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光梅 沈明瑞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健康是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近年來,俄、美、日等國家逐漸認識到傳統的醫療衛生體系和格局已不能滿足當今老齡化和亞健康社會的健康需求,開始以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及風險因素控制為核心建立國民健康戰略計劃,以達到全民健康的最終目標。面對全球健康外交呈現的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明確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2019年7月,《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發布,“進一步將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1]
健康是患病人群渴求的財富,是未病人群擁有的資本。經調查發現,大多數未病人群雖無明顯疾病,但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即介于健康與患病之間,仍屬非健康人群中的一部分,而亞健康人群的比例遠超患病人群。因此,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題中之義,落實之本。憑借悠久的歷史,完整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及習練民眾的熱烈反響,健身氣功被中國納入第九十七個體育項目。健身氣功不論在民間還是官方都已得到高度認可,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體育運動界中無法忽略的一股力量。《“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明:“健身氣功是健康中國建設中體育行動指南的重點扶持項目。”[2]
健身氣功是以自身肢體變化、氣息調節、身心修復相結合為主要形式的養生保健體育項目。《黃帝內經》中記載:“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3]其中,“法于陰陽”即認識和應合天地之間的規律;“和于術數”即合理掌握方法:動作形體的伸與合,在動靜之間掌握呼與吸,讓動作服務于呼吸,使神形一體。《老子》中對健身氣功的“三調”有明確論述。“‘反者道之動’這一辯證思想是《老子》將其運用到健身氣功的哲學基礎。”[4]健身氣功修煉是對生命整體的修煉,修煉方法講究“意氣形隨”“專氣致柔”,若呼吸頻率快了,就要舒緩動作,進而放慢呼吸;利用柔和綿緩的動作控制整個身體。健身氣功的“三調”關系,既相反相成,又對立統一,從而調整機體處于最佳狀態。
《中醫氣功學》指出:“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合為一體的身心鍛煉技能”。[5]即“三調合一”的肢體和精神活動就是氣功。健身氣功通過平靜思想、松弛機體、平穩呼吸,使臟腑強壯、經絡疏通、吐故納新、氣血舒暢、陰陽平衡,最終達到延年益壽。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通過呼吸調節達到身體的放松,可通過神經-運動-心血管系統之間相互調節、相互制約,進而調節人體整體的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態,當機體有條不紊的運轉,免疫系統更加靈敏,就能有效抵擋外界的侵害。
新冠肺炎的爆發席卷世界,由于新型冠狀病毒具有較強傳染力,因此,在人群中普遍易感。臨床數據表明,此次疫情中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及肥胖人士占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大部分比例。此外,兒童和孕婦也是易感人群,這與人體的免疫力降低有著緊密的聯系。壓力、過于疲勞均會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給病毒可乘之機。健身氣功在預防疾病,調節情緒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新冠肺炎流行時期不容忽視。被隔離在家的健康人通過健身氣功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能夠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緩解因不能復工的焦慮感;[6]而在病房中被隔離的患者,應多活動筋骨,可通過練習健身氣功,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的腰部疼痛,[7]同時保持心情愉悅度,[8]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表明,“按照WHO的標準與近幾十年來全國糖尿病抽樣調查結果比較,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升高。”[9]其中主要是60歲以上的人群,提示衰老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近年來,工業發展迅速,城鎮化持續進行,空氣質量下降,慢性疾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累加,惡性腫瘤的發病死亡形勢不容樂觀。根據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報告中顯示,“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證為癌癥。”[10]因此,鼓勵全民參與健身,提高群眾身體健康水平,對加快建設健康中國,提升國民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健身氣功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科學的指導思想,專業的理論知識,并且不受條件的限制。通過習練健身氣功,無病者強健體魄,有病者治療康復,最終達到抗老防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國高血壓防治現狀藍皮書2018版》指出,“全國平均每年新增高血壓患者1000萬人,其中青少年超重是高血壓發病前移的重要因素。”因此,鼓勵青年學生重視健康,加強體育鍛煉,享受健身,是解決疾病年輕化問題的關鍵。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得到不斷的改革與完善,素質教育的提出使師生將身心健康與學業等同看待,缺一不可。此外,伴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面對就業升學壓力,學生身體大腦高負荷運轉,壓力不斷涌現,若不能及時輸導,抑郁等其他身心疾病便會隨之而來。健身氣功可以作為一項剛柔并濟的動作、節律有致的呼吸、矯健挺拔的身姿,習練健身氣功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強身健體,還能夠使其了解古代中國的哲學理念和文化思維方式。健身氣功作為中國醫、文、體融合的傳統養生方式,以“一帶一路”戰略作為載體,通過孔子學院、中華武術館進行推廣,能更好的傳播中華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