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斌 衡陽市體育運動學校
蹦床起源于法國,是近現代較受歡迎的一種體操類競技運動,現如今也已被編制進了錦標賽、世界杯、奧運會等國際性的比賽中,足以證明其重要性。所以很多學校也高瞻遠矚,將蹦床基礎訓練列入了少兒運動員的訓練核心內容之中,旨在從技術動作細節中找到學生的優勢與劣勢,一來能夠讓四肢力量不夠發達的學生加強自己的身體素質,二來也可以給予努力、具有天賦的學生發展和表演的舞臺,從而綜合整體學生的體育素質,杜絕參差不齊的現象。本文從體校教師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如何利用少兒時期向學生灌輸蹦床基礎訓練的相關知識,借此希望學生能夠克服懶惰之心,為培養特長邁出前進的步伐。
蹦床是一種新型運動項目,它的規則是運動員要向上起跳,然后在騰起的高空中連續完成多個不同的動作,如:空翻、轉體、水平轉體、坐彈等高難度、極具挑戰性的動作。而少兒正處于身心急速發展的發育中,新陳代謝旺盛,所以可塑性非常強,正是接觸蹦床的良好時機。所以,教師可以用蹦床來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肌肉力量,使全身得到均衡的發育。再者,少兒時期的學生脈搏平均維持在90到100次左右,不能進行長時間地跳躍和跑步,否則將會對學生的心臟發展造成過度飽和的負面影響。而蹦床,每次的活動時間維持在3~5分鐘左右,屬于學生能夠普遍接受的運動量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蹦床來激發自己體內的運動細胞。
再者,少兒的心理發育也是極具特點的,他們在自我控制和獨立自主方面具有缺陷,經常會對枯燥乏味的東西產生反感心理。所以一般性的運動并不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蹦床貼合了學生的玩性,為他們創造了自由的蹦跳空間,教師不用擔心學生會對蹦床喪失興趣,相反要注意的是要在蹦床過程中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不可出現受傷等現象,否則很容易讓家長和學生失去信任。教師作為蹦床教學的執行者,一定要注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找到自己和蹦床的共通點,從而在蹦床中做自己,培養起濃厚的節奏和韻律感,這對于少兒學生日后的綜合體育素質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伴隨著生活水平和思維品質的逐步提升,“全面發展”已成為全民的一致理想追求,其中全民包括教師、學生、學校和家長,而全面的含義則將體育也囊括在內,種種變化的跡象都說明教育在切實地推動多元化的發展。蹦床基礎訓練契合了全面發展的要求,旨在讓學生在運動量適中的前提之下,能夠對運動萌生潛在的興趣,完善自己的身體機能。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學生由于營養攝入不均衡或者是暴飲暴食,導致身型和體態都呈現出非正常的變化,為了扭轉這種局勢,教師就必須要幫助學生養成熱愛運動的好習慣,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讓學生利用少兒這段關鍵的拔高時期鍛煉肌肉力量,否則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身體存在弱勢時就為時已晚了。
蹦床考驗的是學生的耐力和體力,所以擁有強壯的體力是進軍蹦床領域的重要前提。少兒正處于身體發展的早期,肌肉力量是遠遠不敵成年人的,所以教師可以對癥下藥,先從體能訓練開始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安排兩種方式,第一是“一般體能訓練”,這種方式主要以集體的形式進行,針對應變能力、耐力和堅持力進行拔高和改善;另外一種則是“專項體能訓練”,之所以會有專項,是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是無可厚非的,每個人的天賦也不盡相同,所以專項訓練講究因時、因人而異,即個別化教學。這兩種方式整合在一起,既能從整體也能從個別來鍛煉學生的體能,培養他們對蹦床的熱情,而不是出于曇花一現式的興趣而去接觸蹦床,這樣也能從根本上降低運動員訓練的枯燥感。
蹦床不同于一些簡易的運動,它有一套復雜、標準的訓練制度,所以會有部分因此產生疑問:為什么難度這么高,還要強制組織蹦床的基礎訓練?那是因為收獲和努力是成正比的,付出的艱辛越多,獲得的回報也會更加的稱心如意。因此,在展開蹦床基礎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練習的質量和效果,必要時可以將連貫的動作拆分成多個細節來進行剖析性地講解和訓練,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及時地溝通問題并解決,搭建起師生互動、互助的穩定橋梁。
技術訓練是基礎中的基準,若沒有技術,后續的一切訓練都將紙上談兵。少兒在掌握技術的過程中,做不到一蹴而就,所以教師通常會采取達標遞進的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達到預期目標后才會開展下一階段內容的訓練。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存在重復性的訓練,這就要求學生和教師都能夠不厭其煩,爭取做到精益求精;還有一種技術訓練方式,也是最為常用、屢試不爽的,就是模擬訓練法。在訓練的前期,一定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實際訓練的機會很少,為了定期檢測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掌握程度,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模擬訓練,但模擬訓練對道具質量要求較高,一來是為了確保蹦床時的絕對安全,二來也是給予學生最真切地實操體驗,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技術水平,學生和學生之間才能形成強烈的對比,也有助于相互之間交流心得、取長補短。
所謂“術業有專攻”,指的是技能學術各有精細的研究方向,當然,在蹦床訓練中也不例外。基于體能和技術的訓練,教師即需要在姿態的訓練上“下功夫”,這樣既能起到保護學生的四肢不會因為動作問題而受傷,同時還能讓他們熟能生巧,大幅提升他們在蹦床領域的專業性,進而從整體提高我國蹦床人才的后備競爭力。
在蹦床訓練中,姿態訓練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上肢訓練,而另外一類則是下肢訓練,這兩類幾乎涵蓋了蹦床的全部訓練內容,可見其重要性非同一般。上肢是動作是否協調的關鍵所在,也直接關系到學生表演的美感和穩定性,因此在基礎訓練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鏡子面前自我檢查,針對手位擺放、幅度大小、松弛狀態等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反復練習,這樣才能在過程中精準定位自己的錯誤并改善,讓自己每一次的固定起跳角度都能接近完美,達到揚長避短的效果;而針對下肢的訓練,主要集中于“力量”二字,蹦床對彈跳技巧非常嚴苛,所以在平時練習中,教師一般都會留出固定的時間讓學生采用半蹲或者是負重蹲的方式提升腿部支撐力,這些時間可能只占據一天時間的十分之一,但長年累月下來,對學生的兩腿作用是非常可觀的。除此以外,針對下肢的訓練,還可以用雙人合作的方式進行,一人坐在墊子上背部伸直,雙腿懸空,腳尖向前繃緊,讓另外一個隊員配合,拿一個繩帶在同伴的腳尖前面,讓同伴使勁向前夠繩帶,這樣能起到拉伸筋骨的作用。只有讓姿態呈現出無懈可擊的狀態,才能夠讓蹦床的基本功變得扎實、深刻。
長期的練習容易讓孩子的心理承受壓力過大,若教師此時不加以及時地疏通,則很容易適得其反,這也是所謂的“高原反應”。所以在蹦床基礎訓練環節中,教師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主動地去關心、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他們調節負面情緒,告誡他們取得優異成績時不能驕傲自滿,相反表現欠佳也不要自卑氣餒,這樣才能以平穩的心態看待輸贏,從而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都能以最佳水平表現給觀眾。
例如,在幫助學生養成抗壓心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放松法、注意力轉移和自我鼓勵這三種方式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問題。放松法的目的在于讓肌肉在恰當的時間維持緊張狀態,也可以有休息的時間讓肌肉休息,這樣的一松一弛就好比勞逸結合,能夠大大提升訓練的效率。注意力轉移法強調的是娛樂練習,要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和比賽無關的事件上去,如:團隊趣味活動、聽音樂、看電影等,這樣能夠將學生的情緒穩定在一個開心、愉悅的狀態,降低因失敗而自我懷疑的概率;最終一種方法成為自我鼓勵法,它要求學生以內心的主觀想象,要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可以”,這種自我說服的方式要比教師在一旁加油助威的效果大很多,這樣也能幫助學生更完美地完成蹦床動作。
綜上所述,在少兒時期,以“蹦床運動員”的標準培養學生已成為一種潮流的教學方向,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整體的身體素質,還能夠測試和觀察學生的肌肉彈性和關節靈活性。當代學生本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因此他們無論是在心理抑或是生理成長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引導他們掌握蹦床的基本技能,能從身、心兩個方面釋放其壓力,同時還能夠讓他們的學習變得不再單調無趣,而是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發展潛能,這樣一來,青少年時期的學生都能夠由衷地萌生一股不竭的內在動力,從而在學生群體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循環,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蹦床項目后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