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貽蓮
(安徽省蕪湖市馬渡學校 安徽 蕪湖 238311)
作為小學新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你我都擁有這一片充滿夢想的語文課堂,我們應該為之去創造,去耕耘。隨著新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諸如此類的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代替;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如此同時,我們還應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具體來講,教師應當從應試教育的思想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到應試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擺脫舊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再單純性地以學生的高分數作為評價依據,忽視了其他一些方面(個性特長和全面發展),甚至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是教育本質特點的一個重要體現。換言之,素質教育的實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升學和深造,而是能夠使所有的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將來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教師應當以教育工作的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為己任,徹底轉變教學思想,不再單純性地注重學生的高分數,提高素質教育意識,并且貫徹實施。
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指路人,還是學生的好朋友。教師這種職業是非常高尚的,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跟教師怎樣處理師生關系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性,倘若教師能夠真正地愛學生,跟學生和諧、平等地相處,那么就能夠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因此犯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應當冷冷地批評學生,而應當激勵學生,這樣,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錯誤、彌補自身的缺陷,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怎樣學習和掌握知識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并非死記硬背,不然就脫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強調了方法遠比學到的知識本身重要,有了正確的方法,才能不斷的獲取知識,在小學生閱讀教學過程中同樣如此。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才能夠使其擺脫過分依賴心理,從而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形成創新思維。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有許多種,比如,老師可以調動學生全方位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在閱讀中手、眼、口并用,在獨立閱讀中帶著問題讀課文,將有疑問的用筆劃下來。又如,時常開展一些課文討論活動,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見,老師則對學生的基本價值觀進行引導,對于有創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勵,在這樣無拘無束的討論中,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得到發揮,其思維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實孩子的主體地位,關鍵是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后,老師都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鼓勵其積極獨立思考問題。
總之,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去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同時,不斷地去變革舊的教學模式,積極推行新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益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時要借鑒其優點,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積極地采用適用于本校學生的教學方式,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構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