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針對性、國際化發展及質量保障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發展的三大主題。[1]其“針對性”是指高等教育要有針對性的為社會發展服務;“國際化”指高等教育發展要具有國際視野;在針對性和國際化主題下,其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質量,指引質量建設。[2]教育部在2010年7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此,2012年1月和3月教育部專門發布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顯而易見,大學與學習共同體已成為促進世界各國國家經濟增長與繁榮的致勝點, 在普遍經歷了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后,以質量、效率和問責為核心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此影響下,2013年9月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成立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提出“推動學校體育改革,著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
經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我國各級各類高校都開始高度重視教育教學質量,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無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一線教師都開始關注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3]。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正處在新的發展轉型期,其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最快、質量任務最緊迫、學生規模最大三個方面。因此,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自我規制和外部監督的過程,其不僅包括組織的完善和制度的建設,同時還包括價值的認同和觀念的更新。[4]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辦學特色,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影響武術與民傳專業人才教育質量的主要保障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希望通過各因素的改善與提高提高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
“對人類思維活動的任何一種表達均可理解為一種語言”,[5]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是一種典型的身體屬性基礎上所形成的身體語言,每一個武術運動技能和每一種武術文化都凝結著復雜或簡單的“思維活動”,借用符號學術語就是任何個體身體運動和武術文化內容符號背后都存在著一個“意義系統”。這里所謂“意義系統”,具體所指就是武術的教育內容,其包括武術運動技能動作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方法以及動作的由來,也即每一種武術拳種和技法所主張的“知法明理”——倫理道德和競賽規則。
縱觀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歷程,很長一段時間內,武術與民傳專業教學內容的專業化、競技化導致了武術與民傳專業教學內容朝“身體武化外悠”的教育方向發展,而缺少達到心理文化“內輯”的育人,進而忽視了“術德并重、教學相長”[6]。然而,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生命個體,即“著眼于人的生活,要在好的內容與人及其生活之間建立有效的關聯,把公共性的‘知識’轉變成個人性的‘知道’,轉公共之‘識’成個人之‘智’,變成個人生活世界的開啟與自我生命的啟明,變成個體活生生的生命體驗與生命智慧”[6],因此,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要針對學生生命個體的日常生活設計教學內容,要著眼于學生的生活,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要在教育與學生及其生活和未來之間建立有效的關聯,讓公共性的“知識”轉變成個人性的價值“知道”,并在學習、生活、工作中能學以致用,并慢慢加深理解,最后轉化成個人之“智”。這是學校教育區別于競技體育的根本點,過去的過渡重視“身體武化外悠”的教育,其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學校體育教育與競技體育、專業體育和其他課程的差別,使其因喪失學生的個性而泯然于專業體育或者競技體育。
1.2.1 提高教師執教能力
務實的質量保證不在于管理形式的變革,而在于把質量保障根植于每位從事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教師的觀念中和情感的積極參與。因此,教師的執教能力應包括業務能力、職業道德與教學藝術三個方面。而業務能力包括武術與民傳專業技術與知識、教育訓練方法與知識、現代體育教育理念與技術,具體體現在專業技能基礎扎實與水平高低、訓練知識與方法的科學、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貫徹、新型媒介的利用與信息化教學的運用方面。職業道德除了基本的愛國守法之外,重點還在于對學生的愛心、教育工作的熱愛與責任心、為人師表等方面。教學藝術包括教學方法的正確使用與教學方法的靈活組合,以及德、智、美育的理解等方面,尤其是在對學生的愛心與對崗位的責任心,在現階段尤為重要,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老師的接納程度。
1.2.2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在武術與民傳專業學生身上是一個很缺欠的現實問題,而學習能力在現代教育雙邊活動中,是直接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直接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感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毅力,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學習效率則更多地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智力有關,需要用很長時間的持續學習與引導才有效果。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在教育中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等方面去提高。同時,可以通過其專業中蘊含的堅毅品格導向去提高其學習毅力,通過專項技術與身體素練習去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在第48號文件《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中提出“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口號,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探索政府收入統籌用于優先發展教育的辦法,完善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投入體制;二是探索高校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的機制;三是根據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教育教學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7]毫無疑問,物質上的投入是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因此,在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投入方面尤其要細化教育投入領域與在各個領域中的比例搭配。在教育經費投入中,首先,重視教師的薪酬合理,在市場經濟中,薪酬的合理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亦或使用價值,也能給教師自身專業與能力一個肯定,而不合理的薪酬無疑會打擊教師或教育者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其次,要重視其他硬件設備的經費投入,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硬件設備無疑能在一定條件下輔助教育主體提高教育質量、確保教育質量,并在感官上形成愉悅感。此外,合理配置場館的面積,建造標準的專門訓練館、增添更多的常規教學場地、購買相應的教學與訓練輔助器材,包括學生學習與身體素質練習的器材,建立專門的武術資料室,收集與陳列武術及相關書籍、影像資料,電子書刊等,都是確保教育質量的有力條件。
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過程包括武術教育理念的定位、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編、教學計劃的撰寫、教學環節的組織與開展等活動。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他們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的脫節或失誤,將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規范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過程無疑是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保障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設計之時,應采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將教育的核心定位為學生生命個體的發展,相關課程教學計劃安排要結構合理、比例恰當,而教學大綱做為實施教育教育理念和教學計劃的基礎保證,教學的重要依據和指導學生學習、制定考核說明和評分標準的指導性文件,它的設計更是要有統一性,內容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水平現狀。選定教材的好壞更是直接決定教育客體質量高低,一本好的教材不僅體現在符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解能力上,也應有優秀文化傳承的內容。[6]因此,在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過程,既要重視學生身體武化的“外悠”教育,亦要體現能達到生命個體心理文化“內輯”的教育。武術與民傳專業教學環節水平高低又決定了客體的呈現程度與教育活動的效果。
目前,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本方針,其要求逐步提升教育水平,促進教育與社會和經濟的協同發展。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生態系統不斷從社會大環境中聚集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源,即通過國家或各級企事業單位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形成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生態系統內部所擁有的各種軟性和硬性的資源。具體來說,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環境主要指教育的軟環境,即武術教育氛圍,包括社會輿論與校園武術文化建設。輿論氛圍對人的觀念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尤其是青少年。在高校中,當一個事物成為時尚時,大部分人會被襲卷進來,跆拳道、空手道、體育舞蹈、瑜伽、爵士舞、羽毛球、籃球、足球、滑板的等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此,營造校園武術文化教育氛圍、搞好武術文化建設、打造校園武術文化節,便成為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保障的有力推手。
對于校園武術文化建設,也可根據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等不同,結合時代特點和學校差異,完善學校武術文化環境建設,進而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達到“以武育人、以武化人”。高等院校要重視制度與時俱進,融時代背景與中華武術文化于一體,完善頂層制度建設。把中華武術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建筑物中,特別是在專業授課的建筑物上,一定要嵌入具有濃厚武術文化內涵的圖、文字。學校還可以開展以提升中華武術文化自信為主題的活動,形成校園品牌效應,打造成學生所期待的、自愿參加的武術嘉年華,不僅深化武術與民傳專業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同時無形之中也感染和感化了其他專業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同感。比如,由教師指導,由某一個年級的武術與民傳專業學生為主組織,開展散打攻擂賽,分非體育專業組、體育專業組、武術與民傳專業組,按周冠軍、月冠軍、學期冠軍的排名方式進行攻擂;還可以開展太極拳比賽、推手比賽、短兵比賽、長兵比賽等;定期舉辦以武術文化為主題的知識競賽、辯論賽、演講會、武術詩歌、武術晚會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武術文化的動力。通過這些武術文化活動,滲透了武術文化的教育,也樹立了校園武術文化品牌,還鍛煉了學生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執裁能力,更主要的是強化了武術與民傳專業學生武術文化自信心。
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管理包括管理機構與管理制度兩個方面,管理機構主要有上級管理機構與直接管理機構,上級管理機構即學校教務處等,按機構性質又包括專家組織、行政組織與評估組織。一般而言,主要能影響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的管理機構有:教務處,學院、系部、教研室、專家團隊、督導團、各級指導委員會等。提高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的管理,要從更新管理理念、改變管理職能和健全管理制度等三個方面開展。首先,更新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管理理念。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規定,要盡快將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制度、財政經費、信息服務、政策指導等宏觀管理,在管理上要有人文關懷、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凝聚人,從而整合力量、調動人的積極性。將武術與民傳專業行政管理主要放在指導教育與服務教育兩個方面,要為教育主體作必要的輔助工作,提供有力的行政服務,在負責制、教師聘任、結構工資、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自主權,在課程設置、教學創新上放權,為教師、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其次,改變管理職能。學者袁雷(2005)[8]認為“部門要在質量保障方面有所作為,就必須在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從過去的‘劃槳者’轉變成‘掌舵人’,下決心把‘政事分開’,集中精力做好政策性工作和法規建設,把具體的執行性、操作性、技術性職能和相當一部分監督性職能授權或委托給中介組織來承擔?!保瑫r,他還認為高等院校要承擔起保證體育教育質量的責任,而不只是為提供體育教育服務盡義務。[8]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也要如此。然后,健全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管理制度。在遵行國家與上級部門頒布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前提下,結合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的特點,完善各項教育管理制度,如教師的任免與考核制度、崗位職責與日常規范制度、教學評價制度、教學督導制度、教學計劃管理制度、教學運行管理制度、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師培養與進修制度、教職員與學生申訴制度、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制度、管理人員績效評價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場地規劃與使用制度、器材配備制度等。最后,要完善組織管理指揮系統、信息反饋系統與評價系統,這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有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受到充分激勵的人,其能力可以發揮到激勵前的3-4倍。人本主義教育觀的終極目標是幸福教育,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中的激勵措施是實現幸福教育的重要手段。激勵措施猶如一支支強心針,激發人們的正確動機、激起人們的斗志。在所有的激勵措施中,傳統用得最多的有獎懲激勵、目標激勵與精神激勵等,而物質激勵在近些年也用得頻繁。在諸多措施中,目前特別要強調與完善的是外部競爭激勵。作為行為激勵法的一種,競爭激勵法將優勝劣汰原則應用于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工作,使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活動具有某種集體強化的自覺機制。它與獎懲等激勵方法不同的是,它不是通過自上而下壓過來的,而是競爭對手間的相互激勵,它不是外部誘因的刺激,而是內心激奮的結果,外部競爭激勵相對于內部競爭激勵而言,規避了內部競爭中可能出現的集體做假做弊、道德水平下降、造成內部摩擦、人事關系緊張等弊病,而增強院系、教研室、同事之間的凝聚力與集體作戰力。
一般而言,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評價與監控包括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過程的監控與教育結果的評價,有監控評價組織與監控評價指標兩塊。按照監控評價權力掌握者又分為學校內部監控評價系統與外部評估系統。內部監控評價系統主要針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過程的監控,它的監控評價組織有各級教學指導委員會、督導團、校內專家團、教務處、教研室等組織。外部評價主要包括社會大眾媒體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的排名、由體育業內專家組成的具有獨立性的、游離在學校組織之外的評估團隊或機構,如高校體育聯盟、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之類,對高校體育教育質量進行科學、客觀評價。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領導、組織、實施協調高等教育質量的鑒定活動,與監督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活動。監控與評價也是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同時監控與評價的結果又會反饋到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主體與管理者,從而促使教育主體,主要是主教者與管理者調整策略與方法。
在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監控中最主要是對教學過程的監控。對教學過程的監控是為了有效保障學生學習效果。首先要考察教師教育理念的先進性,對教學計劃與教學進度的宏觀把握能力,對教學大綱的合理性與教材實用性教案的科學性進行考察,并對教師的教材熟悉度,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選定,教案的撰寫,課件的制作,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態度,言行舉止,講解示范、組織管理,投入程度,與學生的互動情況,與課堂氛圍,課堂時間利用率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考察,從而實現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過程的有效監控。 學校督導團采用聽課等方式,對照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定期對教育過程進行抽查與考察,另外,要格外重視對主教者的評價與對教育結果的評價。在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主教者評價中,除了領導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外,最應重視的還有學生評價。在實施學生評價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積極性,給予學生正確評教的權利與途徑,引導學生正確評教,提高學生評教的客觀性所占比例。同時,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結果的評價尤其要全面,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進步情況以及學習投入等等。
中國普通高等教育正處于從外延擴張到內涵發展的戰略轉型期,有效保障和全面提高質量成為核心議題之一,然而目前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現狀堪憂。在新時代的發展大潮中,系統提煉影響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的八大相關因子,進而總結出推進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內容的改革、重視其教育主體、確保其教育投入、規范其教育過程、營造校園武術文化氛圍、拓寬其教育激勵措施、改革其教育管理、強化其教育監控評價等來提升武術與民傳專業教育質量保障的新路徑,從理論和現實角度推進現階段我國武術與民傳專業的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