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娟 王慶權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二道溝中心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也指出語文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那么,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談一談我的膚淺認識。
語文實踐活動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拓寬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為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以發展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求知欲旺盛,好勝心迫切,興趣廣泛,想像力豐富的特點,精心組織語文實踐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由學生來設計作業,他就會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設計作業時能積極動腦思考,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例如,配合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我設計了一節“作業設計評比”的活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①教師參加設計評比,帶頭作示范性設計。②學生個人自行設計1-3題,然后分小組選出代表作。③全班評議各組的代表作(從內容、題型、設計的藝術性等方面評議)。④學生自行評議作品作解答。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設計出新穎、有趣的作業題。
有一個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讀下面的一段話,按要求作答。
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1)選出你認為對文中畫線句子理解正確的項,畫“V”
A.強調了西沙群島的海里魚非常多,多到魚和水各占一半的程度。
B.強調了西沙群島的海里魚非常多,但并不是魚和水各占一半。這是一種夸張的寫法。
(2)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話?
(3)用“”畫出本段的個比喻句。
(4)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寫一句話。
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對于語文的理解和掌握,拓展知識,培養思維的連續性和創造性都起了很大作用,并且學生的興趣高漲。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的內容是《在那奇妙的王國里》,旨在引導學生閱讀中外經典童話。為了讓孩子們對閱讀產生興趣,有計劃地進行課外閱讀,在讀書之前,我組織了導讀活動,對一些重要的讀書方法進行指導。讀書過程中,組織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所有孩子都參與進來。
2.1 出黑板報。把讀同一本書的學生分成一個小組,每周一個小組設計一期黑板報,每月進行一次評比。這樣不但能創造讀書的氛圍,還使孩子們在設計黑板報的過程中,對所讀內容有所選擇和提煉,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
2.2 組織讀書交流匯報會。班級定期舉行讀書交流匯報會,在進行讀書匯報交流時,學生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或朗誦、或表演、或競賽等等。這樣做更加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在展示自己的同時豐富了語言的積累,內化了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促進了語文素養的提升。
2.3 創編童話。通過閱讀中外經典童話,學生們對童話有了認識和了解,嘗試讓他們來創編童話。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然后評選出“大家最喜歡的童話”。相信在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寫作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3.1 從三年級開始,每學完一個版塊,我都會組織一節以“版塊知識大挑戰”為內容的活動課,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設計安排是:以小組為單位,①結合版塊內容,為本版塊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因為部編版教材每一個版塊都有一個主題,教學過程中老師肯定有所滲透,學生們在起名字的過程中,就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語言提煉與升華的過程。②我是小老師。由學生再現該版塊的重點知識內容。包括字詞、修辭、重點語段的理解。這就是知識的總結與歸納的過程。③版塊鏈接。通過搜集整理資料,拓展該版塊的相關知識,互相交流,拓寬知識面。
3.2 期末復習時,改變以往的機械地抄寫,枯燥的講解。設計“‘詞語宮’爭奪戰”、“畫知識樹”、“我是閱讀小達人”等活動,以競賽、表演、演講等形式展開,學生興趣濃,不僅鞏固了詞語,而且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語文實踐活動把語文知識應用于學生的實踐之.中,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掌握知識,鍛煉意志,增長才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