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偉
(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田徑課上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體育教學工作展開展不順利,與預期效果有很大的差距:一是高科技設備的普及,使學生沉浸在網絡世界,不愿走出來活動,漸漸的對運動失去了興趣;二是教學內容不夠新穎,教學方法過于傳統、陳舊,很難激發學生參與田徑活動的興趣;三是作為教學的主導因素——田徑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忽視對學生的情感交流,導致一些學生在心理方面排斥田徑課。
體育運動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身體素質,這是最有效 、最直接 、最經濟的手段。田徑運動是一切運動的基礎,由跑、跳、投等技術動作的組合而成,經常進行田徑運動可使人的身體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大學生正處于身體發展最快的時期,作為體育職業院校的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是有一定的基礎,但進入職業院校以后不僅僅只是增強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系統的學習運動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運動技能的學習須通過體育教學來獲得。但現實中很多學生對田徑課的認識還不夠,甚至有部分學生對田徑課存在很大的誤解,錯誤的認為田徑課又苦、又累,又臟,最終導致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對田徑選修課程的參與度不高。
個體差異也是影響學生參與田徑課程學習的另一方面因素。有的學生身材高大魁梧,動作靈活,在進行身體運動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游刃有余;有的學生身材矮小;有的學生身材過于肥胖或身體瘦弱,身體素質較差,在進行身體運動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力不從心。這從先天條件上就產生了較大的差距。田徑運動項目大多是由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幾個要素構成。由于有先天條件的差距,有些學生在進行田徑教學活動時由于身體素質偏差,難以完成規定的動作,又怕被同學譏笑,從而產生畏難、自卑的心理,因此不愿意參與田徑運動。
教學內容枯燥、單調。多數學生認為現在的田徑教學內容還是與初中、高中的教學內容相差無幾。一位學生曾經這樣描述田徑課:“我在學校是最不喜歡上體育課的那類人。從小學到大學,田徑課無非就是跑跑、跳跳,再不就是“放羊式”教學,太單調、太沒有創意了。”還有學生反映,田徑課堂運動量和強度過大。上田徑課離不開跑、跳、投等動作,由于部分田徑課的安排不合理,運動量和強度偏大,造成學生在運動時容易受傷。課堂上,學生渴望教師給予一些自由活動時間,讓他們能夠很好的自主學習,但在實際田徑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這一需求,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學生不愿意上田徑課的原因。
傳統的田徑教學評價模式單一,只注重結果性評價,且考核評估單一,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缺乏應有的溝通,很多老師常常是按時上課,下課時間又匆匆離去,很少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田徑教學采用的是師道尊嚴,學生要無條件地服從老師的命令,顯然這是不合理的也有悖現代教學要求,這從某種層面上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妨礙了對學生田徑運動興趣的培養,以至于學生逐漸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另外,教學方法陳舊、枯燥、單調。例如,在準備活動階段,小學到大學都是沿用那一套固定模式,一成不變,缺乏創新,致使一些學生從田徑課上的準備活動中就開始產生厭煩心理。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和諧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一般來說學生喜歡某位老師,也就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程。反之,假如教師作風粗暴而給學生以不好的影響,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學生便對此課程沒有興趣。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知識掌握程度和心理缺乏全面的了解,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心理上會產生消極情緒,心理上的障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愿配合老師,參與度低。
育德于教學 之中,要把課程貫穿整個田徑育德于教學 之中,要把課程貫穿整個田徑之中,滲入到學生的靈魂。田徑運動是一切母長期 之中,滲入到學生的靈魂。田徑運動是一切母長期 之中,滲入到學生的靈魂。田徑運動是一切母長期 之中,滲入到學生的靈魂。田徑運動是一切母長期 從事田徑運動活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但現實中很 從事田徑運動活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但現實中很 多學 生對田徑運動缺乏應有的了解,作為教師向多學 生對田徑運動缺乏應有的了解,作為教師向生 普及田徑基本知識,增加一些理論課程用指導學生 普及田徑基本知識,增加一些理論課程用指導學生 普及田徑基本知識,增加一些理論課程用指導學進行運動實踐。此外, 學校還應有目的地舉辦體育知識講座進行運動實踐。此外, 學校還應有目的地舉辦體育知識講座進行運動實踐。此外, 學校還應有目的地舉辦體育知識講座宣傳科學健身的方法 ,增加學生對田徑運動功能的認識和理 ,增加學生對田徑運動功能的認識和理解, 進一步提高對田徑運動健身價值的認識明確鍛煉目解, 進一步提高對田徑運動健身價值的認識明確鍛煉目解, 進一步提高對田徑運動健身價值的認識明確鍛煉目并養成長期堅持田徑運動的習慣。
由于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在完成體育運動時所展現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田徑教學中要進行分層教學,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應全面進行了解學生的情況,如學生的身體條件差異、技術水平以及對體育的認知等,也就是“三備”中的“備學生”,在這些前提下進行田徑教學安排,更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實施。
田徑教學內容來源于教材,但又不僅限于教材,課外活動與訓練是田徑課程的延續和補充,它使課堂教育與課外體育活動互補,形成課內、課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它彌補了田徑教學的不足,培養了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增強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促進了身體的全面發展。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除了單一的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外,還要掌握重要的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能,這對體育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很重要,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幫助他們科學、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田徑運動技術,也會幫助他們更為全面地進行系統訓練,較快的提高運動成績。此外,高職院校還要因地制宜地開發校本課程,對田徑教材進行改革創新,開發、創新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特點的課程,幫助他們走向社會后能學以致用。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日益深入,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田徑教學的發展,田徑作為體育的重要一部分,課程也應隨動進行改革,現代田徑教學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職業院校的田徑課教學應在學習田徑專項技能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田徑課程的熱愛,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社會有用之人。根據這一目標,高職院校結合學生的特點,在田徑教學教學方法上要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進行田徑技術學習和身體鍛煉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改進教學方式,講究上課的藝術性,示范動作的準確性和規范化,并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方案,給學生實操技術的展示。例如,準備活動環節中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輪流帶領本班學生進行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形式由學生設定,慢跑、游戲的形式都可以,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短跑教學中,常常有學生感到枯燥,鑒于此,筆者建議教師采用多種形式的練習,如聽號跑、換位跑、追拍跑、蛇形跑、螺旋跑等形式,既增加課堂了的趣味性,又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靈敏度,發展奔跑的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讓教學成為一門藝術,與教師的綜合素養密切相關。綜合素養體現在多方面。例如,動作示范方面,這對于技術課教師來說,要求技術規范、流暢,教師的一言一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帶給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教師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影響學生對田徑課程的熱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多一些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聆聽學生的心聲,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校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對教師團隊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們的綜合身體素質。作為一名教師,還要有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保持學習,這樣才能使自身的素質與時俱進。
為適應學生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需要,高職院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化訓練尤為重要。我們要以人為本,以學生職業特點為依據,結合田徑教學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能夠勝任將來工作的需要,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在田徑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教師也應充分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