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任家恒 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
武術是中華傳承五千年的文化產物,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資源,尤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武術也將中華民族奮勇拼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武術作為中華傳統的項目,在很多高校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項目,要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將此列為十四五時期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武術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且武術精神可以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學生在武術中也可以潛移默化的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武術不僅蘊含豐富的思政內容,而且在教學中,可以發揮其優勢,通過武術精神、傳統文化等與思政相融合,不斷形成思政和武術發展的一種隱形推力,使其打造課程思政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到,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1]。目前很多高校開始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和教學中,通過不斷挖掘課程蘊藏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不斷推送思政在課程中的實踐與發展。武術作為中華傳承文化的結晶,更是高校體育教學不可缺少的課程,其中武術的武德、禮儀等方面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對武術教學育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武術教學中,可以推動課程思政和體育教學的協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學生的德育。在新時代,高校也逐漸加大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目前來說,高校需要將傳統的體育文化、武術等與思政或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以此來實現傳統項目或傳統文化育人。通過在高校傳統體育項目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育人的優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傳統項目中,武術作為其中一項,武德和禮儀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需要高校多開設中華武術課,通過武術與思想的融合,找到兩者發展的契合點,使中華文化和思政內容能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傳承和弘揚。
現如今,思政工作是高校教育重點研究的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發展課程思政問題,讓教師重視思政育人問題,是現在高校教學的重點。要想把思政融入各課程中,就需要所有教師承擔起課程育人的責任,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程和思政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隱性和顯性育人完美融合。相同的,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武德和武禮的作用,在教學中,武術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技術能力,而且要充分發揮武術的育人作用,把武術育人與思政有機結合起來。
目前來說,很多高校的武術課,老師只注重教授學生基本的武術技能,對于學生的基礎體能和德育教育少之又少,在教學中,應該明確武術教師的職責,武術教師應該明確除了教授學生技能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確保思政教育和武術武德、禮儀等進行融合。對于在校的民族傳統學生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要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防止進入教學單位后出現類似的情況,對于現有的武術教師,要加強培訓,只有將武術技能和思政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武術教師作為武術傳統文化和武術事業的傳播者,除了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具有高尚的武德和武禮。對于武術教師的培養,要通過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來提高教師的師德。特別是要加強思政和武德融合的培養。同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加強這類學生的技能培訓和武德、思政培育,對他們要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熏陶。使這部分學生無論是在武術技能還是武德、思政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因此,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要不斷貫徹落實思政育人的理念,使思政元素和課程教學有機融合,為教師教學和學習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激勵所有學生要樹立愛國意識,通過不斷提升武術教師的職業道德,為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
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主導者,在體育課程的教學的中擔任執行者,同時也是落實思政育人政策的主導者,是提升武術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武術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通過武術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其次,要武術教師提前制定武術育人和思政育人發展的教學目標,這對于提升武術教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學生武術課程中學習傳統體育文化中的重任放在武術教師身上,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武術教學中,卻忽視了武術蘊藏的豐富的文化和育人內容,逐漸弱化了武術的武德和武禮,只是在武術教學中傳授學生武術基本的技能,最終把學生掌握的技能水平作為教學評價的指標。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科學體育鍛煉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專項運動技能,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而針對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也制定了相應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但從目前高校武術教學的教學目標看,大多數高校沒有制定相應的目標,并且在教學中也沒有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甚至很多高校沒有將思政融入武術教學中。
目前,高校武術教學內容中主要以太極拳、武術套路等為主,這就造成了在高校教學中不會向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武德,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也沒有促進作用。以至于現在的武術教學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現的斷層現象。另外,武術文化和武德傳承已久,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這就造成了很難統一制定武術的教材,加之現在國家對教材的把關程度較嚴,所以對于武術德育和武禮等方面未在教材中體現,只是在少部分的書籍中體現有武德。
目前,很多高校的武術教學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且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目標與現代教學相脫節,教學的方式也使得學生對于武術不感興趣。另外,目前還有武術教師在教學中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隨著教學改革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教學方式也體現出了弊端,學生不再喜歡體育課,對于武術的學習積極性也逐漸降低。同時由于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在上課中只傳授基本的武術技能和套路,沒有對學生進行武德、武禮、武術發展等的傳授,才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武術或者傳統文化的意義,這對于學生學習武術起到了制約的作用。另一方面,武術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創新意識,不能將武術發展、武德等方面很好的融入教學中,缺少針對性和新鮮感,使得學生失去了對武術的興趣。
老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他指引了學生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要著重提高武術專業課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意識。通過專業的培訓不斷提升武術教師對于武術思政育人的挖掘,把武德和思政育人融入教學中。學校方面要定期開展隊武術教師的培養和考核,不斷提升武術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要培養武術教師具有榜樣意識,在課堂上給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形象。學生方面也要以老師為榜樣,認真學習武術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在大學課程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樹立新的目標,同樣高校武術教學也要制定相關目標,并且指定的目標要緊緊圍繞思政教育理念展開。要確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確立武術教學目標時要將武德等文化融入進去,保證教學與育人有機結合,共同構建知識、能力、育人三個方面的融會貫通。
在武術教學中要充分結合現在國家發展的要求,把思政融入武術教學中,在武術教學內容的設置中融入武德、武禮和思政元素,通過深入挖掘、不斷拓展,實現高校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最優化。另外,在中華傳統武術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道德文化,這些都可以作為武術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武術技術的同時,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得到不斷的提升,全面發展。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傳道之人,是大學課堂中的主導者,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武術與其他國粹如琴、棋、書、畫、中醫等一樣是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因此言傳身教的方式就顯得極為重要,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因此要不斷強化師德師風建設,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挖掘武術的價值引領、文化引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就要通過集體備課研究課程標準和武術教材,統一思政為主題的教學理念。教師也應經常參加全國性的技術培訓與學術交流活動,參加練習與做學術研究,將技術與理論相結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自身的武術專業素養。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要不斷創新評價理念,及時更新和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建立起科學全面的多元評價體系,不應只重視武術技術的學習成績,而是將學生在武術課上武術知識的學習、武術技能的學習和在武術學習中的表現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的系統的評價。同時也要將武術競技等方面的成績納入教學評價體系,讓有武術天賦的同學充滿成就感,激發同學們對于武術學習的熱情。武德、武禮等具體內容都納入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