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第九中學 吉林 柳河 135300)
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落實教學目標,還能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然而,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融入原則、滲透策略等,很多教師還缺少深刻的認識,導致兩者融合效果不佳。在本文中,筆者以自身教學經驗為載體,就如何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分享幾點拙見。
1.1 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可以彌補語文教材的不足。眾所周知,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厚,而且很多文化與今天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相通。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可以讓語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1]。此外,傳統文化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富含人文精神,其中蘊含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將這些文化引進課堂,可以起到對學生情感熏陶的作用,從而提升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和人文素養。
1.2 改善教學質量,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核心素養是一種新型教育理念,也是當下的熱點話題?,F階段,教育領域中掀起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浪潮。而語文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點,將文化的重要性再一次凸顯出來。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是改革的趨勢。一方面,這能夠增強語文課程教學的內涵。另一方面,這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2]。
1.3 展現文化魅力,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富有魅力。以語文課堂作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充分領略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此同時,這些傳統文化與教育內容的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吸收,使學生不知不覺成為文化的傳播者。所以,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語文教學,能夠促進優秀文化發揚與傳承。
2.1 基于閱讀教學融入傳統文化。語文課本中的文章,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古詩詞、文言文等古文,文化底蘊深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在閱讀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問題探究、任務驅動的方式發揮學生能動性,讓學生去探究[3]。例如,在講解《木蘭詩》這節課之前,教師可以設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課前查閱與《木蘭詩》有關的資料,如《木蘭詩》的出處、時代背景、主人公生平事跡等。在這個前置性作業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去查找相關資料。充分掌握了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也就能夠做到有效理解。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整合、歸納,然后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木蘭詩》,給學生講我國古代樂府詩的由來及地位,講樂府這個文化機構的重要性,以此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魅力。這樣的分析、解讀,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閱讀深度,還能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2.2 基于寫作教學融入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一個重要模塊。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也要“見縫插針”地融入傳統文化教育,這樣可以讓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更有文化內涵,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力度的加大,寫作也越來越趨向于開放性,也更具有生活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從社會實例中提取相關話題,然后結合傳統文化教育指導學生寫作。例如,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期間,很多醫護人員逆行武漢,從安全地區跑到抗疫一線救死扶傷,還有八十多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本該在退休的年紀卻依然奮戰在一線,多次在鏡頭前因為心疼患者而流淚。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抗疫事跡,圍繞“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話題展開寫作。這種類型的寫作,既可以深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又能提升學生的文章質量,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重要意義。
2.3 基于實踐活動融入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融入是一個漫長、艱巨的過程,僅僅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去滲透完全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展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例如,春節前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對聯。平時的時候,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書法比賽。又如,在課外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古詩文朗誦比賽,讓學生從課本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歌或文言文,或者從課外書籍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或文言文,然后進行朗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古代名著,或者節假日帶領學生參觀名人故居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心靈受到凈化。
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結合核心素養內涵、語文課程特點、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等深入探索,找準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然后再將兩者融為一體。筆者在教學中,以閱讀、寫作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為載體,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取得一定的成效,故此進行經驗分享,以期推動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