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東 包頭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據有關大學生群體體質健康數據的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自2016年至2020年,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肥胖率則是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現下多數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尚未達到國家對體育教育作用發揮的基本要求。所以說,在現階段探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和改革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0年,我國大學生群體體重、臀圍、胸圍和身體脂肪率均高于2016年大學生男性群體的指標平均數,但是代表身體素質的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和肺活量等均低于2016年大學生群體的指標平均數。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出,相較于2016年,2020年我國大學生群體的身體素質呈現出繼續下降的趨勢。
國內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以自然班為單位組織教學,二是以專項訓練為模塊組織教學,三是以俱樂部形式組織教學。其中,前兩種模式為常規教學模式,授課時間和內容相對固定,但受到教學手段選擇和課時等的影響,對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的效用不大。如果學生沒有在業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那么就很難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運動量不足,而造成大學生運動量不足的因素主要是個人主觀認識和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首先,國內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課時較少,這對于還未形成體育鍛煉意識的大學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多數家庭的父母從孩子小學到高中,重點都是放在孩子的課業和特長班上,較少關注孩子體能訓練,并且學校受到升學率考核的影響,也側重于文化課。最后,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更傾向于網絡購物和消費電子產品,這就使得大學生們可進行體育運動的休閑時間又受到了擠壓。
網絡的發展在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他們更容易養成不良的生活作息習慣,如熬夜上網、瀏覽手機信息、看視頻等。此外,有的大學生還存在吸煙、高鹽高糖飲食等不良的習慣。相關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對個體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睡眠、飲食和鍛煉這三方面。
采用何種教學模式,取決于教育目標。相較于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而言,俱樂部教學模式具有如下優勢:一是種類多且學生自主選擇性更強;二是上課時間和次數由學生自己決定,具有極大的主動性;三是同項目俱樂部學生的興趣往往更相投,運動中氛圍更融洽;四是更有利于學生專項運動技能和體育文化品位的培養。由此可見,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激發學生學習體育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很好的模式,應當積極地加以推廣開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該教學模式對師資、器材和場地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校需要漸進地實現。
高校應當在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構建出科學的、多元化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以對學生進行素質能力的全方位考核評價。首先,高校應成立專門的考核小組,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身體素質和項目技能進行統一的考核,實施“考教分離”的制度。其次,課堂表現主要根據日常考勤情況判定,身體素質和項目技能兩大類下設二級分類指標和三級分類指標,為學生提供更為自主和多樣的項目考核選擇。例如,項目技能類中的籃球技能,學生可任意選擇該技能下屬的定點投籃、運球上籃或是一分鐘投籃等進行考核。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是對學生身心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等的全面考核,所以在進行指標設定時要注意多樣化,以便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學生的特長。
在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體育課程考核可以引入體育信息化系統,以實現對學生運動量的考核評價。例如,可以組織技術人員開發出高校學生智能手環,通過手機APP端接入高校學生管理信息系統,對學生周運動量進行指標設定,加強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監督,并將學生課內和課外的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分,最終計入期末成績評定中。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健康中國建設的不斷推進,是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的體育教育是否具有成效,關系著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成敗。在實踐中,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從積極開展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構建科學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和進一步強化體育課程考核機制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