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石
人的發展在消費社會中面臨著新的復雜情況。一方面,消費社會的到來,對人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其一,消費社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其二,消費社會的到來有利于人的能力的發展,既有利于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個人潛力的發揮;其三,消費社會的到來有利于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既打破了以往社會交往的單一模式,使交往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也進一步擴大了人們的交往空間。但是,消費社會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人的發展,使得人的發展面臨著一個又一個悖論——生命存在悖論、個性存在悖論和身份存在悖論等。這些悖論阻礙了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妨礙了人的能力的全面發揮,也對社會的進步產生著消極影響。從中國現實語境來看,如何更自覺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因此,對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的研究,不僅豐富、發展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且有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為人的塑造、人的培養、人的教育和人的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價值依據、指導方針和方法原則。在此意義上,只有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對消費社會語境中人的發展問題進行方法論考察,才能正確把握研究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的基本方式,進而對這一課題的后續深入探討奠定基礎。
消費社會的到來,給人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境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的批判理論的全面失效。這是因為,消費社會與生產社會一樣,從本質上看依舊從屬于馬克思所說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依舊受到資本邏輯的主導。無論是消費社會的產生,還是其最終確立,都是資本邏輯發揮作用的結果。①資本邏輯不僅推動了消費社會的出現,而且還從總體上塑造了消費社會。簡言之,資本邏輯始終主導著消費社會的發展。一方面,資本邏輯正是通過改變生產方式(福特制和后福特)、消費方式(大眾消費和超前消費)和中介方式(現代媒介技術系統),推動了消費社會的出現;另一方面,資本邏輯通過將消費(廣義上的消費)構建為引領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實現了對消費社會的全面掌控。由此出發,研究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時,仍要從馬克思構成人的發展問題的前提與基礎出發來進行把握。
在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中,人的存在問題和人的發展問題始終是內在地聯系在一起的。從構成人的發展的前提來看,現實的個人存在始終是人的發展的前提。與其他哲學家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來理解人的發展不同,馬克思從現實的實踐活動出發,將現實的個人存在確定為人的發展的前提。只有從現實的個人存在及活動出發,人才能夠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才能體現出人的主體性和本質力量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全部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頁?!斑@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7頁。也就是說,現實的個人存在是構建人的發展理論的前提,因為只有現實的個人存在才能引出現實的實踐活動,而只有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社會歷史才得以不斷發展,人的發展才有現實的基礎和途徑。
從構成人的發展的基礎來看,人的存在和人的發展直接相關。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生產力發展始終是人的發展的基礎,因為“生產力或一般財富從趨勢和可能性來看的普遍發展成了基礎,同樣,交往的普遍性,從而世界市場成了基礎。這種基礎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而個人從這個基礎出發的實際發展是對這一發展的限制的不斷消滅”。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頁。其中,生產力的發展恰恰是由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生產勞動所推動的。如果沒有生產勞動,那么生產力就不可能發展。而生產勞動,作為對象化的活動,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從構成人的發展的基本內容來看,人的存在和人的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展指的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人的本質從根本上規定著人的發展內容和方向。從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分析中,不難看出,人的存在是分析人的本質的前提。首先,馬克思確立了人的基本存在(人的自然存在),并以此為基礎揭示了人的本質即物質生產勞動和社會關系。其次,馬克思從人的社會存在和個性存在中揭示了人的社會性和個性。再次,馬克思還從人的類存在中揭示了人的類本質(人的自由自覺的生產勞動)??傊?,馬克思從人的存在入手,揭示了人的本質的主要內容,即在一定社會關系下從事生產勞動并進而能動地表現自身個性的人。另外,也正是在人的存在的基礎性作用下,人的發展又具體地表現為人的社會關系、人的活動及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素質和人的個性的發展。
從構成人的發展的目標來看,人的存在和人的發展具有內在關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始終是馬克思終身追求的價值目標。所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通過變革不合理的存在方式,使得人的活動超越人的生存需要,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成為人充分展現自我對象化存在、提升自我對象化存在和實現自我對象存在的方式和途徑。也就是說,只有在改變人類自身不合理的存在方式,即變革不合理的自然對象化存在、社會對象化存在和自我對象化存在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存在,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綜觀各種消費社會研究理論,在探討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時,大多是從異化邏輯出發進行分析。也就是說,從人學的形而上學傳統出發,預先設定出人的三重存在:未被異化的本真存在、異化的非本真存在和揚棄異化后恢復的本真存在,指出消費社會中人的存在都是異化的非本真存在。以此出發,對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的分析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人類主體性批判上,而未能對身處消費社會中具體個人之發展進行探討。換句話說,這樣的研究只是抽象地把握現實,從人的類主體性出發進行批判,而未分析造成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變化的深層原因。他們過多地賦予了“人的本質”以革命性意義,并企圖通過本能革命和美學革命①本能革命和美學革命,都是由馬爾庫塞提出的解決消費社會中人的異化困境的主要途徑。本能革命,是指通過釋放愛欲本能來克服人的異化,實現人的超越。美學革命,則是指通過真正的審美活動,超越大眾文化,召喚出人們對解放形象的想象,進而實現人的解放。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種做法無疑是幼稚的幻想。這也決定了其不可能找到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只有從馬克思分析人的發展問題的主導邏輯出發,才能對這一問題進行準確把握。馬克思在考察人的發展問題時,具有雙重邏輯:異化邏輯和資本邏輯。這兩種邏輯一直貫穿在馬克思的思考當中,呈現出一隱一顯交替上升的趨勢,并且最終資本邏輯確立了主導地位。通過異化邏輯,馬克思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實然非本真存在偏離應然本真存在的現實發展過程。異化邏輯最終指向的應然,更多地帶有價值判斷的色彩。資本邏輯就是“資本運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它以一種必然如此的方式貫穿于資本的發展過程之中,并通過一系列環節及其相互作用而具體體現。由于資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因而資本邏輯說到底就是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②豐子義:《深化對社會橫向發展規律的研究》,《哲學研究》2011年第11期,第5頁。資本邏輯更多指向的是實然,從性質上來看屬于事實判斷。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這二重邏輯表現如下。在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代表的早期著作中,馬克思主要從異化邏輯出發來談論人的發展問題。馬克思指出,正是勞動的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而人的解放就是揚棄異化勞動,消滅私有財產。此時,異化邏輯是馬克思思考人的發展問題的顯性主導邏輯。雖然異化邏輯占主導,但這并非意味著資本邏輯不存在,只是資本邏輯處于隱性的萌芽狀態。此時,馬克思已經確認了資本邏輯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即“獲得自由的、本身自為地構成的工業和獲得自由的資本,是勞動的必然發展。工業對它的對立面的支配立即表現在作為一種真正工業的農業的生產上,而過去農業是把主要工作交給土地和耕種這塊土地的奴隸去做的。隨著奴隸轉化為自由工人即雇傭工人,地主本身便實際上轉化為工廠主、資本家……”③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頁。也就是說,雖然在馬克思當時的文本中,對異化邏輯是分析人的發展問題的主導邏輯,但是資本邏輯已經開始顯現,并且與異化邏輯一起發揮作用。
到了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代表的中期著作中,馬克思開始意識到以異化邏輯為主導來研究人的發展問題的局限性,即“哲學家們在不再屈從于分工的個人身上看到了他們名之為‘人’的那種理想,他們把我們所闡述的整個發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展過程,從而把‘人’強加于迄今每一歷史階段中所存在的個人,并把他描述成歷史的動力。這樣,整個歷史過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異化過程,實質上是因為,他們總是把后來階段的普通個人強加于先前階段的個人并且以后來的意識強加于先前的個人”。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30頁。由此出發,馬克思開始從現實的個人和其所處的特定歷史條件即生產力、生產關系、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具體情況出發來考察人的發展。他指出,“社會活動的這種固定化,我們本身的產物聚合為一種統治我們、不受我們控制、使我們的愿望不能實現并使我們的打算落空的物質力量,這是迄今為止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5頁。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這種外部強制力量正是由分工所導致的,即“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5頁。也就是說,馬克思已經初步意識到要從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出發來考察人的發展,但是他卻并未直接找到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發展背后的資本邏輯,而只是從實證的角度即分工出發來進行分析。至此,資本邏輯雖然由隱變顯,但是并未真正出場。直到《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的完成,資本邏輯的主導地位才正式確立。同時,從馬克思對人的發展的描述中也可看出,他遵從的是異化邏輯的敘事方式。此時馬克思對人的發展問題的考察仍遵循著雙重邏輯,只不過資本邏輯的主導地位已經開始凸顯出來了。
在以《資本論》及其三大手稿為代表的后期著作中,馬克思正式確立了資本邏輯的主導地位,即從資本邏輯出發來考察人的發展問題。通過對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的層層分析,馬克思不僅發現了人的功能的商品化,而且揭示了商品關系的非人化和正在非人化的性質,從而合理地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如何顛倒地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并最終體現為資本的物化關系(資本邏輯)。也就是說,馬克思終于找到了決定人的發展的主導邏輯,即資本邏輯。一方面,馬克思將人的發展置于資本主義社會語境中進行考察,探討了人的個性、社會關系、活動及能力等問題,指出了資本邏輯對人的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如豐富了人的社會關系,擴展了人的活動范圍,提高了人的能力,完善了人的個性等,同時也看到了資本邏輯帶給人的異化,如人際關系貨幣化、人的發展工具化和片面化等。另一方面,馬克思還將人的發展問題置于社會歷史的宏大視野中,按照人的不同發展狀況將社會劃分為三大形態,即人的依賴性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社會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尤其是在分析第一社會形態向第二社會形態轉變的過程中,馬克思強調了資本邏輯的主導作用。他指出,“這種聯系(物的聯系)是各個人的產物。它是歷史的產物。它屬于個人發展的一定階段。這種聯系借以同個人相對立而存在的異己性和獨立性只是證明,個人還處于創造自己的社會生活條件的過程中,而不是從這種條件出發去開始他們的社會生活”。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頁。這些思想闡述并不表明異化邏輯的消失,異化邏輯只不過由顯轉隱而已。實際上,馬克思對人的發展狀況進行描述時,遵從的仍是異化邏輯的敘事方式。以人的個性發展為例,馬克思指出,“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08—109頁。
如果說以上所述是從歷史的角度對馬克思把握人的發展問題的雙重邏輯進行縱向考察的話,那么,從橫向上來看,異化邏輯和資本邏輯關系又如何呢?首先,從產生來看,異化邏輯和資本邏輯同時產生且原因相同。二者都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都是現代生產方式自身矛盾發展的產物,即勞動條件對勞動活動、資本對活勞動的異己對抗關系。其次,從結構來看,異化邏輯和資本邏輯都遵循著顛倒的主體性結構。對異化邏輯來說,是作為主體的人被顛倒為異己物質力量的客體的過程;對資本邏輯來說,是作為客體的資本顛倒為自為自在主體的過程。再次,從二者關系來看,資本邏輯決定異化邏輯。因為異化邏輯主要根源于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表現的是人在資本邏輯支配的勞動活動中的異化。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在資產階級經濟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時代中,人的內在本質的這種充分發揮,表現為完全的空虛化;這種普遍的對象化過程,表現為全面的異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廢棄,則表現為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目的本身”。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0頁。這種外在目的指的就是資本邏輯。在此意義上,資本邏輯構成了異化邏輯的基礎。
總之,在分析人的發展問題時,無論是從縱向角度看還是從橫向角度看,馬克思都遵從著資本邏輯和異化邏輯雙重邏輯統一的原則,其中資本邏輯決定著異化邏輯,發揮著主導作用。具體到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研究,我們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因為只有對這雙重邏輯進行整合,才能找到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變化的深層原因,并進而對這一問題做出全面分析。同時,對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的研究,只有在明確資本邏輯的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客觀公正:既看到消費社會到來對人的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又看到其消極阻礙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消費社會。另外,只有從異化邏輯出發對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進行分析,才能入木三分地描述其中人的發展之種種新狀況,才能做到價值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并進而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把握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的主要特征,需要依照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實踐性特質與辯證性品格。所謂實踐性特質就是指從現實的歷史實踐出發來把握人的發展問題,不僅將現實的個人存在視為人的發展前提,而且將現實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視為人的不斷發展的動力,尤其是從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角度出發來進行把握。所謂辯證性內在品格就是馬克思在對人的發展問題進行評判時,遵從歷史和價值的雙重尺度。具體到消費社會語境中,既看到消費社會促進人的發展的一面,又看到消費社會導致人的異化的一面。
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把人看成是歷史的、生成的和開放的,即“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0頁。在馬克思那里,人的發展必須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來實現。人只有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發展自己、完善個性、滿足需要、豐富社會關系、提高素質和能力。也就是說,對人的發展的考察始終要從對社會發展的考察緊密聯系起來。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中人的發展狀況都是不同的,因為一定階段上人的發展的程度和可能性空間,都要根據其所在階段社會發展的具體狀況來判斷。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人的本質存在方式和發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研究消費社會中人的發展問題就必須立足于這一社會發展的最新語境。
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辯證性主要體現在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上。這種統一主要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來考察人的發展問題,將人的價值問題建立在經濟學的實證分析基礎上,從而使人的發展問題具有了現實性和可能性。也就是說,馬克思在看到“物的依賴性”帶給人的異化時,并未單純地要求回到過去,而是客觀地指出“留戀那種原始的豐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須停留在那種完全空虛之中,也是可笑的”。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12頁。在馬克思看來,現代社會不但優于古代社會,而且必會取而代之。即便“物的依賴性”導致了人的異化,但是與“人的依賴性”相比,對于人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進步。另外,馬克思還試圖找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因為社會的一般發展被與勞動相對立的資本所利用,所以社會的一般發展就與勞動相對立而作為資本的生產力發揮作用,就表現為資本的發展?!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頁。簡言之,馬克思看到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是一種發展的、開放的、辯證的學說,因此才能在不斷探索中求得創新,才能在不斷反思中煥發活力。
在消費社會中合理把握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并自覺為現實服務,就必須充分注意到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基本特質和內在品格。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于人的發展理論的基本原理,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但應結合消費社會的新情況加以深化研究,以提升其當代意義。比如現實的個人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生產力的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基礎等。第二,對于一些原本就屬于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的基本原理,但過去沒有給予重視的觀點,應結合消費社會中的新情況加以深入挖掘、深刻理解。如人的感性與理性發展問題和人的主體性問題等,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在消費社會語境中予以深入研究的。第三,對于經典文本中未深入探討、充分展開,但在消費社會實踐中又日益突出的觀點,應結合新的情況和具體問題來加以認真研究和詳盡論證,使之趨于完善,并進一步指導現實,如馬克思的自由時間理論。所謂自由時間是“不被生產勞動吸收的,而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勞動者的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的余暇時間”“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本身發展所需要的時間”。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1頁。在這里,自由時間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消費社會語境中,貌似增多的“自由時間”并未帶來人的自由。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的自由時間理論對消費社會中的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進行區分,進而分析人的自由并未得到擴展的原因。
更具體地看,在消費社會語境中,對人的發展問題的考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從構成人的發展前提的人的存在問題出發,對比生產社會與消費社會中人的不同存在,透視消費社會中人的存在的新變化,進而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及給人的發展帶來的影響;第二,對有關人的發展的主體性問題加以分析,論述消費社會中個性、交往和認同的變化,以此透視消費社會中人的主體性變化及其給人的發展帶來的影響;第三,對消費社會中人的感性與理性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論述消費社會中感性活動和理性能力的變化及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第四,圍繞人的發展最終目標,探討消費社會中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問題??傊?,我們一定要根據消費社會的發展狀況對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加以具體看待,以充分發揮和提升其當代價值,更好地指導現實,并進而找到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