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我國自古就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只有讓孩子們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才能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扶貧必扶智”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基礎性地位,“治貧先治愚”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先導性功能,只有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近年來,禮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縣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緊密結合教育扶貧工作實際,堅持定點、定向的原則,努力構建到村、到戶、到人的教育精準扶貧體系,全面落實教育惠民政策,大力推進項目建設,狠抓控輟保學,認真做好各類問題整改,一場教育脫貧攻堅戰在禮縣全面打響。
為扎實推進全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禮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四大班子合力攻堅,縣級領導干部全員參與,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互通的教育扶貧工作機制。緊盯“義務教育有保障”沖刺清零目標任務,研究制定了《禮縣義務教育有保障沖刺清零后續行動方案》、《禮縣教育脫貧攻堅掛牌作戰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職責明確,任務具體,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教育扶貧網絡體系,確保教育扶貧各項任務落實到位。通過分年度簽訂《禮縣脫貧攻堅目標管理責任書》等方式,將重點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形成了指標明確、責任到人的責任體系,有效保障了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扎實推進控輟保學工作,認真落實“雙線三級控輟保學”責任制,嚴格實行控輟保學工作“月報制”和勸返復學機制、入學聯控聯保機制、動態監測機制和問責制度。探索建立“1+3”責任體系(每名建檔立卡戶學生確定一位鄉鎮包村領導、一位學校老師、一位幫扶責任人)和責任清單,由縣級包鄉、包片領導督促各鄉鎮精準掌握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就學情況,對義務教育階段有厭學、輟學傾向的學生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行跟蹤監控,確保每一名適齡兒童少年不因貧失學輟學,全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了97.37%。
禮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天林告訴記者,當前,教育扶貧工作到了“算總賬”的關鍵時刻,我們將繼續保持定力和韌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靠實責任,強化措施,總結經驗,真抓實干,尋找差距不足,補齊短板弱項,狠抓工作落實,做細做實做精幫扶工作,不斷提升各項工作質量,全面落實教育扶貧各項資助政策,進一步完善控輟保學工作臺賬,加強動態監管,強化工作措施,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人因貧輟學失學,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扶貧不能扶懶漢,脫貧不能等靠要,轉變救濟性扶貧的思路,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阻斷返貧之路。禮縣面對艱巨的教育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夯基礎、強弱項,提振工作信心,加大項目建設力度,不斷提高教育保障水平。2019年,共投入資金1.383664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7所。其中投入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資金7062萬元,實施項目8個;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資金2223萬元,實施項目2個;東西部協作項目總投資640萬元(其中嶗山區投資500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140萬元)實施項目2個;蘭州市安寧區援助資金500萬元,實施禮縣寬川鎮陳莊小學等13所學校維修及附屬工程,總投資598.64萬元(安寧區援助資金500萬元,縣級資金98.64萬元);投入資金2323萬元改擴建幼兒園19所,改擴建園舍面積4760平方米;投入資金440萬元修建禮縣第二中學操場看臺1477.44平方米;投入資金550萬元修建禮縣王壩鎮初級中學、龍林鎮中心小學教師周轉宿舍2093.04平方米。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全縣義務教育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基本滿足了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需求。
白河鎮中心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附近村的1000余名學生都在這里上學。在2016年以前,這所學校僅有一棟教學樓,教學相應的配套設施也相對落后。2019年,投入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資金2434萬元,將新建教學樓、宿舍樓各一幢。同時,電腦室、多媒體教學設備、課桌、飲水器等設施都按照標準化學校的要求配置。硬件條件改善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樣需要提高。近年來,禮縣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間、校際間的差距。截至2019年6月,全縣已有95所學校通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驗收,實現了義務教育縣域內基本均衡發展的目標。
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強化資金監管,嚴格執行國家財經法規和相關管理辦法,及時落實各類資助政策,做到了補助資金專款專用,不截留、不擠占、不挪用。2019年,累計資助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8280人次,免除保教費2027.7315萬元,為23823人次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發放生活補助資金1348萬元,為6097人次普通高中貧困學生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609.69萬元,為9488人次中職生發放免學費資金811.67萬元,為1530名2019-2020學年建檔立卡省內高職專科學生發放免除(補助)學雜費和書本費資金765萬元,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全學段全覆蓋。
曾幾何時,對禮縣農村幼兒來說,上幼兒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2010年底,全縣幼兒園僅有6所,面對學前教育發展存在的短板弱項,禮縣重點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把發展學前教育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抓手。從2011年開始,連續實施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新建、改擴建農村幼兒園就是一項重要內容。將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作為發展目標。隨后,又實現了貧困地區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后,記者走進白河鎮銓水村幼兒園,這是一所鄉鎮村級幼兒園,2015年開建,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在這所農村幼兒園里,不僅新蓋的教學樓很氣派,教室里的玩具、教具各類設施都很齊全。這所幼兒園輻射附近7個村,有200多名幼兒在這里上學。王麗是這里的一名幼兒教師,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后曾在縣城幼兒園實習過。來到幼兒園后,她改變了對農村幼兒園的看法,她說:“我們園不僅硬件設施好,而且和縣城的幼兒園一樣,嚴格按照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展開保育教育工作。現在園里的10名教師中,幼教專業畢業的就有6名,充分保證了幼兒園教育的科學開展。”正如群眾所說,漂亮的農村幼兒園在我縣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從縣城向鄉鎮,從鄉鎮到村莊逐步延伸。
據統計,2014年以來,禮縣共投入5.6580億元用于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其中2020年投入資金651萬元;累計培訓鄉村教師4.06萬人次,累計補充鄉村教師893人,其中2020年培訓鄉村教師3010人次,補充鄉村教師157人;能夠保障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實現就地就近入學。全縣無因辦學條件保障不到位而失學輟學學生。
要想徹底拔掉窮根,必須把教育作為長遠的事業來抓,思路通了,萬事可達。因此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貧困戶的口袋,更要注意富貧困戶的腦袋。筑巢引鳳,落實各項扶貧幫扶措施,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注入動力,推動脫貧進程。一是認真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協議,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養,2019年,根據《青島市嶗山區教育體育局與甘肅省禮縣教育局手拉手幫扶協議書》安排,嶗山區派禮縣支教教師21人,我縣派骨干教師和校長33名進行了交流學習,探索建立了聯盟校,促進了雙方在教育理念、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交流學習、相互借鑒,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積極實施東西部協作項目,2019年總投資640萬元(其中嶗山區投資500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140萬元),實施了白河鎮西山小學和固城鎮北河小學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快了改善貧困山區辦學條件的步伐。
2020年,禮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脫貧攻堅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緊盯“義務教育有保障”沖刺清零目標任務,堅持掛牌作戰,扎實推進問題整改落實,推動教育脫貧攻堅深入開展。一是控輟保學工作持續推進。結合各級各類巡視巡查反饋問題,舉一反三,認真落實《禮縣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細化分解“雙線三級”控輟保學責任,建立健全“一對一、人盯人”幫教保學長效機制,進一步明確了政府線的控輟主體責任和教育線的保學主體責任,完成了義務教育適齡人口信息比對,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報到入學情況進行了全面篩查,組織各鄉鎮及相關部門扎實開展未報到入學學生勸返動員工作,有效鞏固了控輟保學沖刺清零成果。二是“兩類學校”建設項目順利實施。2019—2020年全縣共實施“兩類學校”建設項目8個,其中2019年6個,現已竣工3個,完成主體3個,2020年實施2個。三是師資隊伍建設有序推進。結合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2019年度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反饋我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薄弱,鄉村教師隊伍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優秀人才缺乏,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著力加大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力度,強力推動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改革,加強教師業務培訓,努力保障農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開春以來,按照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全縣重新核定了中小學教師編制,積極推進鄉鎮學區內教師走教和交流工作,上報“特崗計劃”306名,培訓教師2679人次,完成了鄉村教師摸底工作,為精準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鄉鎮工作補貼和班主任津貼奠定了基礎。四是幫扶力量精選配強。按照縣委組織部、縣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調整優化縣直單位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任務的通知》文件要求,縣教育局在原有5名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的基礎上,選派駐村隊員10名,安排幫扶責任人52名,配備協助幫扶責任人58名,讓全局每位干部職工全員參與開展幫扶工作,幫扶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脫貧攻堅,教育先行。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是決勝脫貧攻堅的必由之路,只有讓貧困戶的腦袋富起來,擁有丟掉拐杖走路的能力,才能更徹底地跳出貧困泥沼,高質量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兌現我國“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