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科雷利,作為藝術史上的第一位職業小提琴演奏家,成功被大家公認為意大利小提琴流派的主要奠基人。讓小提琴這門藝術在意大利國家迎來了嶄新的春天。他不但奠定了協奏曲的基本結構,同時也提出小提琴演奏應具備歌唱性,并對過往的彈奏技巧作出了統一的分析。隨后維瓦爾科又開創了新交響曲體裁并第一次由樂隊為小提琴的交響曲伴奏,以及他在演出中對表演技巧的探求,對后來的音樂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歐洲偉大的經典演奏家之一還有塔蒂尼,他的《魔鬼顫音》是當時前所未有的頂峰之作。意大利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帕格尼尼,在當時,立足于小提琴演奏的基礎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演奏技法,被世人稱呼“小提琴之王”的美譽。十八世紀最后一位小提琴大師維奧蒂,利用其新穎的創作風格和完美的演奏技巧,精細的匯總了以往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的發展史,這不僅對意大利,對德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方向也形成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德國小提琴藝術嚴格來說包含德國與匈牙利兩種學派。在十八世紀前,德國與匈牙利的小提琴藝術發展史均被意大利學派所影響。在當時,各個藝術家們還出現了不同風格的陣營,秉持著各自的音樂鑒賞觀點。到后期德國音樂便開始慢慢從古典風格轉變成浪漫主義風格。德國小提琴藝術學派的創始人施波爾,不但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生,在當時還創作出及其大量的經典獨奏和協奏作品,1831年的《小提琴教程》就是他編寫的,順利成為德國小提琴教學的楷模。是整個十九世紀德國小提琴藝術領域發展史上的領軍者。這么看來,德國小提琴在當時多元化的大發展下,逐步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柏林高級音樂學校執教長達三十多年的匈牙利演奏家約阿希姆,他擁有超高的獨特演奏技巧,尤其擅長演奏經典的復調作品。
二十世紀初期,小提琴由西方國家引進我國并開啟了在我國的近百年發展歷史,百年來,我國小提琴藝術通過對西方各國學派的綜合分析和研究啟示,擁有了系統學派構建的完美可能性。從一棵柔弱的幼苗逐漸長成了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并且碩果累累。但當代小提琴藝術持續發展仍需要達到以下幾點。
從根本上講,西方小提琴學派是以國家和民族來劃分的,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理念,這也是發展方向和學派構建之根本。而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領域最直觀的體現則是通過量多質優的小提琴優秀作品映射出來。當小提琴傳入中國,中國音樂工作者要創作出大量優秀的小提琴作品,就要通過對中國民歌、民族器樂作品進行改編。有些作品在當下不僅形成了中國民族小提琴獨有的風格特點,還縮短了國人與西方器樂之間的距離,這是我國小提琴在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國在世界領域中,小提琴藝術發展道路上作出的獨特貢獻。
從多個學派的發展方向來看,正是在這種全民都了解并且喜愛小提琴的大環境下,才有了更多人掌握小提琴并為學派建立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石,這是普及小提琴藝術的根本之所在。在這方面,中西方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人口基數大的中國,除了自身喜愛小提琴的人,很多學生并非是由于個人愛好來學習小提琴,諸如升學、評獎等抱有其它目的的人也會學習小提琴,這就是中國小提琴學習者的數量高居世界首位的原因之一。若想擁有良好的小提琴藝術氛圍,從傳播和普及的角度可以從以下視角入手。小提琴并非只有演奏這一種形式,它的各項活動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了解到大眾的需求度,通過內容的多樣化,讓觀眾有種被重視的存在感,同時獲得大眾的認同。
綜上所述,小提琴在西方各國多個學派中的蓬勃發展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并且發展歷程都很漫長,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歷經百年的迅猛發展,中國小提琴藝術不僅擁有量多質優的經典小提琴作品集,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在世界各國舞臺上也頗有及其深遠的影響力,同時也呈現出了完善的教學體系,學派構建的基本條件也已經完全具備。在中國,小提琴的藝術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持續推動我國小提琴藝術蓬勃發展道路的同時,我們也要為世界各國小提琴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突出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