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聰穎 廣西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也成為目前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截至2021年1月,中國已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有力說明了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回饋和貢獻,體現出中國的大國擔當。“一帶一路”倡議中強調了文化的包容,文化以其特有的屬性,成為各國人民交流的橋梁,文化交流融合也是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1]體育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通過體育文化的交流,可以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融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形態,本研通過運用跨文化傳播理論分析,以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民族體育活動跨文化傳播為個案,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存在的困境,提出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途徑的對策,對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文化融合有積極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東盟各國交流經濟文化合作的重要據點,同時憑借著這一有利優勢快速發展成為東盟民族體育文化及賽事活動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本研究通過對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民族體育賽事活動跨文化傳播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途徑的對策,為廣西節慶民族體育的開展和國際化傳播提供理論依據,對經濟背景下增進各國民族文化交流和國際間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
廣西少數民族盛大的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這一民族傳統節慶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成為整個廣西區內的壯、漢、苗、瑤、侗等各族民眾舉辦民俗活動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隨著“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入選非遺名錄,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的策劃和開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節慶期間由民間自發舉辦賽事活動逐步升級為自治區政府舉辦層面,組織方式由區宣傳部牽頭組建聯席議會制定,具體由體育、旅游等相關部門分開策劃與實施。賽事的規模、參與人員、賽事的文化傳承性都有一定的提升。2017年自治區政府舉辦的民族體育歡樂炫活動中分別有表演類的繡球舞、芒哥舞、竹竿舞、螞拐舞等;競技類的有搶花炮、陀螺、珍珠球、板鞋競速、高腳競速等;體驗類的有高桿繡球、背簍繡球、板鞋王爭霸等項目,參賽隊伍有各市市代表團、廣西民族大學、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云南、貴州、湖北、臺灣代表團及老撾留學生代表團等,可見賽事分類更細化、針對性更強。“三月三”假日化后,當地政府借此開展更多的民族體育活動,以此來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節日的文化內涵。
2014年廣西“壯族三月三”假日化以后,每一年度賽事涵蓋的項目、賽事規模、參賽團體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開展三月三歌圩活動為主,民族體育活動作為輔助逐步過渡到現在,民族體育活動已經成為“壯族三月三”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廣西體育局正式發出舉辦民族體育歡樂節的通知,區內各地派出代表團參加民族體育歡樂節,同時各地相關部門根據本地的民族特點開展了相應的民族特色體育活動。近兩年來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中安排的內容不斷豐富,增加了許多民眾可以親身體驗參與到其中的民族體育活動項目,因此也吸引了許多區內外的群眾參與,本地民眾的參與熱情也隨之高漲。不斷增加的賽事及項目,滿足了人們的多層次的體育活動需求,促使全民健身活動的順利開展,為發展廣西的民族體育文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俗體育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人們逐漸改變原有生活方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慢慢淡出民眾的生活,該項目難以實現其長遠發展。[2]近年來賽事發展逐步親民化,兼顧競技性、娛樂性及表演性,讓游客們親身感受民族體育文化的魅力所在,深化民族體育文化內涵的傳播。“壯族三月三”節慶的一系列活動中,有安排表演性的民族體育項目,同時還有體驗性的傳統體育項目,便于民眾更好的參與和體驗民族傳統項目的魅力,融入民族文化中,廣西各個民族地區都根據當地的民族特色組織了各式民族體育活動,有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比如河池的打陀螺,藤縣的醒獅、馬山的會鼓等,還有受邀前來的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代表團的當地特色民族體育項目展演。除此之外,各地還設置了游客體驗區,游客在親臨現場隆重的民族特色表演的同時,更有機會親身體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一設置給了廣大群眾接受和體驗民族傳統體育的機會。通過實踐來進一步強化民眾自身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是民族個體形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的關鍵。
在我國,所有大型活動的舉辦都離不開政府的主導。首先,民族傳體育統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在當前經濟社會,舉辦民族傳體育活動較難產生經濟效益,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舉步維艱。其次,民眾受到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大部分人更樂于參與積極性或趣味性強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網球、斯諾克等項目。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以政府為主導,優化資源配置,民間個人與團體共同參與的組織形式更有利于民族傳體育的發展。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正是在政府的指導下,通過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組織好這一民族體育盛事。
廣西作為我國西南邊陲省份,擁有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各個民族的體育文化都有其民族的獨特性,能夠反映出其民族的習作、生活特點。如壯族打扁擔、瑤族的射弩、回族的摔跤等。同時,各個少數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有些體育項目進行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中出現相似的體育項目,如壯族體育項目、侗族有搶花炮、板鞋競技等體育項目。各地均開展和舉辦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活動和賽事,并用活動講解或媒體等途徑進行該項目的由來和其蘊涵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
目前,“壯族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活動主要由政府主導組織,這一組織形式既有其優勢的一面,但也存在其局限之處。政府主導組織能夠充分調動各方有利資源,便于各項活動的順利組織實施,但是不利于市場參與的積極性。從最近幾年“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安排來看,大部分活動是由政府組織的,只有少部分活動是由社會群體組織的。“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該充當一個輔助者的作用,大膽“放權”給社會團體或組織,讓這個文化品牌胡活動能夠在經濟市場的大環境中更好的發展起來。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有著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得到開發。在這一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經濟功能得到了實現,也為其傳承開辟了新的途徑。但是,有些地區在發展本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工作過程中,過分注重經濟發展的功能,其文化內涵和精髓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導致人民群眾無法對該地區的體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認識。筆者在調查走訪部分地區的三月三節慶民族體育活動過程中,在詢問到當地青年人對節慶民俗體育活動的看法時,他們對于當地舉辦民族體育活動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有很多也都不了解,有些民眾甚至是因為熱鬧、好玩才參與其中。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將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本身蘊含的文化精髓逐漸掩蓋了,許多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內涵的核心意義正不知不覺中漸漸流失。
“壯族三月三”假日化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已經發展成一個以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為主的民族盛會,民族傳統文化在這一節慶活動中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從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民族文化產物,如各種民俗特色美食、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等。而民族體育作為其中的內容之一,政府也下大力氣進行推廣和宣傳,而時至今日,人們對生活娛樂需求的提高已不能僅僅滿足于每年一次節慶宣傳,民族體育要想能夠長遠的發展必須借助互聯網媒體更多樣化的宣傳,這更有利于在不同國家間的傳播,如抖音(tiktok)、微信等各種論壇是當今信息傳播的有效載體,也是大眾使用最廣的媒介,但是在這些平臺上我們卻很少能看見民族體育項目的表演或其他相關的宣傳視頻。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至今其沉淀了獨特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財富,具有民族文化認同、情感認同等多種社會現實價值。忽視文化內涵在傳播中的意義就會導致本土文化的逐漸迷失而面臨瀕危失傳,“壯族三月三”節慶開展的民族體育賽事所開發的傳統體育項目都具有其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內涵。面對如此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我們應該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心,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探索發現并弘揚其蘊含的符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館的優秀內涵的同時充分發揮其經濟發展的作用。
增強民族體育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把握好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重要契機,以“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東盟聯系日益緊密的國際環境為契機,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對外交往中的獨特作用和文化價值,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保護傳承經驗。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信息化與數字化,結合傳統媒體的宣傳方式和現代多種媒介進行多方式的傳播,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更為有效的傳承和發展。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時代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斷更新,有效結合現代信息科技,借助各種媒介進行傳播,使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一個契機。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自媒體,才能在社會的發展中長久生存下去。可以針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點項目進行傳播,例如,在各大網絡平臺進行項目賽事或活動的直播、相關民族文化內涵解讀的文化記錄前等形式,讓人們更多的感受民族體育的魅力。通過將民族體育文化的精髓植入媒體平臺的公益廣告、微電影、抖音短視頻等方式深入人們的生活中,使其成為一種文化信仰根植人們的心中。通過各大旅游相關的報紙、雜志、畫冊書籍上進行大規模的大眾傳播。利用特別是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刊物《中國旅游報》中國旅游營銷網等媒體宣傳途徑,通過旅游衛視上推出各種節慶活動宣傳大規模吸引各地游客、商業投資者等,加大“壯族三月三”節慶品牌的建設,從而拓寬民族體育的商業合作渠道、打造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慶民族體育的品牌文化,提升民族體育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