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美麗中國,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其核心是利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很多行業的發展都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學校教育不應排擠在綠色發展之外,體育教育應為學生的可持續、終生發展服務。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學科實現的,將綠色理念融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之中,利于學校體育更好的融入建設健康中國的大戰略、大教育、大格局之中。綠色體育是一個人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依靠體育的功能,去培養、塑造他,使其在快樂、和諧的鍛煉環境中增強體質,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的集中價值體現,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生的發展與綠色理念一樣應具有可持續性。因此,有必要加強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綠色體育研究。
運動能力是體能、技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身體活動的基礎。運動能力包括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具體表現形式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
體能是學生生活、學習、運動的基礎。少年強,則國強,學生的體質狀況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一個人的體能狀況與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非常重要的關系。體育運動中不同的運動有不同的鍛煉價值,學生在學校接觸運動項目越多,他的運動經驗就越豐富,也為他們確定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打下了基礎,為學生積極參加鍛煉提供了可能。提高學生體能,增強學生體質,體育教學或安排體育活動時應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通過關注運動密度、運動強度提高學生運動量的方式,增強學生體能。現在高中體育課標對教學活動就有明確規定,要求運動密度應該在75%左右;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
當學生離開學校后,有一部分人就不再參與體育運動,因為他們對體育運動沒有興趣,在學校體育學習沒有讓他們念念不忘,沒有形成良好的運動認知或掌握應對運動的技能。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在不斷的給他們新的、有趣的、所須的、系統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知與技戰術的運用能力。教學時一個技術動作對于不同年級,不同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策略應有所不同,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如,籃球雙手胸前傳球技術,對于同一班級運動能力不同的學生,在傳球的準確度、傳球的距離應有不同的要求;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技術動作、理解技術、應用技術反面應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體育教學不是精英教育,應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樂。
運動競賽是運動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學生學習運動技術很多時候也是為了比賽,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如果學習一項運動技術,沒有與此相對應展示、表演、比賽,學習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此要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接觸比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欣賞一些體育表演,如“NBA”的扣籃、體育舞蹈、滑冰等,讓學生感受運動的魅力,激發參加運動的興趣。體育活動中要給每個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如在校運動會中,不一定全部安排枯燥的只能少數學生參加的田徑項目,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戲性的項目。體育比賽要為學生搭建不同層次的展示平臺,如開展校園足球時要求各校在做好足球技術普及的基礎上,鼓勵做好班級、年級、校級等各級別的比賽,這就為有足球特長的學生搭建了展示的平臺。學生在比賽參與中有存在感、成就感、獲勝感,是促進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可或缺的因素。
健康行為是提高健康意識、改善健康狀況,逐漸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關鍵。其具體表現形式為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掌握與運用、情緒調控、環境適應。
“德智寄于體”、“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的身體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說明鍛煉對健康有積極意義。應通過課程教學、組織學生活動等時機,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樹立“健康第一”思想。如,長時間學習后,引導學生應適當的參加體育鍛煉;運動時要穿適宜運動的服裝,不同的運動項目有不同的著裝要求;器械鍛煉時,要注意保護和幫助等等。
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各層次各種干預策略和手段的基礎上,應提高學生的健康知識水平與運用能力,讓學生知道不健康行為的危害,自覺自愿地改變不健康行為,從而達到保護、促進健康的目的。體育教學時應不失時機的向學生傳授一些健康知識,如,運動后當肌肉出現酸疼,提示學生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表現,因為在運動過程中,肌肉產生一種叫做乳酸的物質,刺激你的機體,從而有酸疼感,此時不要緊張,只要堅持鍛煉,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失,體能在這種機體反應的循環中得以提高。如果感到肌肉酸疼就停止鍛煉,或等到肌肉酸疼消失后再進行鍛煉,則會削弱體育鍛煉的健身效果;運動會時出現肌肉痙攣,可采用拉長痙攣的肌肉、按摩、注意力轉移等方法促進緩解等等。
情緒是心理體驗的表現,屬于心理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是由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暫時性的態度,這種復雜而又高級的心理現象,體現于人的任何活動之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不良情緒的反應,如果不良情緒長期積累,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時還可能會引起心理疾病。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選擇適宜教學內容、設置游戲比賽、調節學生人際關系等方式培養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如比賽時,對手可能會發出噪音干擾,使比賽隊員注意力不集中,產生煩躁不安的心理情緒,我們要引導學生集中精力專注比賽,調控情緒。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發展,適應能力越強,生存質量就會更高,發展速度就會更快,應利用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現在的學生個人意識比較突出,團隊意識相對薄弱,為營造和諧的鍛煉環境和人文環境,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時,應引導學生要服從安排,同學相處要和諧融洽。如,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體運動項目,每位隊員都要以集體利益為重,比賽時要與同伴配合,對于自己的過失,敢于承擔責任,勇于面對失敗。運動本來的涵義就是離開緊張的工作,到自然中去進行輕松愉快的活動。許多體育比賽可以結合自然環境開展,如山地越野、馬拉松、結合學校的自然環境和布局開展定向運動等,讓學生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發展,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復蘇,利于學生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
體育品德是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最求和精神風貌,它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體育品德主要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方面。
體育精神主要表現在至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體育運動中運動能力的提升需要付出一定的艱辛和努力,超越自我,才能成就夢想。顧拜旦曾說過:“一項運動記錄是一個人的力量和性格相互影響所達到的極限,是個性高度發展的極限,他的社會地位、財富,均不起作用。”說明要提高運動成績,只有依靠自己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如在體操“跳山羊”練習時,學生普遍都有畏懼心理,教師在設計好輔助練習、循序漸進、保護與幫組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要敢于超越自我,大膽嘗試。
體育道德包括遵守規則、誠信自律、社會正義等。自古以來,運動場上就是人人平等,沒有身份高低貴賤之分。遵守規則、誠信自律是每一個參與體育運動的人都應具備的體育道德。體育教學或體育活動中常常會安排一些比賽,教師在賽前講清比賽規則后,如果學生出現為獲勝而采用的發出干擾聲音、破壞場地布置等違反規則的行為,應及時制止,并根據規則進行處置,讓學生意識到有比賽就有輸贏,從而自覺地遵守比賽規則,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
體育品格主要表現在文明禮貌、相互尊重、團隊合作、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奧林匹克主義里提到:“要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和一個和諧的世界應該是文明、團結、合作、相互理解的。現代社會需要競爭精神,也需要合作意識,因而要善于凝聚、團結眾人的力量去努力奮斗。體育教學、課外活動、運動競賽時應鼓勵、引導學生要善于與同學交往,形成有禮貌、責任感、合作意識的體育品格,培養積極主動參與各項活動的能力。教學中進行分組教學時,有的同學不愿意和關系不好的分在一個小組;分小組比賽時,因別人的過失而造成該小組成績不好時,有的同學就會去指責同伴,教師應及時進行教育、引導,讓學生知道參與比取勝重要,團結合作、相互尊重比個人主義重要,好的體育品格遠比勝利重要。
一個人接受學校教育是短暫的,但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卻是長遠的。學科核心素養融入綠色理念,學生得到發展時,更有利于遵循其身心自然發展規律;為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建立終身體育意識,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