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洲 北京中農華誠土地技術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近年來,國家興修了大量水利設施,修建多座大型水庫,更有南水北調、三峽樞紐等大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設為旱澇洪災防災減災、水力發電以及水運等事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極大地促進了民生環境的改善與發展。然而,水利工程的興修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解決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問題,需要完整的理論體系作支撐。
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水利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進行科學規劃,充分處理好水利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只有長期堅持這種理念和做法,才能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起到延緩生態環境調節周期的作用。首先,除害興利是水利工程的本質。水利工程建設在灌溉、發電方面起積極作用的同時,還能夠廣泛地應用于防洪、城市供水、調水、漁業、旅游、航運、生態與環境等領域,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水利項目修建形成的人工湖泊,使得人工濕地面積增加,為依賴濕地棲息的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可有效增加局部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高水域的綜合功能。其次,水利資源原本就是一種可再生的綠色資源,在全球都面臨能源危機和氣候危機之時,作為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水利項目能夠為我國提供豐富的能源儲備,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最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使得人類對水電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多,水利工程可以合理配置水電資源,滿足人們高質量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見,水利工程建設對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環境監測工作的全面開展,可實現對環境污染現象的實時監測、精準分析,明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質,以及實際的受污染程度,同時還能借助數據來直觀呈現污染程度,為解決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撐,除上述內容以外,通過開展此項工作所取得的監測數據,是環保部門制定環境保護措施和方案的主要參考依據,在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形勢下,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整體水平,對我國環保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意義,據此,當務之急即逐步強化環境監測。為切實做好環境監測相關工作,需以水利工程對生態及自然環境所產生影響的基本特征為依據,構建以社會民眾生存空間為中心,以庫區為關鍵點,覆蓋庫區全流域與河口相關區域所構成的監測網絡,使其能夠跨越不同地區,整合多個職能部門,糅合眾多專業學科,呈現多元層次地實施監測操作。與此同時,還需構建健全的監測指標體系,完善的監測監管機制,以使水利工程生態及自然環境監測網絡的平穩運轉得到有力保障,針對部分規模較大的施建項目,需在實際工作期間實施按期監測,被監測對象涵蓋水資源、噪音、土壤土質、空氣及其他要素,重點污染對象需優先進行監測,并盡可能做到統籌規劃、科學安排。
由于農業水利工程項目施工需要大量土地,因此會出現當地居民移民搬遷以及土地征收等問題。移民搬遷導致人口需要重新安置,在土地征收過程中,居民、政府以及施工團隊之間可能會產生矛盾,這些難題都需要妥善解決。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水利工程建設必須考慮后續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便利。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注重保護周圍生態環境,選擇新型環保的施工材料,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施工團隊要注重對周圍水土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及時處理施工廢棄物以及污水排放等,避免造成環境污染,使周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2.注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管理。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施工團隊要考慮充分,加大對施工環境的監護力度,完善團隊管理制度,及時處理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加強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檢測,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是對區域內出現問題的水閘進行除險和維護,將其進行簡單改建,提升其抗洪和蓄洪能力。因此在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對于周邊環境的影響和整體評價體系的建設,在正式施工以前,需要對所采用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措施進行環境影響的評價;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盡可能采取一切措施,加強對于全過程的環境保護。一是對生態護岸進行保護,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利用合理的規劃設計手段,提高施工標準,落實執行觀念,統籌生態護岸的總體思路,將項目施工實際和生態保護相結合,利用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措施,真正意義上達到加固河岸的生態防護目標。二是對河道污染物進行處置和保護,一般情況下,處置河道污染物,采取生物技術措施,也就是通過生物降解和就地處理等手段,有效避免河道內污染物的進一步擴散。三是對廢水污染物進行處置和保護,對于整個廢水污染區,所采用的技術是穩定塘處理技術,這一技術的關鍵是通過圍堤的修筑和滲透層的放置,利用池塘中的微生物來實現污水的凈化。
持續加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項目的前期規劃設計,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雖然一定程度上對降低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生態保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發力,提高廣大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就是其中之一。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相關部門和領導要將加強民眾生態環保意識和宣傳工作貫穿項目建設始終,在強化項目團隊的技能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同時,通過各種多媒體渠道,采取多樣新穎的活動形式,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最大程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共同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使水利工程施建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實現順利開展,并發揮出應有效能,需全部的項目參建人員摒棄原有的施工理念,在思想上、意識上明確保護環境的必要性與價值意義,主動遵循綠色施工原則,踴躍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與此同時,還需自上而下樹立保護環境意識,要求有關人員對周邊生態及自然環境加以全面保護。除上述內容以外,應按期組織進行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推廣普及活動,借助廣播電視、新聞雜志、新媒體等宣傳渠道,詳實介紹環保理念與環保技術,行業主管部門也可在水利工程施建場地附近張貼環保宣傳標語,并科學制定相關制度章程與獎懲措施,促使項目承建組織做到綠色施建。
水利工程水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必須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雙碳”目標滲透在施工全過程。提升施工單位的水環境保護意識。為提升水環境保護力度,強化監管是關鍵,明確與細化責任,對水利工程施工全過程的水環境變化進行了解,比如通過監測站點的設立,及時了解水質變化情況,為水環境治理與保護提供支持。結合不同趨勢實際情況與特點,制定合適的管理法規,實現對水利工程水環境的精細化管理。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制度、排污權和水權交易制度是當下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對我國民生項目建設,促進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管理制度的實施,對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水利工程叫停,及時對水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對污染與破壞水環境的主體進行處罰,對按照要求施工,遵守法規且能具有前瞻性的主體予以獎勵。法規制度的完善,不僅能對施工主體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還能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實現水利工程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有效開展,推動我國“綠色發展”,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傳統水電工程項目設計側重于水電設施職能的充分發揮,提升水電設施應用效能。新時期,在水電工程設計中滲透生態環境保護設計,應重視綠色、低碳、可持續等設計理念的滲透與融合。一方面,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對于環境保護設計具有深刻影響,故而在設計初期階段,應重視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教育,使得綠色設計、低碳設計理念深入人心,繼而為后期工程設計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奠定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在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中,應開展設計結果的等級評定,要求結合設計評定,對水電工程項目設計過程的全面監督和管理,真正地將環境保護設計落到實處。此外,開展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需重視項目技術、材料、設備、組織等多個要素的協調,設計難度較大,故而在環境保護理念融合中,還應重視逐級設計方法的應用,提升項目環境保護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
水利工程建設是完善國家基礎設施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理念指導工作,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環境污染處理能力,達到水利工程建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高度統一,只有這樣,水利工程建設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惠民利民、促進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