙的景象是什么嗎?”“非洲東岸和南美洲的經緯度是多少?”……隨后,讓學生根據地圖總結非洲東岸以及南美洲的一些奇妙景象,從形狀的角度判斷兩個大陸是否能夠進行有效拼湊。通過教師的設計以及學生對地圖的觀察,能夠正確總結出與大陸漂移相關的知識點,同時還能夠結合大陸漂移的假說現象,對知識點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學習。
現如今學生的作業量較大,以至于學生要利用更多的時間完成這些作業,這也導致了學生的作業效率比較低,所起到的效果也并不是那么好,教師應該改變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主動學習。(1)改變作業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傳統的地理作業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做起作業來也很容易產生疲憊感,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起到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教師應該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改變自己留給學生作業的形式,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可以自己分組完成課題內容,這對于他們的學習來說是非常方便的,最終學生交上來的作業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星球版教材“遼闊的領域”知識的學習中,就可以讓學生熟悉地圖,其實在地圖中已經標注好每一個位置的地名,但可以讓他們自己查詢哪幾個地方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海洋,這樣對他們的印象將會是更深刻的。(2)倡導綜合評價,變主動為被動。教師在教學上是一個重要的引導者,所以教師在教學上更應該重視引導而非直接講出答案,這是非常關鍵的,如上面的作業形式,教師可以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這能夠表達出教師是一直關注著學生的學習的,更能夠表達出這名學生表現得優秀,因而其他的學生也會爭相向這位學生效仿,在學生之間進行良性的競爭,更能夠提升班級整體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發展都是非常關鍵的,使學生在綜合思維能力上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傳統的地理教學存在著高耗低效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教師常用板書的形式呈現知識信息,以講解的方式傳輸地理知識,這種教學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利于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一定要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觀察地圖,掌握地理信息。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地圖,在需要學生詳細了解某個地理事物信息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地理信息,這更利于學生的觀察與信息的采集,并且有利于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在介紹《我國人口的變化》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地圖,用鼠標準確指出地圖中的事物與信息。通過地圖,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與了解我國人口的變化情況。教師以動畫的形式把相關知識點形成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口頭填補,十分方便。地圖所呈現的是直觀的地理信息,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地圖分析地理現象,如分析我國人口密集的原因,可以結合地圖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分析不同國家與地區的范圍以及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形狀等,促進學生地理空間感的形成。
在初中地理學科中,學生不僅需要有讀圖的能力,更需兼備制圖的能力,這更是將學生對地圖的掌握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因此,學生剛開始接觸繪圖時教師需選擇合適的難度來進行練習,由簡及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漸掌握制圖的方法,促使自身讀圖能力的全面提升。例如,“地形圖的判讀”一課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地形圖的要素,認識“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在地形圖中的表示方法,對地形圖中的地形表示有基本的判定能力。但在實際生活中,地形、地貌是各式各樣、各具形態的,因此,學生還需在原來判讀的基礎上根據生活中實際的地形繪制出對應的地形圖,學以致用,將科學知識貫徹到解決實際問題中,真正掌握地圖的精髓內涵。學生由讀圖到繪圖是一個梯度上升過程,學生要不斷地進行探究實踐。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經受失敗與挫折,這時教師需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以防學生喪失信心,失去對地理的興趣;而對取得成績的學生,教師則予以肯定、贊美的態度,驅動學生走向更遠、更高的地理學習道路。
綜上所述,地圖在地理學科中占據著很大比重,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學生地理成績,就一定要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學習地理的基礎時期,學好地圖、地球儀等較為關鍵,同時還應該用自己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