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清
(廣東省大埔縣大埔小學 廣東 梅州 514299)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它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下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見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入,可以使學生情趣盎然,還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誘發學生產生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系的直接興趣,使學生從新課伊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至關重要的。如在教學《蝸牛》這一課時,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說牛不是牛,膽子非常小,住在圓圓房,走路慢吞吞。”生動形象的謎語,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很快就猜出謎底。這時我趁機將學生的興趣引人課文:“課文分別介紹了蝸牛的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請大家打開《蝸牛》這一課。”于是馬上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書上來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要時,才會對相關的事物引起注意,并產生興趣。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其學習積極性就會高,學習效果就會好。相反學生若對學習產生冷漠、厭煩的情緒,其學習就沒有勁頭,學習效果就差。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創設和諧、愉悅的求知情景,激發學生樂學、愛學語文的內驅力,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教材內容,對枯燥的知識通過旁征博引,或者用其他方式,創造直觀有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如教學《小小的船》這篇課文時,我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聽完歌曲后,我問學生:同學們,欣賞了這么好聽的歌曲后有什么感受?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小小的船》,去深切感悟這篇課文。我利用歌曲《小小的船》,創設情境,強化意境,誘發心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手創作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它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并需要學生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為此,教師可用畫簡筆畫、做游戲、表演課本劇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文質兼美,學習課文后,學生被桂林山水的美吸引了。我適時讓學生發揮想象,動手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學生心目中的美麗的桂林山與水。就是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創作活動中掌握知識,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來,有利于引起審美愉悅,增強學習興趣。如在講授課文《觀潮》時,教師制作了展現海景的課件,在放映大海潮來之時、潮過之后壯觀景象畫面的同時,配上有海水漲潮、退潮的聲音,再伴以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在這種情景下,學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領略了“海的美。”
運用多媒體教學,除了調動學生的興趣之外,還要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難點,還要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急需的信息服務,還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使用多媒體做到適時適度,該出示才出示,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教學,只能用于輔助教學,不要濫用,只能巧用。
為了突出大語文觀的思想,在著重學好教材的前提下,不局限于教材,適度突破教材,延伸課外是很有必要的。其實課外作業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課內作業的繼續,它的作用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好的課外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習興趣的保持和延續,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僅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的成果,而且能使學生在廣泛的課外閱讀和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在日常的聽說讀寫活動中運用知識,訓練技能。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學生及時體會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不知,從而激發再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與手段,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