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敏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不僅具有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作用,還可以幫助他們具備優秀的體育素養以及職業能力,進而學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優秀的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可以讓學生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以及超高的工作水平,促使他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從而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各個行業對于技術型人才的要求顯著提升。因此,國家開始了教育體制改革,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在高職體育課程中,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外,還要注重他們體育素養的培育。體育素養是國民身體素質以及體育能力提升的根本保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拓寬體育教學的渠道,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體育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培育學生體育素養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體育能力,還可以推動我國體育強國戰略的發展。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依靠的便是職業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需要學生在不斷的學習與時間之中積累經驗從而獲得。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只有他們掌握了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才可以更好的適應企業工作環境以及工作壓力。近些年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大,想要在眾多的人才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增強自身的職業能力。由此可見,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體育素養以及職業能力的發展,進而為適應未來的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首先,在組織機構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開展由于缺乏獨立領導機構,導致體系不夠健全,學生群體活動開展縱向缺乏組織實施的目標主線,橫向鮮有院校各部門的統一協調,學生的體育素養培養缺乏具體的中長期規劃和宏偉愿景。其二是體育知識方面。高職院校體育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學生體育知識獲取渠道相對較狹窄,主要通過課堂講授或學生與學生之間一知半解的交流抑或是非正規渠道網絡媒體的傳播,如抖音、快手等平臺。在最后的體育意識方面,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主要途徑源至學生體育賽事,但是由于職業院校自身特點,缺乏相關的展示平臺或參與門檻較高,導致學生參與受限,故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真正獲得體驗的機會。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逐漸認識到了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價值,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刻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但是教學經驗的不足以及教學資源的匱乏等原因,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進行改進。教師對于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制定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對不同年齡、性別和專業的學生往往使用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沒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時間一長,學生對于傳統的體育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對體育課堂失去興趣,對于自身職業能力的培養意識自然也會十分薄弱。
體育課堂教學是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的最直接方式,其育人目標在于學生體育素養培養。首先,體育教師應明確體育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是以“健康第一,學生為主體”為宗旨,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在教學大綱中突出對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的具體框架,落實到教學計劃當中的每一個教學單元。例如,針對不同體質水平培養情況,教師應具體落實到每一次體育課教學中的身體素質練習當中,體育意識培養從課堂常規的著裝、出勤、紀律等方面進行強調等。其次,要打破傳統的以運動競技為主授課模式,充分考慮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的系統性、規律性和多樣性。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年級段,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劃分,保證教學系統性;根據學生的認 知規律以及各項目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適時進化,貼合教學實際,呈現螺旋式進階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擺脫“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演示——學生跟做”的傳統的灌輸模式,“學、練、賽”要多重結合,適當時,把課堂主導權也交給學生,比如足球課堂教學比賽中,學生自行組織與編排、執裁、教練員、隊員分工。此外,教師應圍繞樹立體育大課程觀,將課內與課外融合,真正實現一體化培養模式。通過課內正確、有效的引導,使學生在課外時積極、主動、經常有效地參與體育鍛煉。使體育成為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終身受益。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完善體育教育制度,為學生體育素養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制度制定方面,要體現由上至下、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原則,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其實踐技能、點燃其競賽激情、健全其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現階段體育機制的完善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入手:其一,優化組織結構。高職院校要建立專門的體育機構,負責群體活動的策劃、組織與管理,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促進其體育素養提升。其二,優化管理制度。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可以開設多個體育選修課,根據學生的興趣設置體育項目,并設相應的選修分數,激勵更多的學生深入體育實踐中。其三,注重運行機制建設。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也能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使體育運動意識根植在學生內心的土壤中,促進其多方面能力提升。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應該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想要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必須要關注學生的職業能力需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對體育的人才需求進行深入了解,分析學生在未來職場中如果想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需要具備何種職業能力,并結合市場對人才職業能力的需求,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此外,體育計行業的發展與我國的體育政策息息相關,院校和教師還要積極關注國家體育政策或國際賽事的變化,并及時對課程內容進行增刪,避免學生的知識與社會脫節。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體育素養的培養是院校體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院校和教師應通過在校體育工作中的體質監測、體育競賽與社團活動、運動訓練與競賽對學生實施體育素養培養,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起到良好的延續與補充功能。首先,要確保體育活動能夠滿足學生參與的意愿。其次,高職體育活動內容和形式應堅持多樣化原則,以彌補體育課教學追求統一性與標準性的不足。最后,對國內外的體育行業進行關注,及時填補課本中所空缺的內容,從而促進學生職業能力以及體育素養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