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伍爾芙《達洛維夫人》轉述話語漢譯為個案"/>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理性視角下的譯者行為分析
——以伍爾芙《達洛維夫人》轉述話語漢譯為個案

2020-11-24 23:05:24
英語知識 2020年1期

潘 冬

(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徐州;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揚州)

1.引言

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體系中,譯者是切入點,社會視域為批評維度,譯者行為是落腳點。譯者行為批評聚焦社會視域下譯者“語言內”和“語言外”翻譯行為的規律,其“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模式關涉作者/原文、譯文和讀者/社會,動態展示了譯者從“語言人”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過程(周領順,2014:85)。譯者是具有意志性的翻譯活動的主體,譯文不可避免地融入譯者的意志性,或隱或現地充斥著意志性譯者行為痕跡(周宣豐等,2019),譯者行為歸根結底是由譯者的意識支配的(周領順,2014:104)。已有文獻對譯者行為的研究,主要是譯后闡釋(趙國月,2018),即對比譯文與原文,探尋譯者行為的規律及成因(如唐蕾,2016;戴文靜,2017;黃勤 余果,2017;周領順 張西語,2018等),是一種由外到內的分析視角。周領順(2014:3)認為,譯者行為批評“關注的是意志體譯者行為的合理度,其行為越有理性,就越能被社會所理解,而理性行為下譯文的接受度就越高”。那么,譯者有何理性?理性又如何影響譯者行為呢?從現有文獻來看,學界鮮有從理性的角度對譯者以及譯者行為的研究。理性是人的內在屬性(Rescher, 1988: 2),翻譯是一種理性參與的實踐活動,譯者行為也是理性的產物。引入理性視角,有助于我們在分析譯文與原文或不同譯文的基礎上,發現譯者的潛在理性,從而為譯內行為和譯外行為提供新的闡釋。

2.理性的內涵及有效性要求

根據《辭海》(2000:1467),理性指人的概念判斷、評價、推理等思維形式、活動或能力。實際上,理性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概念。審視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發現,從古希臘時期的宇宙本源、世界靈魂,到中世紀的上帝賦予說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性論,再到近代人的精神能力以及當代的“合理性”,理性的概念經歷了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到實踐論的歷史演變過程(王天成,2001;伍志燕,2012;張結根,2019)。自康德以來的西方哲學認為,理性包含信念、行為和評價三個方面,這三個理性要素的有機統一決定了個體行為的理性化(Rescher, 1988:2-3);而合理性則要求個體運用理性實現優化選擇,調動最佳資源,實現理想目標(伍志燕,2012)。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性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屬性,理性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得以表征。理性既包含人的思維能力,也包含用理性的眼光批判自身的態度、制定準則和規范約束自身行為、適應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價值判斷和存在屬性,即合理的屬性,它存在于實踐活動和思維之中,具有個體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歷史性等特征。

理性概念的語境化及重新語境化總是與人的認知以及社會歷史文化密切相關。馬克思·韋伯的純粹目的導向的工具理性和完全信仰驅動的價值理性是基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轉引自魏向清,2018),而哈貝馬斯不滿于現代社會“異化”的主體間性關系,在批判馬克思·韋伯的基礎上,將其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融入到以真實性(a validity claim to truth)、正當性(a validity claim to rightness)和真誠性(a validity claim to truthfulness)等三大有效性為原則的交往理性之中,構建了人際交往行為的話語倫理模式。哈貝馬斯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進行了重新闡釋,他認為,“每一種理性行為都必須在兩個維度上得到評估:一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是否合適;二是相關意圖的內容是否合理”(同上)。他還強調,達成理解是人類交際的目的,內在于人類的言語中,語言是人類實現溝通與理解的首要手段(Finlayson, 2005: 34)。交往行為體現了交往理性,其目標的實現并非絕對取決于實現目標的工具或改造世界的程度(同上:48),而是在滿足三大有效性的基礎上,以語言為手段,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交往理性是一種實踐理性,是對人類實踐行為的理性思考,其理性訴求在于有效溝通與理解,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翻譯是人類重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它試圖跨越不同話語傳統,使各民族的思想與文化得以溝通和交流”(許鈞,1998);其本質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實施知識傳播和話語交際的實踐活動(魏向清,2018)。翻譯具有交往行為的特質,即涉及多個(顯性或隱性)主體、以語言為媒介、以對話為主要形式、遵守一定的社會規范并以主體間的理解與共識為目標。交往行為要滿足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當性的要求,以此來實現具體生活世界的交往實踐理性。也就是說,這三大有效性要求是交往行為的前提、原則和主要內容。哈貝馬斯強調,“任何言語行為都包含三個有效性要求,這是達成理解的必要條件。但在具體語境中,只有一種有效性會得以突顯或主題化”(Finlayson, 2005: 35-36)。我們認為,翻譯是譯者在交往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通過作者—譯者—讀者以及原文—譯者—譯文之間的對話,實現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互動。

3.譯者行為的理性分析

譯者行為是“社會視域下譯者的語言性翻譯行為和社會性非譯行為的總和”(周領順,2014:25),是譯者“借翻譯實現自己意志性的工具和途徑的行為”(同上:17),可以分為譯內行為和譯外行為。前者主要體現譯文對原文的語內關照,是對原文的“求真”,以“務實”為取向;后者是譯者基于社會需求借譯文對原文的調適,考量譯文對原文的“務實”,以“求真”為基礎(同上:18)。譯者行為表現的是譯者復雜的心理過程,是一個充滿動機、無法擺脫且不斷受到牽制的過程(同上:80)。下面我們將以Woolf的意識流小說Mrs.Dalloway中的轉述話語漢譯為例,分析三大有效性指導下的譯者行為。

3.1 譯內行為的“真實性”

哈貝馬斯認為,“真實性”表現在對事態或事實的陳述之中,有助于聽者對事態或事實的了解與認識(章國鋒,2004)。那么,翻譯實踐如何體現“真實性”這一有效性要求呢?我們認為,翻譯實踐理性中的“真實性”體現在翻譯過程中言語交往行為內容的“真理主張”(魏向清,2018),是譯文對原文的跨語正確表征,譯文體現原文的“真”,即忠實于原文。譯者是理性的個體,具有基于知識和信念等把握客體的能力,致力于探究客體之間的內在關系(Rescher, 1988:7)。翻譯所求的“真”,是存在于原文本中的意義,是譯者在“真實性”原則指導下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內容。求真是翻譯的必要條件,求真的過程外在體現為譯者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所負載意義真相的行為(周領順,2014:76-77)。例如:

(1)How fresh, how calm, stiller than this of course, the air was in the early morning; like the flap of a wave; the kiss of a wave; chill and sharpend yet(for a girl of eighteen as she then was) solemn…(Woolf, 2015: 3)

那是清早的空氣,多么清新,多么寧靜,當然比這里沉寂;像海浪的輕拍;像海浪的輕吻;清涼襲人,然而(對于像當時她那樣一個十八歲的姑娘來說)十分肅穆……(王家湘譯,2001:3)

例(1)是達洛維夫人買花路上的意識流。譯者具備鑒賞和翻譯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信念與知識,根據上下文以及句子的具體結構,如過去式、指示代詞this、感嘆句、省略句以及插入語等小句結構的使用,可以判定例(1)是自由間接話語,具有敘事雙聲性,蘊含敘述者和主人公的雙重聲音;同時,不同句式結構的結合使用,可以體現主人公的跳躍性思維,具有一定的敘述美學效果。譯者基于真實有效性,以忠實原文為初始“譯向”,基于自己的英、漢語文學專業素養,進行“求真”翻譯。譯文保留了原文的自由間接話語表征方式及小句結構;在內容上,譯文也再現了原文的意義。有時,譯者會守住內容“求真”的底線,但改變了原文的表征形式。例如:

(2)And she opened her scissors, and said, did he mind her just finishing what she was doing to her dress, for they had a party that night? (Woolf, 2015:30)

(2a)她打開剪刀,問他是否介意她把裙衣補完,因為他們晚上有宴會。(王家湘譯,2001:37)

譯文(2a)忠實于原文的內容,但卻改變了原文的話語表征方式。例(2)雖然有轉述動詞said,但被轉述句(did he...that night?)是疑問句式,基于此結構線索,譯者能夠準確判定該小句為自由間接話語。但譯者把自由間接話語譯成了間接話語,增強了敘述者干預,消除了主人公的聲音,導致原文的雙聲敘事變成了譯文的單聲敘事。我們發現,谷啟楠的譯文與王家湘的譯文采取了同樣的處理方式。如:

(2b)她打開剪刀,并且問他是否介意她補裙子,因為他們當天晚上要舉行晚會。(谷啟楠譯,2003:38)

譯文(2a)和(2b)都把“said”翻譯成了“問”,把獨立的疑問句譯成了從屬小句,應該是翻譯過程中,把原文加工成間接話語以后再進行的翻譯。而孫梁和蘇美的譯文卻運用了不同的翻譯方式,如:

(2c)她打開剪刀,一面告訴他,她家今晚有宴會。她這就把裙子補完,他介意嗎?(孫梁 蘇美譯,2000:42)

孫梁和蘇美把原文的疑問句拆成兩個小句,把譯文處理成間接話語和自由間接話語的混合體,部分改變了原文的話語表征方式和敘事效果。

以上三種譯文的生產都是譯者認知的產物,譯者在“真實性”原則指導下,在內容上忠實于原文,但在形式上改變了原文的敘事方式。譯文的不同,也說明了理性具有個體差異。文學作品的文學性表現在“文”和“情”兩個方面:“文”是形式,涉及語詞選擇、句法結構和敘事方式等方面;“情”為內容,是作者借語言之力表征的情感(周領順,2014:179)。文學型文本的翻譯要求以“忠實”原文為底線,至少是主要內容上的“求真”(同上)。譯者在“真實性”指導下的“求真”行為,以原文為觀照,解碼原文,在譯文中重新編碼,求原文之真,力求展示原文的“文”與“情”。“忠實”體現的是原文與譯文內容上的關系,譯者會根據表達的需要對譯文的語序進行微調(如(2c)),以使譯文表達更加流暢,符合受眾的認知需求。這是譯者語言性的表現,體現了譯者語言人的身份。

3.2 譯外行為的“真誠性”

哈貝馬斯認為,根據交往行為涉及的主體,生活世界又可分為由外在實體構成的客觀世界、交織人際關系網絡的社會世界和指涉個人情感的主觀世界;“真誠性”指向主觀世界,蘊含“真誠性”要求的表述方式是表達自我內心情感與主觀體驗的話語表征方式(章國鋒,2004)。實踐理性在本質上體現的是一種“向善”原則,“以如何使存在合乎人的理想及人的合理需要為關切之點”(楊國榮,2012),合理需要既體現理性主體存在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也體現符合一定社會、不僅要求譯者具有“向善”的心理前提,也要具有“向善”的行為。這種行為要求譯者在對原文意義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礎上,以服務讀者或社會為目的采取具有“真誠性”的態度和方法。譯外行為以務實為用,追求譯文與社會的和諧關系,體現了譯者社會人的身份。例如:

(3)Edgar J.Watkiss, with his roll of lead piping round his arm, said audibly, humorously of course:“The Proime Minister’s kyar.” (Woolf, 2015: 11)

(3a)埃德加·丁·沃基斯的手臂上套著他慣用的一卷鉛管,用別人聽得見的聲音,以幽默的口吻說:“休(首)相大人的機(汽)車嘛。”(孫梁 蘇美譯,2000:14)

(3b)埃德加·杰·沃基斯的胳膊上繞著一卷鉛管,用人們聽得見的聲音、當然是帶著幽默的口氣說道:“所相(首相)的汽擦(汽車)。”(王家湘譯,2001:13)

(3a)和(3b)對轉述話語的翻譯都使用了加注法,即用括號加注原文正確的譯法。孫梁和蘇美(2000: 14)甚至在譯本中做了腳注,說明“The Proime Minister’s kyar”模仿倫敦土音,是倫敦東區的科克奈方言(Cockney dialect)。這是譯者在“真誠性”原則指導下,關注原文因素、更多傳達原文意義以求讀者理解原文而采取的翻譯方法。兩種譯文對方言的翻譯雖有所區別,但都體現了原文的“土味”,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有時譯者會過多地考慮讀者因素,例如:

(4)It is I who am blocking the way, he thought.Was he not being looked at and pointed at; was he not weighted there, rooted to the pavement, for a purpose? But for what purpose? (Woolf, 2015: 11)

(4a)是我擋住了路,他想。難道人們不是在瞅他,對他指指點點嗎?難道他不是別有用心地占住了人行道,仿佛在地上生了根嗎?可是,他的用心何在呢?(孫梁 蘇美譯,2000:15)

(4b)他想,是我堵住了路。難道人們不是在看著他、對他指指點點嗎?難道他不是為了一個目的才像在人行道上生了根般站在那里的嗎?但是為的是什么目的呢?(王家湘譯,2001:14)

這是小說中的人物Septimus站在交通堵塞的馬路上的意識流,從自由直接話語過渡到自由間接話語,敘事干預增強。譯者基本保留了原文的話語表征方式,并在真誠有效性原則的指導下,以目標讀者為取向進行翻譯。譯文(4a)中的“瞅他”“指指點點”“別有用心”“生了根”“用心何在”等詞語,生動形象,比較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提高了譯文的接受度;相較于(4b)而言,(4a)的譯者理性更高,更關注讀者的需求,譯文的可讀性更強。

3.3 譯文合理的“正當性”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受行為規范或價值的制約,“一切交往行為都會滿足或違背規范所確認的社會期待與常規”(章國鋒,2004)。正當性是對客體屬性、價值或行為結果和目標等的評價,指涉行為及其結果的合理性;“以合乎普遍規范為內在要求,合理性所體現的則是行為的社會認可與實踐認可……正當性原則由此既構成了行為選擇的依據,又引導著行動的展開”(楊國榮,2012)。翻譯是一種跨語種的符號重構,體現了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主體間性關系,尤其是體現了譯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實踐關系。翻譯實踐的正當性要求譯文的合規律性和合規范性,這里的規范既指社會規范,也含語言規范。譯者對原文的認知與理解受到目標語的社會規范和語言規范及規律性的影響和制約,那么,翻譯過程與翻譯產出就無法脫離譯入語的社會意識形態框架、社會規范及語言規范。所以,譯者在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和語言規范內從事翻譯實踐,受不同規范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制約和影響,要力求在“正當性”原則的指導下,尋求譯文的合理性。例如:

(5)Why wouldn’t she ask him to her party? He asked.(Woolf, 2015: 30)

(5a)為什么她不想請他來赴會呢?他問她。(孫梁 蘇美譯,2000:42)

(5b)她為什么不打算邀請他參加她的宴會?他問道。(王家湘譯,2001:37)

例(5)轉述句在后,而被轉述句是特殊疑問句,雖然時態是過去式,但句式不受轉述動詞“asked”的管轄。基于個人認知,譯者能判斷此句為自由間接話語。但這是一種非典型的自由間接轉述話語,即“非介入自由間接話語”(distancing free indirect discourse)(Vandelanotte,2004),轉述句在被轉述句之后,責任主體(he)滯后出現,延遲了閱讀期待,拉近了讀者的閱讀距離,增強了讀者的具身體驗。首先,譯文(5a)和(5b)是譯者在“真實性”原則指導下的產出,在內容上忠實于原文;其次,譯者遵守“正當性”原則,受原文敘事方式和表征規范的制約,譯文在形式上服從原文的敘述規范,仍然使用自由間接話語的表征方式,能起到和原文相同的敘事效果。然而,在具體表述上,兩個譯文還是有些區別。在(5a)中,被轉述句的主位是“為什么”,轉述句補充了“問”的對象,主客體關系更加明晰;而在(5b)中,被轉述句的主位是“她”,轉述句未增譯任何成分。兩個譯文雖然在功能結構上有些許差異,但基本符合漢語的表述習慣。譯文的差異恰恰體現了理性具有個體性。“正當性”指導下的譯文的合理性不僅體現在譯者遵守原文規范,還體現在譯者主動順應譯入語的語言規范與價值選擇。例如:

(6)①Shall I tell her, he thought, or not? ②He would like to make a clean breast of it all.③But she is too cold, he thought; ④sewing, with her scissors;⑤Daisy would look ordinary beside Clarissa.⑥And she would think me a failure, which I am in their sense, he thought; ⑦in the Dalloways’ sense.(小句編號為作者所加)(Woolf, 2015: 32)

(6a)要不要告訴她呢?他尋思著。他很想實情相告,但又覺得她太冷酷,一味拿著剪刀做針線;在克拉麗莎身旁,戴西會顯得十分平庸。克拉麗莎會把他看作失敗者,他想。在他們眼中,在達洛衛一家的眼中,我是個失敗者。(孫梁 蘇美譯,2000:44)

(6b)我要不要告訴她呢?他心想。他很想和盤托出這一切。但是,她太冷漠了,他想;只顧又剪又縫的;戴西在克拉麗莎旁邊會顯得十分平庸。她會認為我是個失敗者,從他們的意義上,從達洛維家的意義上,我是個失敗者。(王家湘譯,2001:37)

例(6)是Peter Walsh與Clarissa單獨相處時的意識流。從句逗標記判斷,本例包含七個小句;根據語境、時態及人稱代詞等語法標記,①③⑥是自由直接話語,②④⑤⑦是自由間接話語,自由間接話語包含敘述者和Peter的雙重聲音。由于漢語無時態標記,人稱代詞有時會省略,自由話語的判定只能根據語境或句逗標記。從小句①的翻譯來看,譯文均保留了原文的自由直接話語表征方式,卻未能精確反映Peter的心理狀態。原文“he thought”作為插入語,隔離了“Shall I tell her”和“or not”,表現了轉述者猶豫不決的心理,(6a)和(6b)對此句的整合翻譯均未能充分體現轉述者的心理狀態。逗號也具有符號意義,小句④⑦前的分號就是分隔自由直接話語和自由間接話語的符號標記,但(6a)把小句④以及(6b)把小句⑦處理成了間接話語,擦除了敘述者的聲音。實際上,諸如小句④⑦這種非常規的省略句是Woolf表達人物意識流的常用手段。但譯者在“正當性”原則的指導下,對原文的意識流表征方式重新編輯,以使譯文更明晰、通暢、順達,更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以及讀者的閱讀習慣。如(6a)把原文小句⑥中的“she”譯成了“克拉麗莎”,以防讀者混淆“she”的前指;(6b)把原文⑥⑦整合成一句,這種翻譯行為都是以譯入語的語言規范和價值選擇為取向,以求譯文在譯入語中的合理性。

4.結語

翻譯是一個動態的自律過程,離不開實踐理性的指導。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理性發揮作用的過程,信念、行為和評價等理性要素總是與譯者行為如影隨形。“求真—務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求真”與“務實”為連續統的兩極,譯者總是盡量尋求兩者的平衡,力求做到求真為本,務實為用,求真與務實相互兼顧(周領順,2014:87)。“求真”與“務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能完全割裂,也不存在絕對求真和絕對務實的翻譯實踐。“真實性”原則制約著譯者忠實于原文的內容,以求真翻譯體現譯文對原文的忠實度,是具有語言性的譯內行為;“真誠性”原則指導譯者以目標讀者為取向,以務實翻譯體現譯文的務實度,是具有社會性的譯外行為;“正當性”原則要求譯者順應原文和譯文所屬的社會、文化和語言規范和價值標準,合乎理性的標準。三個有效性要求并非獨立發揮作用,而是共存于翻譯實踐的動態過程,依據具體的翻譯對象得以凸顯。譯者知識與信念的差異導致了理性具有個體性、社會性和歷史性,這也是理性作用于同一個文本而生產不同譯本的原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在线va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69av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天堂成人av|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伊人色天堂| 日韩国产另类|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精品一线天| 色婷婷啪啪|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色老头综合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久久国产乱子| 天天色综网| 亚洲黄色成人|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男人视频| 免费国产福利|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 欧美成人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欧美a在线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迷奸在线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小视频免费| 亚洲色图狠狠干|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99热|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67194亚洲无码|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por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