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康 田柯義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安塞位于陜西西北部,黃土高原腹地,地處延安與榆林之間,素有“塞北鑰匙”、“上郡咽喉”之稱,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1]此處,地理條件差,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梁峁偏地,溝壑縱橫,交通條件十分落后。安塞腰鼓受地域性影響較為嚴重,盛傳于陜西西北一帶,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民間體育藝術表演,具有很高的文化、健身、娛樂以及商業等價值。本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安塞腰鼓的發展現狀及其價值進行研究分析,深度挖掘安塞腰鼓的文化價值、健身價值、娛樂價值以及商業價值,以期安塞腰鼓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本研究以安塞腰鼓的價值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查閱了大量有關安塞腰鼓的書籍和文獻資料,對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研究,為本次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2.2 邏輯分析法
對相關網站所查閱的資料和文獻,進行邏輯分析和整理研究,從而得出相關結論。
腰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根據《安塞縣地方志》記載,鼓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黃帝內傳》云:“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夔制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2]此時就有鼓的出現。歷經發展,眾人對腰鼓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戰爭說”“祭祀說”“巫醫說”這三種傳說世人較為認可和接受。
“戰爭說”:鼓產于戰爭。《曹劌論戰》一文中就有對鼓的記載,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鼓在戰爭中,軍隊遇襲或軍事告急,用以傳訊;兩軍交戰,可擂鼓助威,提高軍隊勢氣;若克敵制勝,則以鼓為樂,以慶勝利。由此,鼓在戰爭中得以流傳。
“祭祀說”:鼓源于祭祀。在《禮記》中有云,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古代帝王有祭天、祭神等祭禮活動;百姓有燒香拜佛,祈禱生活美滿的習俗,可見鼓在民間祭祀活動中頻繁出現。自此鼓成為民間祭祀活動的一種工具被世人廣為流傳。
“巫醫說”:鼓始于巫醫。相傳周文王時期,此地瘟疫橫行,死者無數,為求謀生,世人創造了一種鼓,系在腰間,身上披紅掛彩,扮成各種巫神怪獸之類,邊打邊喊,驅邪避難。[3]在古代詩詞《宛丘》中“坎其擊鼓,宛丘山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這也是正是驅妖除魔的真實寫照。[4]鼓在這種濃厚的迷信主義色彩下被世人接受得以流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腰鼓活動在民間舉辦的如火如荼。經歷史演變,無數民間藝人和腰鼓愛好者對腰鼓的改進和繼承,使腰鼓發展至今。
腰鼓流行于陜西北部,安塞縣的腰鼓最負盛名,因此得其名為“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與安塞的剪紙,農民畫,民歌并稱為“安塞四絕”,其中安塞腰鼓最為有名。受地域特征影響,安塞腰鼓的表演,粗狂豪放,舞姿渾厚,氣勢磅礴,鏗鏘有力,無不象征著陜北人民憨厚,淳樸的形象。安塞腰鼓一直是陜北地區及黃土高原獨特的民間傳統體育藝術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獲首屆中國民間舞蹈藝術表演比賽的最高獎項;1990年,安塞腰鼓在11屆亞運會上大方光彩;1917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安塞腰鼓作舞蹈表演參加了歡迎香港回國的儀式;1999年,安塞腰鼓參加了中國50周年國慶慶典和澳門回歸儀式;2004年,安塞腰鼓民間藝術團被泰國政府、新西蘭等國邀請參加活動表演;2007年,安塞腰鼓參加了2007年的“瓦萊塔中國春節”活動的演出;2010年,安塞腰鼓遠渡海外,先后赴日本、德國、美國等地表演,充分展現了安塞腰鼓的獨特魅力,安塞腰鼓曾經幾度登上春晚的舞臺,被世人所欣賞和熟知。在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而安塞腰鼓被稱為“天下第一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安塞腰鼓成為陜西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5]安塞腰鼓因“安塞縣”而得名,被稱為“天下第一鼓”“東方神鼓”“中華一鼓”“中華鼓王”“中華民族之魂魄”等。安塞腰鼓享譽國內,并名揚海外,為世界矚目,安塞縣也因此而被世人知曉,其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腰鼓之鄉”。[2]
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上,選擇“高級檢索”,以“腰鼓”為主題詞,并含“價值研究”為檢索條件,其檢索自動生成時間為2004年—2018年,共檢索到中文期刊文獻數量26篇(如圖1所示),其中中文核心期刊文獻數量為5篇。圖1所示,對腰鼓價值研究在中國知網上顯現的文獻數量最多是在2008年,其文獻數量為5篇,其次是2018年,其文獻數量為3篇,其余年份文獻數量僅為1篇或2篇。腰鼓運動作為民間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其文化、健身、娛樂以及商業等價值頗深,但在科研領域中,對腰鼓價值的相關研究較為薄弱,從2004年到2018年,15年的年均文獻數量不到2篇。就目前而言,該領域還存在著較大的研究空間,值得我們重視并深度挖掘有關腰鼓運動存在的潛在價值,這將有助于腰鼓運動科研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進一步促使腰鼓運動的發展、傳承和壯大。
安塞腰鼓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陜北地區人們憨厚、彪悍、淳樸的體現。安塞腰鼓作為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風格,發現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2006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陜北文化的“活寶石”。毛澤東于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當時正逢敵人對延安邊區實施經濟封鎖,需要腰鼓運動激勵軍民大生產。[6]通過腰鼓運動極大的帶動軍民大生產的熱潮,引來軍民大生產的勝利。此后,安塞腰鼓被陜北人名成為“勝利腰鼓”,并載入紅色革命史冊,其充分展現了大生產時期,陜北人民積極進取,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安塞腰鼓曾遠赴海外表演,將安塞的地區性文化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揚于海外,極大的帶動安塞地區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安塞腰鼓被世界所矚目,有“中華一絕”的美稱。安塞腰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陜北黃土高原文化的一扇窗,通過這扇窗口,讓世人充分認識到陜北人民的性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也向世人傳達了陜北高原地區的民間地域文化特色,更讓世人認識和學習到安塞腰鼓的文化價值,激勵更多的人去挖掘和弘揚腰鼓文化,使腰鼓文化被世人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進而促使腰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腰鼓有“文鼓”和“武鼓”之分, “文鼓”的表演形式是以身體的跑、跳、扭轉等動作為主,其動作輕松舒暢,瀟灑細膩,且動作幅度較小。而“武鼓”的表演形式則是以踢、跳、跨、打、跺等動作為主,其動作激烈剛勁,渾厚奔放,且動作要求高,難度大,足見腰鼓是一項健身性極強的運動。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在陜北地區乃至全國,很多中老年人跳起了廣場舞,而腰鼓運動是陜北廣場舞中最受歡迎的一項舞蹈表演,其極具健身價值。安塞腰鼓舞姿雄渾,且簡單易學,用具廉價易攜,便于推廣,深受群眾喜愛。其健身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管是 “文腰鼓”還是“舞腰鼓”,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都需要身體各部位,各關節參與其中,使舞者身體各部位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2)腰鼓運動要求舞者有較好的協調性和柔韌性。例如:腰鼓中的“大纏腰”“纏腰過襠”等動作,對舞者的協調性和柔韌性要求極高,通過舞蹈可以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3)腰鼓運動在表演過程中,要有“鼓”和“镲”的節奏為舞者做指引,鼓點多變,要求練習者反應迅速,緊跟節奏,動作銜接順暢無誤,這將很好地鍛煉個人反應能力及神經系統的調配能力。(4)腰鼓運動的限制性較低,場地要求簡單,幾乎不受天氣影響,人數也不受限,不同人群可根據自身的年齡及身體機能水平,自行選擇和調整適合自己的舞蹈強度進行有效的鍛煉。由此可見,安塞腰鼓可以對練習者起到很好的鍛煉效果,極大的帶動人們鍛煉的興趣,有效的推動全民健身的發展。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且經久不衰,深受大眾喜愛,不僅有很高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娛樂價值,是一項健身娛樂兼備的舞蹈運動。其娛樂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安塞腰鼓是一項團體性較強的藝術表演,可加強表演者之間的配合程度,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消除個別群體的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促進其友好交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2)安塞腰鼓是以踢,跨,跺,打,跳等動作為主要表演形式,且鼓聲和镲聲雄渾高昂,表演者可通過復雜的動作和鼓聲盡情表演,宣泄生活中的壓力,調節情緒,充實生活,時刻保持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方式;(3)在陜北等地區腰鼓常常在重大活動中展露,比如:企業開業、操辦婚禮、賽事或重大節日等活動,腰鼓運動在這些活動中表演助興,被世人觀摩,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歡樂,使其生活充滿歡聲笑語。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被視為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已然成為很對國家和城市提高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之一。[7]而安塞腰鼓是陜北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巨大的文化商業價值,其商業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安塞腰鼓文化底蘊深厚,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近年來,安塞縣強力打造“文化村”,讓陜北民俗充分融入到“文旅興業”的大格局,大力實施“文旅興業”發展戰略,也精心策劃和打造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據延安文明網報道,自“文旅興業”發展以來,安塞縣接待外來游客近60萬人次,為該縣創造了近2億的經濟收入,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文化及旅游業的發展。(2)安塞腰鼓極具表演性和觀賞性,被很多影視劇組納入影視題材,走進了電視熒屏,出現在大眾視野。例如《黃土地》、《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平凡的世界》等影視劇都有安塞腰鼓的身影,深受觀眾喜愛,安塞腰鼓通過影視效應的方式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安塞腰鼓的很多用具,比如腰鼓服裝,大鼓、小鼓、镲等道具,通過物聯網方式進行促銷,打造自己獨特的品牌,這不僅使安塞腰鼓得到有效的宣傳,還可以為腰鼓團隊創造資金收入,使安塞腰鼓逐漸步入商業化。⑷安塞腰鼓作為藝術舞蹈表演,每逢節日或重大活動,很多廠商以一定的報酬邀請腰鼓團隊來進行表演,以示慶祝,這也為腰鼓運動帶來豐厚的利潤,推動安塞腰鼓的商業化發展。由此可見,安塞腰鼓的商業價值較大,走上商業化道路也是大勢所趨。
為使安塞腰鼓更的發展與傳承,故建議:(1)加強安塞腰鼓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深度挖掘安塞腰鼓的文化價值,進一步構建安塞腰鼓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2)安塞腰鼓的開展受限制程度較低,要充分利用其有利條件和資源,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積極組織和開展腰鼓運動,將安塞腰鼓發展成“健身腰鼓”“娛樂腰鼓”讓更多的人群參與其中,有效帶動全民健身的發展。(3)當地政府要積極探尋安塞腰鼓的商業價值,不能“削足適履”,既要保持安塞腰鼓的純潔性,又要積極引導安塞腰鼓接駁時代、接駁商業市場。使安塞腰鼓在其“本性”和“商業市場”上并行不悖。(4)政府要大力支持和發展“文化村”和“文旅興業”的大格局,積極整合資源,打造安塞腰鼓獨特的品牌,并進行有效的宣傳,積極推安塞腰鼓的商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