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城關區柏道路小學
比對性閱讀法,在小學語文課后閱讀鏈接的教學中體現出重要的價值。課后閱讀鏈接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采取比對性閱讀法進行小學語文課后閱讀鏈接的應用和自主學習,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需要學生扎實掌握相關知識。因此,讓學生在比對閱讀中更自主地完成探索、學習,更愉悅地閱讀課文、理解文章內涵,比較不同文章在表達和敘述上的差異,比對文章語言文字的變化,從而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等一系列積極的教學實踐,可以為廣大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提供更多經驗參考。
1.比對性閱讀法能實現語文傳統課堂局限性的突破。
在語文課后閱讀鏈接中運用比對性閱讀法,能夠讓學生在比對課內外閱讀內容的過程中探索、比對,發現和接受更多新鮮的知識,而且比對閱讀的同時,學生能夠發現課文和課后閱讀鏈接內容在知識、文章情感等方面的相似之處,能夠讓學生復習和鞏固以往的知識,讓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1]。
2.比對性閱讀法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語文教材中設置課后閱讀鏈接板塊內容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課后閱讀鏈接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進而逐漸積累和提高學生的語文人文綜合素養[2]。而比對性閱讀法在語文課后閱讀鏈接中的運用,并不需要學生耗費更多課余時間進行閱讀,而是通過比對法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在比對性閱讀法運用中,學生通過比對,能更快地地掌握教材和課后閱讀鏈接主旨的相似處,比對二者語言運用和表達方式的異同,總結其中的精華內容用于寫作,可進一步地深入分析閱讀內容[3]。這樣高效、高質,帶著問題去探索和思考閱讀,能用更少的時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學生閱讀眼界的拓展,也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力。這些都是比對性閱讀法在語文課后閱讀鏈接中運用的重要作用。只有明確了比對性閱讀法的作用,教師才能更充分地在語文課后閱讀鏈接教學中應用這種高效閱讀方法,這也對教師以后的教學產生積極影響。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后閱讀鏈接的作用主要是促進學生對課文情感內涵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實現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課外閱讀的拓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知識面、人文素養,以及課內外閱讀能力。而為達到課后閱讀鏈接設置的教學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科學的閱讀方法,要指導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把握課文重難點,使比對性閱讀法發揮出教學優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著重談談比對性閱讀法在小學語文課后閱讀鏈接中運用的策略。
1.抓鏈接點,以點帶面。找尋和發現主體課文與鏈接閱讀的鏈接點,構建起二者之間的聯系和橋梁,是比對性閱讀法實施的關鍵,通過以點帶面的閱讀比對和分析了解,才能達到比對性閱讀法的有效合理運用。那么,教師該如何找到比對性閱讀的鏈接點呢?在教學中,筆者一般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對性閱讀實踐。
(1)文章主題的比對性閱讀。以同一主題為鏈接點,更便于學生針對相似主題內容深刻理解課文和課后閱讀鏈接內容在主旨、情感方面的相似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在相近主題的對比閱讀中形成更獨立的體悟,建立學生基于文章主題進行語言分析和遣詞造句的能力,運用修辭手法進行欣賞和品讀的能力。
另外,在同一主題文章下進行對比閱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和練習同類型文章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后閱讀鏈接和課文同主題下的比對性閱讀,摸索閱讀方法的規律,掌握同一主題文章的閱讀思考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4]。
如,六年級下冊課文《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所緊接的閱讀鏈接,包括《除夕》和《過年》這兩篇寫節日的經典文章片斷,作為斯妤和梁實秋的名篇,“過年”主題之下,比較閱讀這兩個片段,并將其同課文中的“過年”相關段落進行比較,挖掘和分析它們在內容、寫法上的異同之處。在這一比對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會發現節日特點、人物感受、表達方式,在不同作者筆下都有不同之處,學生可以分析其中細節的差異,理解同一主題下不同作者寓情于景和寄托的思想的差異,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想法也能夠表達出來,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閱讀思路。
(2)文章體裁的比對性閱讀。以同一體裁為鏈接點,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地掌握同一體裁文章的一般閱讀和分析規律,在語文課后閱讀鏈接的閱讀教學應用中,基于某篇文章,將其作為輻射點,教師引導學生在相同的體裁下,探索閱讀的關聯點,開展相同體裁的閱讀,從多角度分析這類體裁文章的情感主旨、脈絡側重點,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把握這一類體裁閱讀內容在理解和分析時的閱讀特點與規律,提高學生對相似體裁文章閱讀的把控能力,也讓學生對文章體裁的差異有更清晰的理解[5]。
例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守株待兔》這兩則寓言時,筆者是通過讓學生填寫表格,在課文與課后閱讀鏈接的文章進行對比中把握寓言的特點,完成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積極引導。
(3)寫作方法的對比性運用。以寫作方法為鏈接點,就是將寫作方法相同的課文與鏈接課文進行比對。如,將運用借物喻人的《白楊》和《帳篷》進行比對。學生們會發現《帳篷》這首小詩也和《白楊》一樣,謳歌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勞動者們。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最后一段話的含義,理解和認識到爸爸表白心聲的深層含義,進一步深度領悟作者在文章中借物喻人的表現方法,并在小練筆中嘗試運用,強化學生對對比寫法的認識與運用等。
總而言之,比對性閱讀中,靈活多變是關聯點的特點,在語篇特點之下,結合教學目標,進一步靈活地分析閱讀關聯點,是教師課后閱讀鏈接中運用比對性閱讀法的關鍵。也只有通過這種靈活多變的方式,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知識內容的吸收和提煉。枯燥的教學方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只有通過多變的創新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下去。比對性閱讀相對其他閱讀方法來說,更能突出表現出閱讀方式滲透的有效性。
2.求同存異,發展思維。對相同事物或事情進行表達時,不同作家都會存在一些描寫上的個人特點以及偏好。在不同的語言特點、表達方式、描寫風格下,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和啟發。語文教材中“閱讀鏈接”編排的意圖是讓學生在課后閱讀鏈接中獲得一些啟示。求同存異、思維拓展,是相似或者相同題材下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中的主要收獲,要注意對學生進行表達分析上的引導,引導學生關注作家表達的差異性,讓學生的語文思維獲得發展,是課后閱讀鏈接的目的,通過比對性閱讀,就能實現這一教學目標[6]。
例如,《貓》的課后閱讀鏈接關聯的其他兩位著名作家,他們寫出了貓的經典段落。相關聯的三位作家,在寫貓的內容、寫法上各不相同。通過這三篇文章的對比,可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貓的形象,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對文章的結構層次以及寫作技巧也能夠深度把握。學生可針對不同作家的語言特色完成比對閱讀,進一步理解和分析作家的創作思路和寫作風格,這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和知識遷移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文學欣賞能力和文章解讀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文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比對性閱讀法的訓練、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語文思維得到發展和促進,更有利于建立學生求同存異、思考探究的閱讀習慣,能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
3.讀寫結合,提高表達。實現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展,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因此,利用比對性閱讀法進行課后閱讀鏈接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實現讀、寫結合,讓學生借助閱讀把握文章的主題,積累寫作方法,認識和學習更多的文體等,讓學生實現閱讀和寫作的共同促進,實現讀寫相長,進而用練筆的方式,將閱讀中學習到的表達方法轉化為實際寫作能力。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和《威尼斯之夜》這兩篇文章的寫法上各具特色,形成互補,閱讀這兩篇文章,從寫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事的特點進行把握,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挖掘細節,或者教師用比對性閱讀法引導閱讀,借助讀書筆記和心得等方式,記錄閱讀收獲,能更好地強化閱讀成果,也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借助比對性閱讀,讓學生在比較、歸納、分析、綜合等多種方式下進行高效閱讀,能拓展學生閱讀思維,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促進學生深入閱讀和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發現和體會到閱讀的成就感,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道路上不斷提升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