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桂珍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530008)
中科院信息中心主任汪向東于2011年最早提出農村電商扶貧的概念,“農村電商扶貧,即電子商務扶貧開發,就是將互聯網時代日益主流化的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作用于幫扶對象,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改進扶貧開發績效的理念與實踐”。2014年末,全國扶貧工作會議首次將發展電子商務納入國家扶貧政策體系;2016年1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中明確了“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把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1]。由此,社會各界對農村電商扶貧的關注日益增多,各貧困地區也積極探索農村電商扶貧的實施路徑,大力開展農村電商扶貧行動,農村電商扶貧成為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新引擎。
2019年7月,對農村電商扶貧成效顯著的廣西東興市進行調研。在調研中了解到,市政府大力推動電商與扶貧的深度融合,著力解決了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建設電商服務中心。截至2016年年底,東興市已投入600多萬元,建成市、鎮、村電商服務中心(站、點)11個,市級電商服務中心面積4700㎡。目前,已有良佳優、東成食品、萬誠農業、妙姝、金祥來、哈哥哈妹、桂人堂等27家企業、20個品牌、190余種產品入駐O2O展示區;二是搭建境內外農產品網銷平臺[2]。境內的京東電商進農村東興市服務中心、京東特產東興館、八找網互市商品交易平臺以及跨境“百岸網”“八找網”“兩國e城”等電商平臺都已上線運行;三是加強市、鎮、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市級物流倉儲配送中心2個,鎮級配送站1個,村級配送點33個,物流配送運營效率得到大幅提高[3]。
在完善電商配套基礎設施上,東興市政府多舉措開展農村電商扶貧工作。一是著力打造“電商+特色農業”知名品牌,助貧困村民增收。東興市政府聯合專業公司,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幫助貧困戶大力培育網銷品牌。如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民成立了萬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特色農產品海鴨蛋,通過建立海鴨示范養殖基地及銷售體系,將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市場。林某某夫妻是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在與他們的訪談中了解到,夫妻倆養了1000多只蛋鴨,參考當時市場價格,一枚海鴨蛋能賣到1.5元,每公斤就是20元左右,正常情況下鴨子一天能產蛋60公斤,收入1000多元,一年下來,除去成本,純收入就是6位數。除海鴨蛋外,目前東興市政府已經幫助貧困戶培育出“紅姑娘”紅薯、“萬誠”海鴨蛋、“哈哥哈妹”綠茶、“良佳優”檸檬香茅等一批網銷品牌,幫助貧困戶大幅度增加收入;二是開發出“電商+邊境旅游+農特產品”扶貧模式,實現旅游產業帶動脫貧。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東興市打造了一批精品鄉村生態旅游線路,并引導貧困戶110戶450多人與15家酒店、景區等企業合作,在旅游路線上采用線上線下方式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實現了就業增收。沖欖百果香山莊就是東興市開發出的一個鄉村旅游的龍頭景區。該山莊位于東興市馬路鎮南端,占地約20hm2,集休閑、娛樂、養生、餐飲為一體,生態環境優美。在調研時了解到,該山莊自2009年建設以來,累計已投資1000萬元,年接待游客近4萬人次,幫助當地30多名貧困戶實現就業的同時,年收入還增加2萬元以上;三是以電商引導邊民互助,政府按照“小而精干、小而精準”的原則建立了一批規模約20人的邊民互助組,互助組成員通過中越邊民互市貿易區購進越南初級農產品,并經過初級加工后,通過電商渠道銷售,互助組通過互聯網訂單銷售腰果,經過互助組邊民簡單加工包裝后銷售,月均銷量可到2000公斤以上,可實現互助組邊民人均增收1000元/月以上。
截至2019年,東興市農村電商扶貧工作的開展,已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2萬元/年,全市貧困人口達到整村脫貧摘帽。
農村電商扶貧的過程,實質上是將農特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行網上銷售實現農民增收的過程。因此,農村電商運營對網絡通訊、交通運輸、物流體系等基礎設施都有一定要求。當前,很多貧困地區的電商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但是農產品出村依舊面臨交通不便和物流成本過高的問題。廣西東興市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東興鎮長湖村、江平鎮那漏村、江平鎮橫隘村、馬路鎮吊應村等四個貧困村以及其他27個面上村。這些貧困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差,網絡、物流基礎設施薄弱,且農戶分布零散,交通不便,導致這些貧困村的特色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面臨上網門檻高、營銷推廣難等問題,影響了電商減貧的效果。
農村電商扶貧需要依托農特產品,有了特色農產品,農村電商扶貧才有了實現的可能。因此,對農產品進行品牌化建設是農村電商扶貧的必然趨勢,特色農產品只有經過專業化的包裝設計和宣傳推廣,打造成網銷品牌,才能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廣為流傳,進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和銷售量。東興市非常重視“電商+品牌創建”工作,大力培育本地特色農業品牌,并為農產品“地標保護”“綠色”“有機”“無公害”等資質的申報認證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培育出的網銷品牌產品,在助農增收方面成效顯著。然而,當前很多貧困地區在打造農特產品品牌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如東興市,網銷的農特產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未能形成品牌效應,導致每年到了豐收季節時,農產品低價售賣卻依然無消費者購買,出現滯銷的現象。
農村電商扶貧的核心理念就是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實現電子商務與貧困戶的深度融合,使電子商務的發展成果直接惠及貧困戶。而貧困戶將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銷售需要大量的電商專業知識,貧困地區的農民受文化程度限制,無法掌握電商知識、電商技術,對農產品的電商經營環節中所需的產品策劃、質量標準制定、品牌包裝、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更沒有信心去學習[4],農村地區自然條件的惡劣又致使懂得電商技術的城市人才不愿意到這些地方去工作。當前,很多貧困地區都面臨著類似問題,在培育本地電商人才方面困難重重,各貧困地區電商人才稀缺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和農村農產品的銷售。
農村電商扶貧工作的開展要依賴相應的配套設施,主要包括網絡平臺的搭建、物流的完善、支付工具的便捷。要充分發揮農村電商的減貧效應,各貧困地區政府仍需要進一步夯實農村電商扶貧的配套設施:一是繼續推動網絡營銷平臺建設,引導更多的電商企業加入到助農增收隊伍中來,開辦電商銷售平臺,幫助貧困村村民銷售農產品;二是加大縣(市)、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降低農產品出村過程中的運輸成本,解決農村物流配送最初和最后兩個“一公里”問題;三是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推廣使用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在線支付工具,形成由網上支付、移動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構成的綜合支付體系,提高農產品銷售的效率。
品牌建設有助于充分挖掘農特產品的潛在價值,形成品牌效應,提升其銷售量。如東興市馬路鎮吊應村與東興良佳優檸檬香茅專業合作社、廣西坦程科技有限公司、農業銀行東興支行三方合作,企業以每畝550元/年的價格租賃56戶農戶土地共5.93hm2,委托農戶種植亞熱帶特色香料作物香茅,企業以4000元/畝回購,三方合作成功打造出一條由企業塑造產品品牌、電商渠道銷售、金融機構支持、農戶專心種植的產業鏈。目前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0家,涉及特色農產品網店30多家,已初步形成集種養、企業加工、網絡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體系。各貧困地區政府可借鑒東興市的經驗,整合各方資源,積極探索“品牌策劃企業+運營企業+合作社+金融機構+農戶”的“多合一”模式[5]。積極引入品牌意識,與專業公司合作,幫助當地貧困戶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和包裝設計,為產品打廣告、做宣傳,提升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外,各貧困地區的各級領導還可以為當地特色農特產品代言,通過現下非常流行的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快速打通線上農特產品流通渠道,縣級領導直播是個新奇的超大流量入口,能直接帶動農產品銷量大幅度上漲。
人才問題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的關鍵。培育一批扎根本地的農村青年電商人才隊伍已成為打通貧困地區由脫貧到致富的“最后一公里”亟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從城市回到家鄉就業創業,為當地電商發展提供了人才資源。各貧困地區應在當地開設電商人才培訓班,對這些返鄉的農村高素質人才提供免費的電商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幫助他們逐步從事電子商務相關工作或直接開設網店實現創收,為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起到示范作用。同時,各貧困地區可借助企業、職業院校等資源,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貧困地區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農民開展電商知識技能培訓。另外,政府還可以落實引才政策,通過大學生村官計劃、特殊人才引進計劃等方式,積極引進城市電商人才加入到農村扶貧工作中來。
旅游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還可以利用農村電商積極推進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等資源與農產品溯源的深度融合,打造“電商+旅游+農產品”新模式[6]。通過將農特產品種養區及加工地與當地鄉村旅游相結合,建設景區特色產品網上服務店,同時,引進物流進村到店,組織包裝當地優質農特產品在網上服務店銷售,讓游客們在體驗“鄉村游”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原生態農產品”的吸引力[7]。各貧困地區還可根據游客們的消費金額送出面額大小不一的旅游體驗券,對于不想游玩景點的顧客,可以憑體驗券入住當地的特色民宿或者抵用同等價值的農產品。通過“電商+旅游+農產品”模式,推進鄉村旅游、農家樂、縣域風景名勝等轉型升級,為廣大貧困農民創造更多商機,實現就業增收。
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都是黨和國家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部署,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需要電商繼續發力,農村電商的發展對于鄉村產業振興仍大有作為。實踐證明,哪個地方農村電商扶貧工作做得好,哪個地方的農民的生活水平就能得到較好的提升。目前電商在農村的發展剛起步,需要包括政府、電商平臺和金融機構等在內的多方在配套政策、網貨供應、物流配送、質量標準、產品溯源、人才培養體系方面下大力氣改進,使電商真正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去,解決農產品市場產銷問題,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農村地區和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