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碧云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市楚門鎮中心小學 浙江 臺州 317605)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對語文課堂卻越來越冷漠,昔日的激情已消磨殆盡,隨之而來的是冷眼旁觀、側耳傾聽,始終不愿全身心地融入閱讀、思考、表達中。
兒童天生就是語言家,哲學家,思想家,在他們懵懂無知的背后其實隱藏著無數新奇的想法,他們敢說敢做,他們眼中的人具有“一百只手,一百只腳”,當他們把這種想法告訴成人時,卻會換來成人的“全盤否定”與“大聲呵斥”:不,人只有兩只手,兩只腳。這種排斥式的權威讓兒童不再擁有童真童言。要想激活課堂,首先就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允許他們自由言論的民主的學習環境。身為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允許學生對“哈姆雷特”的一千種不同見解;允許學生“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允許學生有理的叛逆,有情的錯誤。
只有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才會產生“百家爭鳴”,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說敢言。在這種民主、寬松、平等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完全可以用欣賞、懷疑、研究的目光去審視文本,批判作者,打破作者、編者、教者的話語霸權。也只有平等的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才能走進心靈,才能彼此接納,才能相互造就。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心與心的相逐,才是真正的智慧碰撞,才是活潑開放,煥發生命力的課堂。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當兒童以一雙質疑的眼睛去看待周圍的事物時,他的思維狀態是活躍的,他的精神狀態是亢奮的,稍加引導,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疑問是思維的火花,他可以促進思維的展開、蔓延。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進行大膽質疑,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課堂也會在“質疑”的照耀下,顯得愈發“生機勃勃”,“趣味盎然”。
葉瀾教授說:“……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他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一改學生“被教授、被接納”的地位,打破課堂的沉寂,激活語文課堂,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3.1 制造沖突。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學生學習的需要源于學生內在矛盾性,學生在課堂上的新的認識同已有認識水平之間的矛盾。語文教學的一大策略就是,制造矛盾,形成沖突,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我們在選擇教學方式時,不要圍繞教學目標“一步到位”,應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些足以刺激心智興奮的矛盾性問題,使教學的最終結論具有不確定性,讓學生的思維在文本的矛盾沖突中不斷地碰撞,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2 巧設懸念。懸念是文學創作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語文本身的文學性、廣博性、認識切入的多角度性、結論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語文教學可以運用懸念激活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對教學保持饒有興致的關切心情。在課堂中,教師所設的懸念應該是教學內容的關鍵之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設置懸念的時機也應恰到好處,可以是新課導入時,可以是學習高潮處。
3.3 評價激勵。教師在課堂中正確地使用激勵性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為我們實現“文本解讀個性化”,創設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推波助瀾”。但是,為時過早、操之過急的激勵性評價也會挫傷學生群體的自尊心、積極性,使學生產生相形見拙的失敗感。尤其到了小學高年級,有部分學生已經提早進入了青春期,他們聽得懂語言的“弦外之音”,也看得懂教學步驟背后的教學目的。
3.4 競爭激趣。兒童天性好說好動,不愿輕易服輸,好表現自己,喜歡接受挑戰和與人較量。即使到了小學高年級,這種爭強好勝的品性仍然存在。我們不妨在課堂教學中增設一些經常性的比賽活動。尤其是辯論性競賽對高段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他們在參與辯論,駁倒對方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
3.5 創設情境。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我們的一切意圖,一切探求,一切理論都會落空。”當兒童對某一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時,實施的教學效果才最富成效。在語文課本中,有部分課文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歷,課堂上教師“紙上談兵”,而學生則“一頭霧水”,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富有美感、意境廣遠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中借助情境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有: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等。
在高段語文課堂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再現往日學生“爭先恐后”“侃侃而談”的課堂激情,實現創設富有活力的課堂理想,方法許有很多,只要我們找準自己的位置,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課堂的“沉寂”總會被打破。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我們班的語文課堂不再“集體失聲”了,開始出現“眾口愿開,眾手愿舉”的可喜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