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杰出的醫藥學家、養生家,人尊稱“藥王”“醫神”“孫真人”。他對中醫的養生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孫思邈天資聰穎,然幼年體弱多疾。對于他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記載。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認為孫思邈當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年公元682年,享年101歲。費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和郭靄春均認為孫氏應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年公元682年,享年141歲。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孫氏生年當在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68歲。以體弱之少年達享百歲高壽,且九十多歲仍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過百歲時,仍能精力充沛地著書立說,充分說明孫思邈養生保健思想的有效性、臨床價值和指導意義。孫思邈生平著述甚多,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合稱《千金方》)對后世影響頗大。還有《老子注》《莊子注》《福祿論》等,內容博大精深, 其中有關養生保健的論述在學術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孫思邈養生思想主導實事求是,他認為“養生”有十大要訣,包括嗇神、愛氣、飲食、養形、言論、導引、反俗、房事、禁忌及醫藥,這是大要訣從方方面面周全地概括了人們日常所能做到的一切來養生保健。《孫真人衛生歌》:“不違性情之歡,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好,而顧盼可行”以及“易則易行,簡則易從”。《急備千金要方》記載:“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旨在安神。《急備千金要方》中除記載了針灸、導引、養生、按摩之術外,還記載了以“調氣”“閉氣”法為主的靜功。動靜結合是孫思邈養生思想遵循的原則。簡而言之,孫思邈主張養生要取“陰陽之宜”,要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他既主張靜養,又強調運動;既提倡食療,又主張藥治;既要求簡樸,又注意衛生;既強調節欲,又反對絕欲;要講究身心健康,不但養形,而且特別注重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
健身氣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以調身,調心,調息為基本手段,從身形,心理和氣息三方面調理人體的狀況及精神狀態與內環境,實現健身養生之目的。健身氣功的健身理論基礎是基于中醫的整體觀,陰陽學說,五行理論,經絡學說,臟腑理論以及精氣血津夜運行學說。整體觀以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指導,將人與自然視為一體,人體本身外在的筋骨皮與內在各臟腑為一體,各臟腑之間相互作用為一體,創編健身氣功。健身氣功將人體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認為養生需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現代健身氣功遵循陰陽學說,陰陽此消彼長,互根互用,相互制約。健身氣功動作的運用與設計均左右對稱,松緊結合,動靜相兼以達陰陽諧調、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恪守陰陽之道調節陰陽平衡是健身氣功遵守的原則。健身氣功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以及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以及氣血運行理論調理身體,此乃是健身氣功實現其健身養生保健價值的生理學基礎。
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這里所說的自然,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高山、河流、草原等,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不是自然的本質。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有滅,自然的本質沒有變化和生滅。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孫思邈認為天與人是相通的。《千金方·養性序第一》:“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根據四時攝養,故得免其夭枉也。”《千金方》根據天地四季運行的特點推而類比人的飲食起居:“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三月此為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孫思邈以中醫理論的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理論為依據,調理飲食與起居,認為人體應順應自然之變化而養生。《千金方·道林養性第二》言:“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頭勿北臥,及墻北亦勿安床。”“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故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毋失歲時之和。”《千金方·調氣法第五》:“凡調氣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氣生得調。日中后夜半前,氣死不得調。”孫思邈從天地四時、方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論述養生保健。故整體觀是孫思邈養生思想的指導思想,他的養生理論都是在順應天時、方位、寒暑等自然的理念下展開,此為天人合一。
健身氣功亦遵循四時養生之道。中醫認為“人天同構,人天同象”人與天氣運數理相應。《素問·脈要精微論》:“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天地運行的四時方位息息相關。宋代洪邁所著《夷堅志》記載,“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1]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八段錦導引法”所講:“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習練健身氣功主張清晨黎明時分,人體陽氣共同生發。《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南而治,蓋取諸此也。”南方盡得天陽之德,為八方之貴位,[2]因此練習健身氣功一般采取面向南方練功。健身氣功的習練遵循自然的天時、方位,以求天人合一與天地同氣相求。孫思邈養生思想與健身氣功功理功法均以整體觀為指導,認為天地運行有規律,養生要順應天地之運行規律,合四時運轉應天地方位之氣場,以達天人合一之狀態。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系辭上》。陰陽是中國古代樸素哲學的一對范疇,是指自然界事物或現象的相互關聯、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對立雙方的屬性。《淮南子·氾論訓》:“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指人體的健康取決于陰陽的平衡狀態,陰陽和,人乃健。陰陽任意一方過盛或過弱都會導致人體健康受損,乃至氣絕。孫思邈將陰陽之道融入醫術與養生。《千金方·養性序一》:“不得其術者,……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喜樂過度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歡呼哭泣傷也。”“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孫思邈從飲食起居,情志以及健身勞作等方面強調養生之道宜遵循陰陽平衡理論,不可過于強烈,但也不可無或不及,即處于陰陽調和的平衡狀態為上。孫思邈養生思想雖無明確使用“陰陽”二字,但從各方面都體現出陰陽平衡的理論。他認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千金方·道林養性第二》。“小勞”與“大疲”是一對陰陽;“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所愛”與“深愛”,“所憎”與“深憎”各均是一對陰陽;而“常須運心于物平等,如覺偏頗,尋改正之”則明確表明不可“偏頗”而應達陰陽和諧,陰陽平衡。
健身氣功在調身、調心與調息方面也遵循陰陽平衡理論。練習健身氣功功法時要求身心放松,心平氣和。呼吸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對動作要求剛柔相濟,虛實相兼。其“平”“和”“喘”“滯”,“剛”“柔”,“虛”“實”都是從陰陽兩方面出發調節健身氣功練習中的陰陽平衡。健身氣功的運動量可控性非常強。練習健身氣功時不可強求重心太低動作幅度過大而加大運動量,同時若動作幅度過小也會降低練功效果,所以要求練習者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適當控制運動量,達到陰陽平衡的和諧狀態為宜。健身氣功在動作選用與設計上也遵從陰陽平衡理論。每勢動作都兼顧到左右平衡,上下兼顧,松緊結合,動靜相兼。
故陰陽之道是孫思邈養生思想和健身氣功功理功法普遍遵從的規律。
所謂性命雙修,指養生者身心全面修煉,達到完美境界。性指人內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體、生命、能量、物質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身心全面修煉。
孫思邈《千金方·養性序第一》:“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千金方·道林養性第二》:“ 言最不得浮思妄想,心念欲事,惡邪大起。”他認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他強調養生先養性,“性既自善”則“內外百病不生”。常人難以做到不為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散的擾亂與影響,然而如果做到了這五點,則“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達到性命雙修之境界。他認為“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孫思邈養生思想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健身氣功注重調身、調心與調息,即養性與養形性命雙修。練功時要求練功者排除雜念心平氣和,與孫思邈所述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散的擾亂與影響同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藏精,精化氣,臟腑精氣對外在環境的應答而產生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過于強烈的的情志可導致臟腑精氣的損傷,氣血運行失調。如大喜大驚傷心,大怒大郁傷肝,過度思慮傷脾,過度恐懼傷腎等。健身氣功通過調息將人體臟腑內存在的戾氣排出,使人情志安和心平氣和。例如,健身氣功六字訣,運用五臟肝心脾肺腎及三焦合五聲噓呵呼咝吹嘻,結合吐氣發聲調息,輔以相應的肢體動作和意念牽動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在調整肝心脾肺腎人體五大系統及三焦,進而達到調節心理心神清明,得以養性與健身。其他的健身氣功也皆要求練習者調理心情,調節呼吸,達到心平氣和之狀態。性命雙修是孫思邈養生思想和健身氣功功理功法都追求的境界,即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身心健康標準相一致,而孫思邈養生思想的提出比世界衛生組織要早1300多年。
孫思邈養生思想主張動靜結合,認為“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千金方·道林養性第二》。但是又指出運動量要控制得當,“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孫思邈養生思想強調靜養與運動相結合,活動筋骨,調理呼吸,行吐納之術從而防病治病。《千金方·養性序第一》記載:“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俯仰之方,祛疾閑邪有吐納之術”,“是以其志閑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懼,其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動靜結合是健身氣功的功法特點之一。動與靜是相對而言,健身氣功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例如健身氣功的起勢與收勢,通過調整氣息安寧心神,使身體與心情處于安靜狀態。健身氣功動作相對緩慢沉穩,在動作達到最大活動幅度時看上去略有停頓之感,但肌肉繼續用力內勁沒有停,保持牽引拉伸。適當的用力和延長作用時間,能夠使相應的部位受到一定的刺激強度,有助于提高鍛煉效果。[3]例如,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兩手托天理三焦”,當兩手上托至最大幅度時,在這個位置上稍做停頓閉氣,然后呼氣放松兩掌分掌下落,如此,動作對身體的拉伸效果和對三焦臟腑的調理作用效果會大大提高。這就是動靜結合在健身氣功中的體現。其他功法亦如此。健身氣功包含樁功和打坐。這兩種功法表面看起來身體都處于安靜、靜止不動的狀態,實際功法關注身體內部意念的導引,氣血的運行。孫思邈養生思想強調靜養與運動相結合。而動靜結合亦為健身氣功功法特點之一,靜中寓動,動中求靜。健身氣功就是在一動一靜間體現其健身效果,與孫思邈養生思想理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