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恬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近年來各地區職業院校為吸收社會資源來促進院校的發展,都在不斷擴充建校規模,擴充生源。雖然建校規模在日益擴大,但教學模式、基礎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卻沒有緊跟發展的步伐,反而滯后于職業院校的規模發展。教育模式落后,無法緊跟時代發展,無法適應市場環境的需求,加之目前的社會經濟整體不景氣,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總體來看,多數職業院校在師資力量、辦學設施、生源質量等方面都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而且由于國內社會普遍認為職業院校屬于學生和企業無奈之下的選擇,在就業和就讀方面基本處于劣勢;職業院校雖然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但是,實際上其內部的實踐教育力量還十分薄弱,在就業指導的規劃和教學成果的轉化方面還存在問題,教學水平不足,亟須從根本上進行優化革新。因此,職業院校的教育生態環境并不理想,許多畢業生就業形勢依舊十分嚴峻。為此,職業院校的教育體系模式應積極從原有的單一化進程向著多元化的教育生態體系轉變。為緩解當前學生的就業難題,同時保證社會、企業、學校多方的利益,相關的研究者應積極采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梳理系統化的建設方法。從英國著名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的生態概念形態來理解,其原有的概念中提出的生態環境是指在相對穩定的時間和環境條件下,系統功能的良性運行應該是需要其中的結構要素和功能處于協調的動態化運動當中。基于此理念,職業院校所處的環境應該符合生態系統構建,通過協調職業院校的主體(學生)和影響學生就業發展的主體(企業、社會、職業院校)之間的各種要素,逐步構建一個教育生態系統,再通過政府機構協調、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等方式,保障整體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化平衡,然后在發展過程中進行自我調適。
高職院校大部分采用了網絡教育的方式,教師以網絡平臺直播+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為主。課堂上的知識點較多、教師在上課時只能給學生講解重要的知識點,學習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不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具體的實踐。
高職院校近年來的招生人數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增長。2020年中國教育部發布高職院校擴招了200萬人,很多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財會教師較少,而學校擴招導致班級人數增多,采用網課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有限,人數增加后,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高職學院財會的授課模式為網課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直播平臺進行授課,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引導為輔,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在傳統教育中,該課程中涉及很多統計方法,包括大量復雜的公式和數據計算,需要學生進行公式運用和計算,容易打擊一些計算能力比較弱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上大量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會認為這門課程枯燥無味。
善高職院校的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而目前我國一部分高職院校仍然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往往只關注期末考試的成績,而沒有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實踐能力的評價,導致實際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片面,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實踐能力。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更加重視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過程,并且沒有整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更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忽視了對社會實踐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見,當前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網課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教學內容有許多的不同。教師在進行財會網課教學時,應減少被動灌輸的教學課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實踐 教學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新規劃:(1)市場調查模塊,市場調查方案的設計和調查方法;(2)資理分析模塊,包括收集、整理數據,記述性統計和論統計分析等;(3)問卷設計模塊,包括問卷調查程問卷內容設計等;(4)調查結論模塊,包括資料的分析結果、撰寫調查報告和預測市場。
以往財會多采用大班教學,教育資源不足。在網課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分組,如每六位同學分成一組,每個組選出1位組長,在整個學期的教學中,學習小組的成員固定,教師以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小組提問、小組作業匯報。每個小組成員根據教師安排的調查主題作業,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并整理最終的調查報告,每個組員共同完成作業,每次只要交一份作業即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學生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全面指導,并提出有效的建議。
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章節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理論課上增加互動、分組討論和案例分析等,如要求各組建立微信群組,教師加入每個群組,向各組提供調查主題,教師通過微信與學生交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參與度。
高職院校教學課程多,很多學科內容有所交叉,如財會與“高等數學”“統計學”,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壓縮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著重加強統計軟件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學會使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為撰寫高質量的調查報告打下基礎。
高職教師可采用直播和錄課的方式進行教學。事先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傳PPT和相關教學視頻,讓學生先學習PPT和視頻上的內容,并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安排直播或自主學習,布置相應的小組作業。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量智能移動通信終端得到普及,如通信與IT、移動與固網的技術融合,文字、圖片、圖像、聲音、視頻等不同媒體的融合,報紙、電視等媒體信息內容的融合。網絡教學依托的數字媒體形式多樣,如移動客戶端App產品、以網絡公眾號和PC網站為代表的教學平臺,以及各類國家、市級教學資源庫和各級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高職網課教學平臺主要以超星平臺、雨課堂、騰訊直播、釘釘、智慧職教、學音在線、學堂在線為代表。
不同于傳統的線下課程資源,網課教學方式是基于平臺的,例如超星平臺上有許多相關的教學資源,學生除了可以觀看教師上傳的PPT和視頻資源,還可觀看超星平臺上各高校名師的視頻,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教師也可以通過該平臺豐富教學內容。
很多高職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專注力不夠,特別是網課教學方式,很多高職學生可能在上課期間邊玩游戲或邊吃零食,如果課程內容沒有新意,學生容易走神,導致學習效果低下。因此,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內容的設計上可以根據課程重點和難點使用一些色彩鮮明、漂亮的圖片和視頻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內容的拓展可以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發布。一是將課文主題內容相關的財會內容錄制成獨立的微視頻,提前發布于網絡課程平臺,以課前預習或課后拓展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并且設置任務點,以從后臺了解統計學生是否已完成學習任務。二是在微視頻后設置客觀題、填空題、討論題等內容加深知識理解。三是設定模擬情景。一方面,設定對話情景,讓學生以選擇或填空的形式將對話內容補充完整;另一方面,預設交際情景,由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以對話的方式錄制小視頻上傳到平臺。互聯網教學平臺目的在于提供學習和應用的機會,從知識、動機、技巧三方面提高學生的財會專業能力。
網絡教學平臺的內容應與線下教學互相呼應,線下課文講授之余,可復習線上的文化知識,同時將部分線上的討論、情景表演等在線下進行實地操練。一是線上布置的討論題由小組課前利用互聯網的文字、視頻材料做好充分的展示,在課堂上展現。
評價方法上更注重過程性考核,將線上平臺的答題、討論結果與線下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相結合,既監督學習過程,也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醒學生有意識地從知識、動機、技巧三方面培養自身學習能力。
“互聯網+”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教師應學習網絡技術知識,熟悉授課平臺的各項功能,包括錄制視頻、視頻上傳、建立班級、作業布置、小測等實操技術,熟練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其次,教師應深刻地理解財會專業的內涵,充分了解財會文化,并教授課程內容時自然地融入其中;最后,教師需在眾多的互聯網資源中去雜存精,精心設計線上線下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聽講座、參加培訓等方式學習互聯網應用技術;同時通過互聯網資源、圖書資料、學習等方式提升對財會知識的認識,言傳身教,以自身對財會的熱情帶動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只有教師自身的水平、能力、修養達到了應有的層次,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財會專業學習的能力。
信息化教學是教學形式的一大變革,高職院校需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