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賀賀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師范系
民族文化藝術是人類發展歷史腰帶上一顆璀璨明珠,這顆明珠在當代經濟與文化領域熠熠生輝。阜新地區民族藝術活態的傳承與創新,帶給大眾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向全國乃至世界人們展示地方魅力,有效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的騰飛,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文化藝術傳播途徑,阜新地區民族藝術與當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是歷史必然,也是阜新發展的新契機。阜新應抓住時機,在深入了解其活態的傳承與創新現狀的基礎上,為其注入時代活力,促使其以新的形式、內容走進人們的視野。
無論從個體來說,還是對群體而言,環境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巨大,對環境因素的分析是成功的第一步。本文以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指向,社會化媒體時代必須以意識形態建設來把握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價值引領,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內在基礎,以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來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全方位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期實現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讓阜新市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藝術傳承并發揚光大,建構少數民族藝術活態傳承路徑成為必需。伴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媒介已成為人類文化生產與傳承的一個重要維度。本文利用阜新地區社會化媒體進一步組織、拓展與凝聚認同少數民族藝術的人群,利用社會化媒體發出倡議,將線上的聚集轉化為線下的少數民族藝術實踐活動,回歸到少數民族藝術的生活傳承空間,通過制度保障和策略創新來加強阜新市活態傳承路徑的實施。
思路指導行為,作用于結果,本文結合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的時代背景、理論淵源及其主要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少數民族藝術活態實踐路徑展開了充分思考和探索,力求通過整體性、系統性研究,正確分析和明示各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本文首先通過對阜新地區數民族藝術活態傳承現狀調研與分析,查找指出少數民族藝術活態傳承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其次,了解大眾傳播時代以媒介為中心的傳播組織活動,探究社會化媒體時代為少數民族藝術活態傳承的路徑建設提供了可能性。最后,結合阜新市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現狀提出社會化媒體時代如何為少數民族藝術活態傳承的路徑建構,為提升阜新市文化建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阜新市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傳承與創新有效推動了文化復興腳步。長期以來,受到地理因素,傳播時間與途徑的影響,阜新市文化遺產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傳承與創新步履維艱。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文化傳播途徑,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立體地了解傳統文化藝術,阜新市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腳步逐漸加快。就目前而言,阜新市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尚未將信息技術納入到文化遺產傳播與保護的途徑,大眾傳媒,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難以在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發揮優勢。
1.尊重為先
文化產生于人類的長期實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是對民族傳統文化分布與發展的真實寫照。文化產生于人類實踐,人類實踐又在文化氛圍中進行,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應秉承尊重為先的原則。傳承與創新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這種文化,在了解的基礎之上,將其與現代文化需求相融合,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命。例如,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翻譯成現代漢語之后,其與某地的小歌小調較為相似,但若透過原汁原味的歌詞、歌聲,去看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核,這種文化形式是無可取代的。正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韓梅所說,我們需要對短調民歌保持正確的態度,尊重他,了解他,并在全社會形成各個地方文化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文化發展氛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絕不能丟失。當人們了解短調民歌,欣賞短調民歌,這種文化藝術形式的傳承,樂曲內容與理念的創新,都會主動貼合當代審美需求,從而實現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2.傳承為重
在傳統文化遺產保護中,人們常說“活魚還要水中看”,強調了傳統文化需要在活態傳承中通過人的實踐而表現出來、傳承下去。在不斷地延續中,地方文化藝術才能夠成為一個民族永不消逝的記憶。比如,民歌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心授,其在新老歌手之間的傳播與傳承并沒有嚴格的師徒譜系。這就形成了人人都在聽民歌、人人都在唱民歌、人人都是民歌手的狀態,蒙古族民眾也以包容、曠達的心態,認同這種現狀,并將其傳承視為己任。為了擴大短調民歌的影響力,以及建立良好有序的傳承梯隊,由代表性傳承人親自授課的培訓班,已經舉辦過9期,參與者累計超過500人次,已有86名學生在此畢業,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活躍在鄉鎮舞臺,成為傳承、創新、傳播的實踐者。
3.堅持方式方法創新
信息儲存與傳播手段的創新,帶來了文化的高速發展,傳統非遺文化的有序傳承,也應堅持方式與方法創新,將更多現代化工具為我所用。比如,圖片、文字、音視頻資料,都可以借助現代信息設備傳播和保存,傳承人對短歌民調的演唱內容,表演技巧進行整理和收集,為短調民歌建立數字化檔案。到目前為止,阜蒙縣已經完成306首短調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后續也會將這些樂曲內容制作成音像制品和圖書,以供阜新地方音樂藝術傳播使用。
文化為了滿足人類的特定需求而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的變遷,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與當下的審美需求發生一定的偏差。故而,傳統文化需要借助現代化信息傳播設備、結合當代審美需求,在欣賞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欣賞,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發展的良性循環,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時代特色新活力。
1.構建數字體驗館,促進阜新地方文化傳承
阜新地方特色文化與現代數字體驗館的結合,為全面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貢獻一道風味獨特的文化藝術大餐,帶給人們文化審美享受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阜新地方文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欣賞傳統文化,實現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承。比如,在民間素有“東藏”之稱的瑞應寺,不僅是一處佛教文化圣地,也是一處蒙醫文化圣地。瑞應寺歷史悠久,始建于康熙八年,經過多年發展建成包括活佛宮、祈愿殿、大雄寶殿等建筑在內的佛家文化建筑群,殿宇建筑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四面對稱、內外相應建筑布局。在蒙醫藥人才培養方面,該寺也做出成就,著名蒙古神醫刑布利德和古那巴達拉便出自該寺。此外,這還是一處文化之地,歷史小說《全家福》《苦喜傳》的作者便是該寺高僧恩可特古斯。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對其進行掃描,然后構建虛擬空間,人們就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瀏覽這座集佛文化、建筑文化、蒙醫文化、文學文化于一體的佛寺。
2.構建游戲平臺,創新文化體驗
游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的傳統與游戲相結合的傳統形式,帶給參與者更加愉快的文化體驗。阜新擁有數千年歷史,在每個歷史階段形成特色地方文化故事與內容,并傳承至今。這些民族故事與內容,融入到在線游戲之中,有效豐富游戲內容,提升其趣味性,人們在更加愉快地游戲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例如,以圍繞阜新地方文化藝術設計在線游戲,豐富游戲體驗、提升游戲品質,形成新的盈利點和消費點,實現企業與玩家的雙贏局面,促進傳統文化元素的廣泛傳播。賦予傳統地方文化游戲性和游戲機制,實現了阜新特色文化的新傳播,為當代游戲行業的創新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游戲受眾廣泛,用這種新的游戲形式流傳,實現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這種傳播與了解,阜新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奠定群眾基礎,促進了新的文化傳播內容與途徑的創新。
3.培養數字化人才,提升文化體驗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帶給人們更加豐富、優秀的參與體驗,是現代地方傳統文化實現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數字化文化培養的加強勢在必行。首先,現代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才的培養需用包括構建運動學、數學、傳播學、考古學、傳感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網絡信息技術等課程,從而培養具有綜合數字化文化遺產收集、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其次,數字化保護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文化遺產知識的傳授,培養其創新、創意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與新興傳播技術的融合,借助藝術與科學的融會貫通,促進文化體驗的提升。最后,培養具有必要專業化管理能力的數字化保護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應摒棄功利與短視,幫助其看到傳統文化傳統的長期經濟收益和文化收益,促使掌握多學科交叉理論,從而能夠站在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新高度實施管理工作。如此,新型人才的培養,促進文化傳統與創新工具的革新,帶給文化藝術參與者更好的欣賞體驗,為文化傳承與發展開拓更加廣泛的市場。
綜上所述,阜新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活態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傳播工具、傳播內容與形式、數字化人才的支撐。在長期的發展中,地方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逐漸轉化為更多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有效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的騰飛,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相關人員與行業的努力,阜新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活態的傳承與創新逐漸走向數字化,向全國乃至世界人們展示地方魅力,將經濟效益和民族文化弘揚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