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強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
明德的改革一直在聚焦課堂,聚焦課程,明德“課堂模型”正是程校長根據幾十年教學經驗積累、總結、研究、出來的,其聚焦點也在課堂。明德是一所新學校,新教師比例占全校教師的80%左右,新教師需要快速成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而有經驗的教師同樣需要再學習、再提高,唯有如此方能促使全體教師在教育教學、教學理念上和明德的辦學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從而順利推進程校的課堂模型在明德的實踐和進一步發展。
課堂模型主要由行為目標、還原背景、還原思維、還原變異、多維反思、動態視角、矛盾質疑等七個要素組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七個要素可以根據學科、學情等的不同情況進行排列組合,當然行為目標這一基本要素在各種排列組合當中不可或缺。
接下來我就明德課堂模型在體育課上的應用進行闡述。
首先是聚焦行為目標,體育課基本是圍繞學習各種項目技術來開展教學,我們在設置每一堂課的行為目標時,要明確孩子們需要學會那些動作,這個動作要重復練習多少次,就是說教學目標要明確練習次數、練習強度、動作要求等等,教學目標清晰了,行為目標當然順勢得到聚焦。比如我在上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新授課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初步掌握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動作,能做到基本的傳和接。2.原地練習時,兩人間相互傳接球達到150次左右。3.在半場對抗賽中,兩人間的在傳接球時要用本節課教授的技術動作。在這個教學目標的表述上,不僅明確了孩子們課堂任務,即基本上掌握傳接球的動作,要求練習的次數,并且也把這些動作和技術比賽中怎樣應用的,貫穿在教學設計中。另外,教學方法也圍繞行為目標去設計,讓孩子們在實際操作中對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都了然于胸。
每一項體育運動都有它的故事,誰發明的?怎么發明的?比如籃球為美國馬薩諸塞州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教師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所創。他并不是在改革一項運動,而是在發明一項運動。他當時只是為了給國際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院的學生們發明一種適合室內進行的運動,他的發明引起了積極的響應。最初,他將兩個裝桃子的籃,釘在學校健身房樓上看臺的兩端,以橄欖球作為比賽用具,向籃內投擲,后來改為鐵制的圓圈,掛上線網。再后來剪開網子下口,成為今天籃筐的樣子。為了完善籃球這一新生運動項目,他在1892年制定了18條規則,后逐步修改和增加條款,出場人數也逐漸減少,直至規定每隊5人,這才成為現代的籃球運動。類似這樣的背景介紹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到,籃球最開始不是每隊5人的,而是多于5人的,規則也沒現在的嚴厲,籃筐就是我們現在買菜的菜籃子等等,讓孩子了解過去的籃球運動,再反觀現在的籃球運動,我們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的拓寬孩子們的知識儲備和專業視野。
還原思維,即思維可視化的過程。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動作演示和語言描述技術動作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一般會根據老師的演示和講解,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初步動作模型,并在腦海中不斷演示,一旦需要孩子們來演示動作的時候,孩子們的動作就呈現出各種不同,每個孩子的思維過程也就呈現了出來,即對該動作的理解。這樣的過程就給了老師發現問題和糾正問題的機會,方便老師進一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技術動作。從看到、想到再到練習、糾正,這幾個過程正是思維可視化在體育教學中的表現。思維流量在體育課上的表現主要是拓寬思維流量的覆蓋面。在體育教學中,老師們很重視孩子們的練習密度,在一堂課上孩子們要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這個就涉及了練習密度這個概念,在文化課上強調的是孩子們的思維,要動腦筋,要誘發孩子們去思考,而在體育課上則要求孩子們達到一定的練習密度,促使孩子們身體素質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們也是在思考,但是相對于練習密度而言,孩子們思考的流量要小于練習的密度。所以思維流量在體育課堂上的體現就可以反映在對動作的認識程度和練習密度上的拓寬。
最后再來談談矛盾質疑?;@球當中有很多技術動作,當我們在講授和演示技術動作的時候,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阮老師,我這樣的動作可以嗎?”也許有很多老師在聽到這樣的聲音后第一反應是不可以,我們講的技術動作都是按照教科書的要求,學生一定要按照這個動作學習,這樣的想法稍微機械了點。我在給孩子上課的過程中時常會有一句這樣的說法“你們先根據我上課教授的動作學習,以此為基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動作進行練習”我認為要容許孩子們的動作和教科書不一樣,而且大量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其實最后基本80%的孩子都是按照基本動作學習和練習,動作改變一點點的往往是少數。我這樣做主要基于如下幾點想法:1.籃球理論知識是不可以講條件和改變的,但籃球技術動作是可以有些微變化的,因為籃球教科書只是相對于規范的教學動作,而在實際情況中,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孩子們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有限的變化的。知識不能僵化,一成不變。2.當孩子提出這樣質疑的聲音時,他是在思考的,“為什么一定要按照這個動作”“不可以這樣練習嗎”,讓孩子保持這種質疑的習慣,貫穿在我的課堂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當然當有所偏離的時候我也會適當的進行矯正。3.不一定每個孩子都會成為籃球運動員,如果按照運動員的高標準去要求初學者,這樣會對孩子們的積極性有所打擊,很多時候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讓孩子們保持持續的學習熱情,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
基于程校長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形成的積淀,我們嘗試用這樣的課堂模型在自己教學領域不斷應用、實踐,這個過程正是我們青年教師亟須且寶貴的思考、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