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
速度攀巖是指運動員在規定線路中進行的速度比拼,根據時間長短來確定成績,速度攀巖線路的特征如下。(1)比賽線路難度簡單。(2)比賽場地在高度為12~15m的斜壁(0°~30°)進行。(3)線路巖點較大且凹槽較深,凹槽的開口方向多為與發力方向相反。(4)主要攀爬路徑為直上,線路動作簡潔連貫。
速度路線分析方向主要在于自身認知(身高、能力、特長、缺點等)、起步點的動作確定、線路中的出手順序、踏腳點的位置、騰躍點的方式。
抱石攀巖項目比賽中,攀爬1條線路的時間為5min,每位運動員一般要攀爬3~4條線路,抱石線路特征如下。(1)巖壁高度在4~6m,線路短而難,需要極強的爆發力、核心力量、肩背力量和柔韌性。(2)比賽場地通常由直壁、斜壁、屋檐、巖點(造型、螺絲點、指洞、pinch、open等)等結構組成。(3)線路風格一般有平衡線、指力線、動態線等。(4)線路動作新穎,動作弧度相對較大,主要運用抓、握、撐、拉、推、蹬、掛等技術動作。
抱石線路分析可從自身情況、巖壁構造、巖點形狀、線路動作(起點動作、技術動作和細節動作)等幾方面確定適合自己的攀爬方式。
難度攀巖項目是以克服自身重力為主導,通過對四肢與軀干的控制,進行一系列的換手、換腳、騰挪和跳躍等技術動作,使自身不斷向上移動直至登頂,其線路特征如下。(1)難度巖板通常底部為直壁,中部為大斜壁、屋檐等,上部為直壁或小斜壁,有的巖壁自帶紋路,也可將紋路作為巖點使用(通常稱為摩擦點)。目前難度線路對造型的使用占比較大,造型上再安裝螺絲點也最為常見。(2)由于比賽場地高,且線路難點一般3個左右。線路對肌肉耐力(小臂肌肉耐力要求最大)的要求較大。(3)線路的結構具有多變性、復雜性、動態性等。(4)線路路徑通常有直上、橫渡、斜上、翻越等。攀爬主要運用的線路動作是換手、交叉手、換腳、掛腳、側拉、騰挪、跳躍等技術動作,動態動作占比較少,靜態動作占比較多。
難度線路分析方向主要在于自身認知、起步點的動作、路線過度動作、難點確定、巖壁結構(直壁、斜壁、屋檐等)、巖點特征(大小、形狀、位置等)、關鍵巖點位置(休息點、掛快掛點、視野盲區點)、自身受力情況。
線路巖壁結構是指攀登路線除去巖點后,路線區域所表現出來的巖壁特征。運動員的體能消耗,極大情況下受線路巖壁結構的影響(直壁體能的消耗<斜壁體能的消耗<屋檐體能的消耗)。體能消耗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在傾斜角的斜壁上,運動員的重心向下,巖點對腳的反作用力方向不再向上,導致人體的核心部位開始發揮作用,手臂負荷加重,對于體能的消耗就會增大。而運動員通常情況下,將主要的線路分析方向定格在巖點造型形狀與線路動作,忽視了線路巖壁結構的整體特征。導致在抱石或難度比賽中(速度比賽一般不用考慮),傾斜角度較大和翻越屋檐的線路中,缺乏合理的休息動作考慮,極大地消耗自身能量。
巖點造型的形狀往往決定著攀爬者的出手順序以及抓握方式。在攀爬過程中會存在著視野盲區,這就意味著最開始的線路分析,就要記住可能出現在視野盲區的巖點位置,防止將簡單動作復雜化。通過觀察發現攀爬效率高的運動員,都表現出對巖點位置的掌握情況十分清楚,而攀爬效率低的運動員,在攀爬過程中表現出摸點、找點,甚至忽略關鍵巖點等情況。充分表現出了對巖點造型觀察不仔細、位置記憶模糊的情況。
線路動作是路線分析的主要部分,也是對線路破解的關鍵所在。通過研究發現,在保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同一個人隔天過同一個難點,使用不同路線動作過點,記錄主觀疲勞感受程度(RPE),最終得到不同的疲勞感受程度,且出現一種最為省力的路線動作。從而可以確定,線路動作安排的恰當程度,將影響到運動員的體能消耗。通過觀察發現,抱石比賽中運動員失誤的原因:一方面是細節動作未處理好,另一方面是最初的線路動作安排不當。路線動作安排不當往往表現在比賽經驗少、攀巖時間短的運動員身上。
通過觀察發現,部分運動員在攀爬過程中會出現重心不穩而脫落的情況。人體重心會隨著人體的移動而改變,而攀登過程中運動員需要找到自身的重心,在自身重心不穩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借助手腳對自己施加一個與當前所受合力方向相反的力來穩定自身。而這一點恰恰被部分運動員所忽視,更多地選擇騰躍、跳躍等動態動作去搶點,極大地增加了脫落風險。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高校攀巖運動員通常情況都在進行攀巖訓練,而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只停留在難度等級和速度快慢上,對于自身的屬性與弱點并不清楚。不同個體在進行同一條線路攀爬時,過點方式不同。距離較遠的巖點,身高臂長的運動員通常使用靜態動作,而矮小運動員則是動態動作,也有部分矮小運動員使用靜態動作,但失敗率較高。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自我認知的缺乏,會影響到實際線路動作的安排。
線路分析是保證運動員能高效率攀爬的基礎前提。攀巖線路通常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攀爬時就需要注意很多細節處理。在實際比賽中,運動員在開始攀爬線路之前,先要對整體線路做好規劃,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競技能力。往往不恰當的分析會打亂原有的規劃,從而影響攀爬表現。
在攀巖比賽中,對線路進行合理的分析十分重要。要想達到合理的線路分析,既要了解不同攀巖項目的線路特征,又要遵循以下原則。
線路的整體性是指由巖壁、巖點等構造起來的整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巖壁結構、巖點形狀、整體線路風格。
從記憶角度來看,整體記憶高于碎片記憶,因為碎片記憶沒有經過理解和領悟,缺乏信息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簡單來說,從整體性原則上來分析線路,能更為有效地對線路進行全面的理解與感悟,例如,確定特殊點來達到分段記憶,確定巖點與巖壁構成的形狀及其抓握方式。長期以來,線路的整體性在攀巖比賽中常常被忽略,導致運動員執行攀爬計劃時消耗更多的ATP。
特殊點指的是線路中的起點、過度點、視野盲區點、難點、終點。特殊點猶如考試重點,對于重點的理解不到位,伴隨著成績也會降低。在難度比賽中,決出名次的關鍵就在于難點是否通過,而速度比賽中,起點是搶占先機的關鍵之處,都論證了特殊點的重要性。同時確定特殊點對心理也有暗示作用,更能自我激勵,達到較好的比賽狀態。運動員觀察線路時,不同巖壁區間的觀察時間也有所不同,特殊點區間的觀察時間要比非特殊點的觀察時間長,從而確定特殊點的最佳攀爬方式。當然,每個人對于特殊點確定不同,要在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對于整條線路的特殊點進行確定。
起點主要確定適合自己的起步動作,并考慮到下一步動作的連貫性。過度點通常是從直壁過度到斜壁前的區間,主要根據自身特點來確定攀爬節奏,通常耐力不好的運動員,斜壁的行進速度較快。視野盲區點更多的在于記憶,因為在攀爬過程中不易看見巖點的位置。考慮難點時,則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進行技術動作規劃,可考慮在進入難點區間時,進行充分的休息。終點是運動員最為疲憊的一個點,對于終點的規劃,更多的是防止脫落。由于速度賽的性質所決定,通常沒有難點與過度點。
競技攀巖比賽中的觀察線路,可以理解為運動表象訓練,運動表現訓練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在頭腦里反復想象某種運動動作或運動情境,從而提高運動技能與情緒控制能力。運動員再受到攀巖線路對自身的刺激,而做出的動作表象對線路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動作安排。
線路動作安排時,通常運用最多的技術性原則是三角移動原則和對角線原則,而受力平衡原則容易被忽略使用。技術動作的安排要根據自身屬性來確定,運用三角移動原則和對角線原則的同時要考慮到自身的受力情況,防止受力的動態平衡被打破,而出現脫落的情況。技術動作的連貫性是考慮的重點,防止多余的動作對體能的消耗,動作的連貫性與最開始的技術動作規劃有直接關系。
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特征,包括身高、體重、臂長、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核心力量等自身所具有的屬性,常用的線路動作有掛腳、側拉、騰挪等。在進行線路觀察時,運動員之間通常會探討這條線路的攀爬方式,結果往往是每個人的攀爬方式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別人的線路安排只能作為參考,線路規劃要適合自己的線路動作。
在實際的攀巖比賽中對線路進行分析時,應該根據比賽項目的特征,確定分析原則來解讀線路。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線路類型,都要從整體到局部,局部到細節進行線路動作規劃。在熟悉整體構造的基礎上,確定特殊點非常重要,同時也要明確不同階段的觀察時間,避免忽略自身認知的線路動作安排。如果在實際攀爬過程中,出現與自我規劃不符的情況,要保持清晰的頭腦,做出果斷的處理,避免后面的線路動作出錯。同時,每位運動員都要去尋找自己存在的分析誤區,根據系統的分析方式,來提高對線路分析的能力,使得運動表現能力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