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紅,麥交仔
“年例”是具有歷史悠久的大型民間習俗活動。“年例”最初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福等,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年例”的主旨和功能正逐漸發生變化。
史籍記載明清時期已載入地方志,嘉慶《茂名縣志·卷十七·風俗》有對“年例”的記載:“自是月(農歷十二月)至二、三月,里祠設醮,遂奉神沿門逐鬼,謂之做年例……”[1]光緒《高州府志》卷六“風俗十二”篇有記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歷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或官紳禮服迎神,選壯者赤幘朱藍其面,……,于古禮為近。”[2]因此,“年例”習俗已歷經幾百年。
“年例”即一年一例,粵西地區每年正月初二到二月底以自然村為單位輪流舉辦活動,文獻記載,“年例”并非起源于粵西地區,而是中原廟會文化在地化傳播與發展的結果。當下,“年例”習俗以粵西的茂名和湛江等地最具代表性,逢年例期,時間跨度一般為3天,期間,各村鎮敲鑼打鼓,舉行各類活動,各戶人家則自主大擺盛宴,客人越多,主人越有“面子”,故有“年例大過年”之說[3]。
粵西地區“年例”內容總體可分為“做年例”“食年例”(粵語“食”即為“吃”)和“睇年例”(粵語“睇”即為“看”);“做年例”主要以祈禱、游神、娛神儀式為主;“食年例”即為宴客,各家各戶自擺酒席,少則幾桌,多則幾十桌[4];“睇年例”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包括了體育與民間文藝表演,如舞獅、古代人物造型展、粵劇表演、雜技表演、歌舞團表演[5],不同地區還有飄色、木偶戲、八音鑼鼓、跳花棚、人龍舞、攤舞、陶鼓與泥塑、穿令箭、滾刺床、爬刀梯、下火海等[6]。
史料記載,在饑荒年代,人們溫飽不保,害怕“年例”,為了祭祀祈福又不得不搞,民謠云:“鑼鼓響,做年例,姑姐姨奶來到齊,想做籺,少谷米,想劏雞,雞仔細,主人無菜真失禮,人客吃片肥肉便去歸。”[7]在年例節,鑼鼓鞭炮齊發,親朋戚友歡聚一堂,主人再窮也得喜迎賓客,甚至不惜生借貸押、磨谷種,亦須辦好此節日。
從清兵顛覆漢城,到辛亥革命的成功,由于革新除舊的艱難,“年例”集體拜神、祭祀活動,曾被視為迷信行為,一度遭到破壞和禁止。到解放初期,各地“年例”活動得到進一步發展,增加了民俗歌舞,如花鼓舞、秧歌等內容[7]。解放后至上世紀60年代,行政干預和政治思想的灌輸,大興破除迷信之風,“年例”儀式淡化至不舉行任何游神或大請宴客等儀式,簡單應節放放電影,唱幾臺戲。直至上世紀90年代以后,“年例”各類儀式、各種活動、祭祀功能開始恢復。
如今,人們溫飽有余,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年例”正朝著詳和、健康、會友、祈福等大型民間習俗演變,但是,有些村的“年例”存在競富競華競奢之嫌,大擺宴食、講排場,舊的儀式依舊舉行,新的活動源源呈現,包括了各類文體活動。
縱觀粵西“年例”的起源與發展,雖非起源粵西本土的民俗活動,但卻能在此地域代代相傳,年年開展,作為一種大型的民間習俗文化現象,雖經歷了破壞、禁止、幾乎失傳,卻在復蘇的過程中,努力破除迷信,走向科學。
“年例”除祭祀,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年例”的文體活動名為娛神,現時實為應人的娛樂需求,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既有歷史積淀的文化底蘊,又賦予現代文化氣息,使得“年例”體育文化呈現一派豐富多彩的景象。
粵西地區大部分傳統體育文化依附于當地的重大傳統節日上,如春節的醒獅、年例節的舞龍獅、端午節的賽龍舟等等[8],年例節慶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有舞獅、舞龍、舞麒麟、武術表演等[3],其中,獅隊各種表演有多種套路,傳統武術有十大形拳: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南拳,洪拳(虎拳),快拳,十字鉆心拳,羅漢拳,長拳,南棍,樸刀,單刀,叉,戟,槍劍等等[9],在年例節,粵西具有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的區域還有信宜的飄色、高州的木偶戲、電白的大戲等,節慶的風俗與民族傳統體育有機地融合,貫穿于年例節各個片區,其發展之廣,受眾數量之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10]。
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在各地市存在一定的差別,如茂名市電白縣、化州市、高州市、信宜市等部分大型村莊都有醒獅、武術表演,其他地方較為典型的主要有電白縣的舞麒麟、化州的跳花棚,舞龍分布較分散[9]。湛江市遂溪縣文車村享有“中國醒獅之鄉”的美譽,文車醒獅融武術、舞蹈、雜技于一身,表演驚險刺激,每年的年例節應邀參加湛江五縣四區各鄉村“年例”活動約70多場[11]。
大部分村莊的年例節并沒有將體育活動單列出來,而是融于“做年例”和“睇年例”之中,如東岸村有雙獅進廟舞獅、湛江粵劇、木偶戲、雷歌及雷劇等,坡心鎮居委會有舞獅、舞龍、做大戲[12],這些文體活動貫穿于“做年例”祭祀儀式、做醮前后,也穿插于“睇年例”各類活動和儀式之中。
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秉承傳承歷史、開拓創新的主線,一方面,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具有現代文化氣息的新項目,如中國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籃球比賽、音樂會等健康向上的節目日漸融入“年例”活動。
年例節的民族傳統體育在傳播發展上并非十分順暢,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其自身所具有的劣勢有關,也與西方開放性體育文化的沖擊、傳播不夠有關。隨著粵西“年例”體育文化內容和功能的變化,從最初娛神的祭祀節日到久而久之形成娛人娛神的節慶,再到現在融祈福、交際和文體活動于一體的節日,受到了大眾的歡迎。
綜上,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以民族傳統項目為主,各項目存在地域差別,體育項目并非以單獨形態存在,而是依附于整個年例節的各類儀式及活動,盡管地方特色的體育活動在當地年例節經久不衰,但并未真正跨越粵西片區大范圍傳播開來,然而,年例節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受到人們的認可。
“年例”維系著當地民眾的群體信仰及認同,各類民間藝術、文體活動粘附其中,其具有的內在穩定性,決定了體育文化在年例節的重要地位,然而,體育文化在積淀發展與傳播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資訊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粵西地區隆重的年例節,地方政府也有意識將此節日申請為非文化物質遺產加以保護,政府的支持力度促使“年例”節目越來越豐富,文體活動更是越來越精彩,因此,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勢必在政府的引導下,向文明、健康的方向發展。
許多活動始于“年例”又不拘泥于“年例”,遂溪縣文車村龍獅藝術團2008年受到北京奧運會表演的邀請,代表“年例”活動傳統民族體育開始走出粵西,走向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個別傳統民族體育項目不再單純服務于年例節,它可以娛樂更多的受眾,從內容到形式不斷創新,使“年例”的體育文化變得層次更高、受眾更多、內容更多、形式更靈活、視野更寬廣。
歷史的發展是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年例”在粵西地區根深蒂固,年老一輩思想保守、傳統,他們努力秉承傳統儀式,而年輕一代作為“年例”的另一受眾群體,喜歡現代化,追求時尚,年輕一代非主流文化的潮流元素要融入到“年例”中難度相當大,然而,體育活動除外,中國象棋、乒乓球、籃球等體育活動納入“年例”既不會與傳統的“年例”活動沖突,還為節慶注入了生機,得到“年例”受眾的認可和歡迎。
“年例”蘊涵著粵西地區人們的宗族心理、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文化底蘊,年例功能由最初單純的祭祀、迷信活動,演變為祈福、會友等大型節慶,雖仍有宗教成分于其中,但迷信的程度越來越少,部分儀式如驅鬼、火燒(稻草)鬼等也因此慢慢淡化。傳統體育文化在年例節不斷經久不衰,反而更有豐富發展的大趨,源于體育具有強身、健體、啟智等功能。
上述表明,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的發展,其受內外條件、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總體而言,體育文化更以健康、積極的態勢扎根、服務于年例節。
“年例”是由中原廟會文化傳播與發展而來,如今,當中原廟會文化趨于凋零沉寂的時候,粵西地區的“年例”卻熱火朝天、如火如荼地進行,這種現象是罕見的[4],研究粵西地區“年例”對傳播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然而,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有賴于“政府、社會、個體”三位一體的共同扶持與支持。
政府有意識將“年例”民間習俗活動加以保護,對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了保障,上述可知,體育項目在“年例”民俗風氣占據重要的位置,為節慶增添了樂趣,在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背景下,政府部門應該重視粵西本土節日的歷史文化、體育文化等,通過“年例”為載體之一,以粵西片區為地區代表,建立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民間組織,保證“年例”體育文化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以有效傳承,并形成一個長效機制。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傳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傳播機制和條件,可促進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的快速發展。由于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在傳播者、傳播媒介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傳播者都是通過民間的“年例”受眾進行自發、無組織的網絡、微信等傳播;在傳播媒介中,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網絡、報紙、電視等提供的信息雖然較早前多,但仍不夠,時處多元的社會,“年例”體育文化的傳播不夠系統,不夠開放,不成體系,當然,這可能與長年來粵西地處環境偏僻,當地村民思想意識閉塞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改變傳播者的思想觀念,充分發揮現代傳播媒介資源,使粵西地區“年例”體育文化走出粵西、走向全國甚至國際舞臺具有一定的幫助[9]。
年輕一代是改革前沿和接受新鮮事物的典型代表,時下很多村“年例”舉行的現代體育項目便是由年輕一代發起的,再者,有些外出做生意的大老板,對家鄉的“年例”節慷慨出資,甚至邀請體育明星、名樂隊、名團隊加盟演出,個體資源使“年例”活動增加了現代文明的文化氣息,對新農村走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路子提供了基礎[13],充分利用個體資源,將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結合起來,使“年例”體育文化發展得更好、更快、更順。
因此,對“年例”視域下體育文化進行研究,對粵西地區乃至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繼承與創新、融合與整合,形成傳統與現代一脈相承的“年例”體育文化氣息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