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法人》 全媒體記者 姚瑤
7 月7 日,北京迎來難得的好天氣,受疫情的影響,今年高考較往年推遲了一個月,這也是自2003 年以來首次在7 月舉行的全國高考。我一大早便只身來到北京市最大考點——位于海淀區的北京市中關村中學。這是我作為《法人》正式記者,第一次到現場進行實地采訪。
早上7 點30 分,中關村中學的校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送考的老師和家長。各路媒體蓄勢待發,不少記者拿出無線麥,架起攝影機,精心準備記錄下這次特殊的高考現場。而我既沒有專業采訪設備,也沒有特定采訪對象。看著烈日下的學校門口人頭攢動,我一時不知采訪應該如何開始。
這時,我看到了一名家長曾女士。她將孩子送入考場后,看著考場的方向佇立良久,我趕緊抓拍下她的身影,并主動上前聊天,一場采訪就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了。曾女士的眼神極其堅定,她告訴我孩子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在目前的特殊情況下應該學會調整學習狀態,以及面臨突發事件時,孩子又應該如何應對。可以看出,曾女士是一名理性而堅強的家長。我很高興,第一位接受采訪的家長向我“吐露心聲”。之后,陸續有3 位家長接受我的訪問,我寫下她們的所言所想,及時完成了現場報道稿件,得到主編的肯定和表揚。
在新聞工作的道路上,當你茫然的時候,不妨尋找身邊的榜樣,以此激勵自己前行。我曾聽過第八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法治日報高級記者居楊的故事——2002 至2006 年,居楊
冒著生命危險,3 次深入世界著名罌粟產區“金三角”,在戰亂不斷的緬北密林中,與各路軍事首領、毒梟、煙農、吸毒者面對面采訪,拍攝《金三角禁種罌粟紀實》攝影專題。
1997 至2004 年,居楊連續8 年追蹤拍攝被吸毒母親遺棄的幼童“丟丟”,并通過報道幫助“丟丟”擺脫吸毒母親開始新生活,《丟丟的故事》系列作品成為全國禁毒宣傳的典型。2014 年,居楊又深入南疆反恐一線,拍攝《守在南疆》《大漠深處的兵團監獄》攝影專題。
2016 年,居楊到達青藏高原深處,采訪位于海拔3500 米以上的四川甘孜監獄,拍攝《康巴高原上的甘孜監獄》攝影專題。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對于新聞人,可能更是如此。
我深深感到,記者的堅守與責任,像前進路上的一盞明燈,為后輩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每一位老記者愛崗敬業的態度,都值得我們年輕新聞人學習。年輕人,當下被稱為“后浪”,這一代人應該善良勇敢,無所畏懼,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在新時代背景下,“后浪”正逐步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承擔起社會重擔。記者可以通過鏡頭、文字和語言,傳遞新聞事實,發表真知灼見,這是職業賦予我們的神圣權利,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權利,努力探索創新,不忘自身使命,以最大的熱情和責任心,實現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