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芳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城第三中學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下,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重難點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就是閱讀教學,語文閱讀教學變化快速且比重存在上升趨勢。然而,從當前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階段來說,過于關注文章結構、特點、主旨的分析鑒賞,而沒有從作者思想層面深入探討依然是部分教師的弊病之一,與此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這就使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視野無法得到開闊,也難以從閱讀中找到樂趣。因此,有效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力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篇文章針對這一教學策略展開論述。
目前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有效提高了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然而,許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仍沒有改變原來的傳統教學模式,這就導致很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很難讓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具體原因有如下幾點:第一,課前沒有準備好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在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下,備好課的作用也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許多語文教師在課前沒有制定詳細的目標、策略和規劃,沒有充分認識到備好一門課對于課堂閱讀教學工作的意義所在,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沒有明晰的學習目標而導致對內容的熟悉程度不夠,無法進入到深層次的閱讀階段;第二,缺乏恰當的指導手段。由于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引,而是僅僅通過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分析,然后向學生進行講解,并且要求學生熟記所分析的段落意思、文章主旨、寫作特點等內容。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方法機械化,只能粗淺的理解文章內容,閱讀教學有效性難以保證。這樣的方式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較為死板,形成固定思維,導致學生們閱讀能力基本相同,沒有新意。教師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注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模式落后,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高,在整個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較低,積極性不強,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課堂活躍度不高,這些存在的問題是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自身理解分析的基礎下,充分做好準備工作,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如果學生能夠知曉學習的目標,那么就能夠明確閱讀方向,從而使學生避免盲目閱讀而影響教師教學有效性。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學習活動,還能夠讓學生充分熟悉閱讀內容,進一步地形成深層次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鑒賞水平。與此同時,為了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目的與寫作手法,讓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段意等方法來達到目的,進而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1]。例如,在《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了解作者的生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分析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任務預習文章時,應該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多元化渠道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然后讓學生們與課文內容所聯系,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明白課文內容與生平背景是存在很大關聯性的,明白很多創作是源于當下的。“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句中,表面是描寫小譚水岸,但從更深的角度去說則是茫然擔憂自身前途,因此,可以看出,想要把握作者情緒就要從作者的字里行間去感悟。
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應當把握好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時機,幫助學生走進作者,與作者達到感情上的共鳴,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對整個文章的鑒賞能力[2]。例如,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文章的重難點來幫助學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切入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重點字、詞、句,從而有效把握作者情感,揣摩其更深層次的內涵。比如,在魯迅《故鄉》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拋出問題,如: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發生了什么樣的明顯變化,并說出變化原因。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比較過程中去感受閏土人生經歷的變遷,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懂得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情感。
為學生發展良好的語文教學環境能夠有效發揮學生對初中語文的閱讀能力,與此同時,還能夠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激發,讓學生對文章學會鑒賞。所以,這就要求教師時刻要關注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并且要引導學生積極樹立自我的閱讀目標,也可以制定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小組,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再者,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當堂的閱讀內容向學生展示,也可以作為教師有效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手段,同樣對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有效果[3]。例如,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閱讀目標進行多次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背景、表達意義、主人公特征等方面,通過各個小目標使得學生綜合理解全篇文章。與此同時,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當時有關的戰爭故事,來幫助學生深層理解文章內涵,提高學生自我閱讀的能力。
“教師教,學生讀”這種傳統授課形式依然在許多學校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存在,由于教學內容極具枯燥極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長時間下去可能會對閱讀教學有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演話劇或小品等方式不斷更新語文閱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深化理解文章主人公,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還可以在閱讀經典詩歌的同時,舉行朗誦比賽的活動;閱讀科普類文章的同時,舉辦知識競賽活動,這些都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4]。
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的一種教學模式,這導致學生們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也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顯然它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由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更新教學觀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新課標的要求傳道授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的新型模式,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知識,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拓寬了他們的思維方式,而且還讓教師的教學效率大幅度提升。例如在語文目錄《我的心愛之物》一文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文中的心愛之物是什么?”“為什么會選擇這個東西作為心愛之物呢?”“這個心愛之物的特別之處是什么呢?”讓小學生們一一猜想,活躍課堂氣氛,讓小學生們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最后讓學生們閱讀這篇文章找出答案。這種方式便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學生們的智慧,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發散。
讀懂一篇好的文章肯定是先是需要讀懂作者的。在小學生閱讀課本教學內容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應有意識地引導小學生理解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想表達的思想情感,特別是一些關鍵字詞句需要教師們著重講解,深入剖析作者感情,引發小學生們與作者感情上的共鳴。以課文中《珍珠鳥》為例,教師讓小學生們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作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珍珠鳥的外貌,描寫珍珠鳥外貌時所用到的形容詞,還有珍珠鳥在天空上飛時,作者又是運用怎樣的詞句去描述的?通過這種提高學生們的想象力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帶入感情,走進作者的世界進行閱讀文章。
總的來說,基于現目前我國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弊端,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重視并且采取恰當的策略。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課前準備好閱讀教學工作,課堂上做好閱讀指導工作,不斷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進一步讓學生的眼見得到開闊、文化底蘊得到深化,助力學生在學習上得到進步,從而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