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峰 張速杰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僅僅影響這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群體,也影響未來國家人才發展和國家建設發展。抑郁癥、狂躁癥等心理上的疾病在近些年不斷闖入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當中出現抑郁癥的概率越來越大,自殘、自殺等極端問題常見報端,引起廣泛關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抑郁癥等心理健康問題,并出臺政策將抑郁癥劃為重點健康檢查對象,并將大學生群體列為重要防治群體。眾所周知,運動可以緩解心理壓力,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當中超9層認為體育運動很重要,認為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因此從籃球運動干預的角度切入探討其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影響。
心理學上,危機干預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論,目前雖然沒有形成固定程序,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套路”,可參考高登福特的研究成果,其提出了危機干預的基本步驟,即明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并反饋效果。在這一基本步驟當中,危機干預者通常扮演啟發者、引導者的角色。
國內在危機干預方面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干預步驟,此處列舉認可度相對較高的一套危機干預基本方法。
第一步,明確問題并分析問題,通過與當事人溝通了解情況,包括當事人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目前的功能水平,感受如何等。第二步了解了當事人危機產生的事件、事件嚴重程度、影響等情況后,可考慮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需要解決的次要問題,哪種問題最容易解決,妨礙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哪種方式最容易減輕問題影響,使用哪種技術方案更能在最短時間取得最佳干預效果等幾個問題來確定干預目標,并圍繞它來完成干預計劃的制定。第三步,需要根據當事人的具體表現實施干預,比如當事人由于壓抑了某些現實情感,或存在悲觀的心理否認與自責等,則需要先表現出對當事人的理解和關心,建立起良好關系,如此才能“破防”,從而能夠從當事人口中得到需要的信息。注意由于當事人在心理危機的影響下,往往逃避現實和引發心理危機的客觀事件,溝通上的難度很大,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心理治療方法,如疏解、放松等,逐步“破防”,當與當事人達成有效溝通后,再采取措施逐步改變其認知,進而使當事人逐步理性認識現實。第四步,效果反饋,簡而言之就是要了解干預效果,當事人的心理危機是否有緩解,是否需要調整干預措施等。
日益復雜的社會現實,越來越激烈的就業創業競爭,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等等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國內大學生大部分不存在心理危機,也就是還有部分存在心理危機,在這一部分中部分心理危機嚴重已經無法自我調適,有些則相對輕微,通過培養興趣愛好等能有所緩解。在心理健康藍皮書當中的數據顯示,約有22.7%的學生存在抑郁情況,8.4%存在焦慮傾向,43.8%的學生存在睡眠不足,其中約有4.4%的學生存在長期的睡眠不足。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人際交往、自我調節和職業指導。
利用在線調查網站(問卷星)的便利性,對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大多認為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影響較大,有部分學生存在過灰色情緒,比如喪失信心,產生畏懼,情緒低落,人際關系回避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包括人生發展與職業選擇上存在困難,思想上走極端,缺乏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經濟上存在困難,學習上的壓力大,人際交往上存在難題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生發展與職業選擇困難,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學習壓力大以及人際關系與溝通上的困難這四個方面,這四個層面的因素占據大多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基于前文分析,針對微觀層面的大學生心理危機狀況,建議從四個方面改善,第一,自我調節,其核心在于個體自我的強大,通過學習心理調適方法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而學會自我調整情緒狀態的方法,鍛煉意志品質的方法,改善適應能力,大學生這個群體從年齡上來說,大學階段是一個“多事之秋”,只有強大自我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調節的方式方法,才能在保持與現實的接觸當中,克服困難挫折,實現自我與現實的融合,并完成自己的目標。第二,正確認識自我,培育悅納自我的態度,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抗挫折能力,對挫折有正確認識,面對挫折應積極應對,化解消極因素,應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并且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豐富經驗。第三,多做令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見令自己感到高興的人,尤其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很多針對調適心理的研究和實踐中都強調了興趣的重要作用,強調當事人建立廣泛的興趣愛好。
籃球運動不僅在生理方面產生積極作用,在心理方面也能產生積極作用。具體來講籃球運動能夠有效促進大腦生長發育,能夠消除疲勞,提高大腦工作效率,能夠促進思維能力拓展,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質,如勇敢、無畏、果斷等,也能促使學生養成團隊精神,養成勇敢無畏敢于面對困難的心理素質。籃球是團隊運動,是團體對抗運動,在一個團隊之中,個體與整體之間的聯系形成的團隊力量有強有弱,而籃球比賽的競賽性決定了每一個面對比賽的團隊都應當全力以赴,若面對強隊還沒有打就屈服了,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如果和強隊對抗下來達到了自己的預期目標,那么成就感、愉悅感會非常強烈,這對于緩解心理壓力是極好的。所以參加籃球比賽不管比賽是否正規,通常都能夠使參與者潛意識中產生復雜的情感,比如義務感,比如榮譽感等等,這些是積極快樂的情緒,當參與籃球運動產生了這種情緒,人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來記住這種快樂,就會對籃球運動“上癮”,當心里煩悶就可能尋求在籃球運動當中緩解。所以經常參與籃球運動的人能夠逐步養成更加堅強的心理,提高人的注意力、思維里和知覺水平。
籃球運動是球類運動當中非常受大學生歡迎的球類運動。相關研究指出,經常進行籃球運動的學生在身體素質、自身技能、人際關系、社會交際能力等方面明顯要更為優秀一些。有研究成果指出,一次性運動和周期性的體育鍛煉都能有效降低抑郁,將體育鍛煉和心理治療相結合,要比單純進行體育鍛煉更能降低抑郁。單次運動時間超過20分鐘,才能有效降低焦慮,無氧運動不能降低抑郁和焦慮,體育鍛煉堅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質焦慮。
一方面籃球運動能夠促使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內啡肽等導致抑郁障礙神經遞質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相關研究表明籃球運動鍛煉的抗抑郁功能主要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以及海馬體的神經因素有關聯,籃球運動以興奮和充滿活動為特點,在打籃球過程中伴隨血流量,汗腺分泌和吸氧量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具備良好刺激,進而使人精力充沛、心情舒暢。
另一方面,參加籃球運動能夠獲得較多的愉快感、舒適感、滿足感、充實感和成就感,進而增強信心,幫助人呈現一種總體良好的心理狀態,有些研究中更是指出運動的抗抑郁效果是因為身體鍛煉增加自信和在運動中獲得娛樂,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指出運動帶來的抗抑郁效果并不是運動本身的作用,而是運動過程當中個人目標的獲得,比如克服籃球運動中的困難,獲得了籃球比賽的勝利,如此降低了抑郁。
結合前文分析可知,籃球運動對于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具有顯著價值,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在合乎情、止乎理范圍內,適當地放松以及娛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要看到,天天打游戲或者沉迷網絡,這是一種病而不是娛樂。根據藍皮書的建議,應當通過更多的宣傳和科普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通過課程教育、團體活動、個體與小組咨詢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情緒調控技能,有助于預防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這是從整體尋求心理救助機制的建立,從籃球運動上來講,利用籃球心理訓練有助于加強籃球運動對學生的心理干預能量。
在大學生籃球比賽當中經常能夠看到一名隊員在接到長傳后快攻上空籃不中,這實際不是技術問題,反而是在接到球上籃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心理上的變化,注意力被籃筐之外的因素所分散掉了,導致肌肉緊張而出現低級失誤。這說明心理素質不強,而心理素質不強實際最容易陷入心理危機當中。所以應當強化籃球心理訓練,增強心理素質,進而預防心理危機。當然籃球心理訓練在國內還屬于空白,國外專業籃球領域,心理訓練是必要項目,相對基礎的心理訓練包括注意力訓練、積極的自我談話、表象性訓練等。
其中注意力包括廣闊的內外部注意和狹窄的內外部注意,籃球場上攻防兩端的注意類型不同,若沒有專業的心理訓練則可能用錯注意方式,導致失誤,比如罰籃,受過專業訓練的不會被現場球迷等因素影響,命中率高,但未受過訓練的就不一樣了。這無關戰術能力。
積極的自我談話,實際是一種自我調適方法,在籃球場上主要用來應對對手的垃圾話以及應對自己失誤時抵抗消極思想,現在很多大學生籃球愛好者、甚至運動員在比賽(不管專業聯賽還是野球場比賽)當中都喜歡罵臟字,實際上講臟話會讓自己內心變得焦躁、消極,嚴重的會演變成狂躁并引發球場沖突。
表象訓練是籃球心理訓練當中的核心內容,它是指對于自己想要提高的技術或技能,在頭腦中進行模擬練習,使自己頭腦熟悉掌握該技能,在訓練中盡量將籃球技戰術動作細節想得越清晰越好,聽覺、觸覺、視覺等均應當盡量參與,想象越真實效果越好,每天可固定時間進行10分鐘左右的訓練,堅持下來可以顯著提高命中率。由此,積極的籃球心理訓練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預防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
綜上所述,經過分析可知,籃球運動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積極作用,采取有效的籃球心理訓練,配合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形成籃球運動干預機制。籃球運動干預是一種心理危機干預的方式方法,在實踐中科學運用籃球運動對于大學生的積極價值,培育大學生的籃球興趣促使他們從封閉當中走出來,廣泛參與到籃球運動當中,能夠有效降低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