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電教館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所謂研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分小組或獨自研讀文章,從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然后收集、篩選、歸納和整理相關閱讀資料,進而總結規律,形成創見,在班上交流學習所得的一種學習活動。研究性閱讀教學是以目的性為閱讀前提,以信息論為閱讀理論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學生篩選、認識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的,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是成功的起點。學生只要具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實際上便創造了一種最佳的學習心態,會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師在研究性閱讀的過程中,要創設多種情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閱讀探索的愿望。
如在講授《變色龍》一文時,可以采用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老師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很容易就解決了。
“磨刀不誤砍柴工”道出了學習方法正確的重要性。教師要對學生“授之以漁”,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
2.1 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要從三個方面思考:這篇文章寫什么?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初讀一篇文章,要通過快速瀏覽,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中心和主要寫作方法。
2.2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只要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首先,要培養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的習慣。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指導和督促學生制訂計劃,包括整個初中階段、一個學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閱讀內容和閱讀量。其次,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也要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如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將關鍵詞語、重點句子、閱讀感受、不明白的問題等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采用這種閱讀方法,不但能把握重點內容,加強理解,而且還能有許多新發現。
語文課是學生個性自由馳騁的天地,語文研究性閱讀正是培養學生獨立個性的有效途徑。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生態度的培養,往往采用教師和家長督促檢查等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缺憾。強調研讀的獨立性,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不能簡單理解為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齊劃一,讓所有的學生都變為優等生,而是優等生與學困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高和發展,提倡自由選擇。在研究性閱讀中,讓學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語文的美,去張揚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讓他們各自獨特的個性與閱讀文本得到融合,從而也自然強化了學生的自我意識。
閱讀教學以作品為媒介,由于文學作品用的是“描寫性語言”,存在某種程度的“意義不確定性”、“意義空白”。而閱讀自身又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帶有個體思想傾向,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給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為此在課堂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深入作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研究、捕捉語言文字符號后面的潛意義。
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實踐,使我體會到,要搞好閱讀教學首先應重視課前的學習準備。在這一環節中,為了使學生能主動探究問題,教師要在準備相關資料的同時把搜集資料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掌握便于理解的各種信息。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教師應通過巧妙的點、撥、導、引,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第三閱讀教學應充分尊重文本。教師在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的同時,應及時糾正學生在研究過程不切實際的穿鑿附會。
實踐證明,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新大綱指定的名著閱讀是學生閱讀的精品。教師還應積極幫助學生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利于學生學習、成長的讀物,使他們能在課外博采眾長、陶冶情操、增長才智。
新課標的實施,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新契機,也為語文的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內容。我們應該趁著這股課程改革的“東風”,認真領會新課標的寬厚實質內容及要求,從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出發,注重學生閱讀的人性及理解,鉆研閱讀教學的新方法,努力開創閱讀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