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穎
(寧夏靈武市第六小學 寧夏 靈武 751400)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啟蒙、認知能力萌芽的重要成長階段,在該階段,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對于其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增強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開展情感交流的是眾望所歸。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無論是是知識認知能力還是情感共鳴能力都在經歷一個發展的緩慢過程。所以,教師必須在尊重他們成長規律的前提基礎上,對其心理特點加以分析,巧妙的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學,促進他們綜合成長。
1.1 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情感方面十分單純,他們對于教師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都十分敏感,這種情感的交融甚至會讓學生終身難忘。所以,教師每一次的小獎勵都可能會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前進的動力,而教師的每一次小懲罰對于認知能力有限的學生來說都可能刻骨銘心。所以,教師應該在語言教學中掌控好情感教學,令恰當的激勵成為學生成長道路的原動力。所以說,情感教學策略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讓學生理解教師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中蘊含的是對他們深切的期待和愛。正所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倘若教師能夠將情感教育全面滲透,那么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就不需要教師擔心了。
1.2 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無論對于教師來說還是對于學生來說,都可能是一次嶄新的嘗試。盡管說語文學科本就是情感內涵十分豐富的一門學科,但是將情感教育列入語文教學主題確實是教學模式創新的一次偉大嘗試。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方面將情感教育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讓學生把傳統教學模式下對教師的依賴感和畏懼感轉化成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信賴感,讓他們在良好的班級氛圍中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投入到情感感悟中,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1.3 陶冶學生情操。在人的發展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最旺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小學生對外界陌生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情感的魅力。但是,學生們的好奇心與他們的認知能力是相矛盾的,這就導致他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可能是片面的。所以,教師才更要借助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充當好引領者作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運用語文學科中充滿魅力的語言表達和情感表達與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加學生對于美的感悟,引領學生去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
2.1 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在新改的推動下,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為了增加課程的豐富性而不自覺的弱化教材的作用,他們更傾向于借助互聯網、多媒體去為學生收集一些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料。但是,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及選材整體來說還是能滿足現階段學生成長需求的,對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也是具有推動作用的。所以,盡管學生對于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理解起來相對來說比較艱澀,但是教師還是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在語文教學中時刻不忘情感教育。
比方說,在講解《一面五星紅旗》這堂課程時,教師就便可結合課文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們講講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故事,講講關于五星紅旗的孩子們所不知道的深刻寓意,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視頻,播放開國大典的影視資料以及國慶大閱兵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們在震撼中自然而然的產生為國家感到自豪、為民族感到驕傲的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推動社會主義青年的成長成材。
2.2 與生活實際接軌。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一方面來自于課堂學習,而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實際生活。而且,小學開展基礎知識教學的最本質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將課堂學習中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所以,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既要借助語文學科來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也要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體會最真實的情感。
比如說,在講解《媽媽的賬單》這一課文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一步步的引領學生去體會故事的發展變化,去感知課文中逐漸升華的情感。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記錄下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長輩共同經歷的難忘瞬間,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內容,讓孩子們在對情感的回顧中感受到父母長輩的無私關愛,使他們真真切切地產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語文課堂不僅僅成為了文化知識的傳播平臺,也成為了情感的共鳴平臺。所以,在課程教學時,我們不僅僅要引領他們切實掌握課文內容、引領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要刻意培養他們認知感情、發現美感的能力,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逐漸把情感教學作為提升語文教學實用性的一個突破點,將其全面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鼓勵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對他們的情感灌輸,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