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男
十九大召開,頒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項目》,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問題。侗族哆毽作為侗族體育文化之中的瑰寶,在現代化進程下如何得到發展和弘揚,怎樣推動侗族傳統體育文化興盛,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歷史上侗族人生活在幽靜大山區,地勢起伏大、崎嶇,群山交錯縱橫,地貌形態復雜,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是奠定侗族異彩紛呈侗族文化的基礎,而且很少受外來文化影響,人們耕種、織布、捕獵、采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由于侗族人生存環境復雜、惡劣,與周邊民族存在著生存競爭,這迫使侗族人必須有強健體魄,有抵抗外界威脅,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這種背景下人們需要得到專門鍛煉方式,開始從日常勞作中尋找素材,并逐漸脫離出生產轉變成身體鍛煉活動,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哆毽在侗族是受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因不受場地、不受項目技術技巧的限制,參與起來簡便自由,特別是在春、冬兩季,是哆毽開展的高潮時期。哆毽制作材料,是侗族人在生活中可隨手獲取的材料,有干稻草、青草、蘆葦、雞毛,分別能制作成稻草毽、青草毽、蘆葦毽、雞毛毽。稻草毽采用稻草梗編織,上部分稻草根根分明、緊密相靠、形似傘狀,下部分將稻草壓扁中間綁一束稻草,方便徒手擊打。雞毛毽采用公雞雞毛,將雞毛染上各色,雞毛根部串入銅錢,再插入用針線縫制好的底部,后再固定,打起來會發出銅錢片敲擊的聲音。
哆毽打法類似于氣排球的打法,哆毽僅限于用手接毽、擊毽。以接毽次數多、不丟毽、進攻時打的高打的遠為技術卓越者。與舞蹈動作相融合的接毽、擊毽動作是侗族哆毽一大特色,趣味的造型和連貫動作是最吸引眼球,最具觀賞性的。哆毽比賽場地、比賽人數、形式都沒有固做要求。可以在村寨特設的“毽塘”開展,也可以田間地頭、鼓樓前坪、村寨空地等場地開展;比賽組別可以是男單、女單、男女混合、團體;形式上分娛樂性、競賽性兩種。競賽的比賽形式是在兩隊中間設一名“寨工”,“寨工”負責在兩隊擊毽時攔截毽,被攔截一隊,派一人做“寨工”,依次交換。
哆毽項目不受場地和人數、性別、技術水平的限制,開展起來簡便。在哆毽項目中要通過跑和跳躍的形式進行接毽和擊毽,因此哆毽是一項與有氧運動相關的項目。通過打哆毽可調節心肺功能,增加體內血紅蛋白的數量,提升機體抵抗力。改善人體內在器官,延緩器官衰退和腦細胞供氧能力,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增強肢體協調能力作用。老年人打哆毽有利于防止動脈硬化,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防止骨質疏松,延緩老年癡呆、增強靈活性,調節身心健康,美意延年。少年兒童打哆毽,能刺激骨骼,有利于促進生長發育,有利于培養挫折意識,建立良好的品格,有利于身心協調發展。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旅游業的到來,侗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游客、專家、學者親探侗族特色文化。城市化進程和旅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侗族本土文化。通過走訪侗寨,發現哆毽這一項體育活動開展情況不容樂觀,人們幾乎不開展哆毽。曾經村寨里最為熱鬧的集聚地鼓樓,如今已是村民聊天、休息、看電視、打牌、販賣特產的場所了。青年人都相擁步入城市,無暇顧及傳統體育哆毽這一項目,而留在村里年長的村民,同樣受現代健身方式的影響,相約開展起了流行的廣場舞。村民民族文化認同感低,接受外來文化同時忽略了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哆毽項目的開展和傳承逐漸消逝。
哆毽是侗族人喜愛的健身運動的一種,但實質上體現了侗族文化根基,其中包括生產方式、社會交往、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等。正由于侗族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根基,這才造就了特色的侗族傳統體育項目,單哆毽體育項目來說,哆毽只是侗族民族文化根基的具體表現。受現代文化的影響,侗族文化根基遭受漠視。通過走訪發現,侗族服飾節日不受重視,侗寨村民大多脫去了傳統侗服,穿上了簡單舒適的漢服,只有一些上年紀的老人身著簡單的侗服,以及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員和舞蹈演員穿改良過的侗服,傳統節日不受重視,失去其發展空間,年輕人崇尚西方的節日,例如,圣誕節、情人節等。傳統體育傳承遭忽視,已失去參與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認為是帶有鄉土氣息的鍛煉活動。古村落傳統體育文化只有立足于其生存的文化根基,與整個民族文化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實現其文化價值。[1]
體育價值觀念是存在人大腦里的,是主觀能動性的選擇。受到外在環境影響,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價值取向。由于外界文化沖擊,以及現代體育發展的影響,侗族人體育價值觀念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多媒體傳播下外來體育文化的熏染,開始膜拜推崇現代奧林匹克競賽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氣排球、跆拳道、體操、游泳等項目。傳統體育項目在現代體育競技項目的魅力下黯然失色,失去了原有的光彩。熱鬧的鼓樓前坪,如今看到的僅是單一建筑之美,而缺少體育文化內涵,略顯空洞無趣。村民們已很少開展哆毽項目,一年中只有固定日子才有“蘆笙踩堂”比賽相關活動。村寨間的體育活動,也被現代體育活動所取代。只有少部分體育項目片段,編排成舞蹈作品,搬上舞臺僅供游客觀賞和體驗。
湖南省通道侗族開展“蘆笙節”“大戊梁歌會”“侗拳表演賽”等相關活動,活動開展反響絕佳,越來越多人了解侗族文化。哆毽項目作為競賽類項目,其觀賞性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召集侗族哆毽愛好者,可共同開展哆毽比賽成立“哆毽文化節”,擴大哆毽文化的交流,引領哆毽文化走進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吸收借鑒、取長補短。哆毽賽事開展,讓侗族人重新參與進來,體驗傳統體育項目哆毽的魅力,轉變其體育價值觀,促進哆毽體育文化弘揚與發展。
成立哆毽節,開展哆毽比賽就需要培養專業的運動員。政府、體育局、教育局統籌下可新辦侗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召集民間哆毽傳承人和民族體育項目專家進行教學。招生面向大眾,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和不同水平進行分類教學,學校要組建哆毽國家隊,培養優秀的專業運動員,哆毽體育項目更專業化。
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將民間相關哆毽項目內容經過收集整理、篩選創編和實驗操控,改編成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或體育專業運動員的哆毽教學內容。通過相關部門的研究后,充實到體育與健康教材中,成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成為侗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教材,哆毽體育項目更加具體化。
全面健身活動的開展,健身操受到大眾的喜愛,將哆毽接毽拋毽的趣味造型與健身操相結合。例如,原地單手拋接毽、雙手拋接毽、腋下拋接毽、背后拋接毽等動作,創編成單人哆毽球操、雙人哆毽操。毽球小巧,操作方便,哆毽操富有侗族體育民族文化內涵,推廣哆毽操,既豐富了大眾健身的活動,也使侗族哆毽文化得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