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汝婷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莊重文實驗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審題是答題的基礎。面對題目中的各種信息,學生獲取有用信息、分析和處理這些信息的能力即為審題能力,學生審題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做題結果的對錯,甚至對學生將來數學素養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不高,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一旦形成不良的審題習慣,就會給學生帶來難以消除的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對小學低學段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進行及早培養、細致培養、強化培養,具體研究如下。
現今的數學習題有兩大特點,一是圖畫和文字兼備,二是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而,培養小學生的審題能力離不開對圖畫的細致觀察和日常生活的積累,使學生能在學以致用中實現數學素養的提升。以“認識乘法”為例,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主題圖時,如果教師的提問比較空泛:“同學們,你們在圖中看到了什么?”二年級的小學生很可能被美麗的圖畫吸引,進而回答“藍天、白云”等完全不在教師預期內的答案。因此,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就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同學們,請你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小動物呢?”簡明扼要地引導學生進入主題,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數量,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在紛繁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再如“認識鐘表”,筆者要求學生每天起床、回家都要看一下鐘表,說出具體時間,請家長監督并糾錯。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再做與鐘表相關的習題時,錯誤率大大降低。
審題能力的提升需要審題意識的確立,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教師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對于小學低學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教師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愿意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因而數學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審題習慣和審題行為,盡量避免在讀題、板書、計算和批改上出錯,以免給學生造成“老師都錯了,我也不用注意”的錯誤示范。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認識到審題的重要性,在具體行為上做到全面看題、細致讀題,不輕視任何習題訓練,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審題,以便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進而“習慣成自然”,最終形成一種自覺自發的行為能力。例如,筆者要求學生審題要讀三遍:第一遍要讀通讀懂,結合圖畫明白題目的大概意思;第二遍要讀慢讀準,不添字、不漏字,一字一字地讀,弄清楚題目的具體含義;第三遍讀細讀清,特別是關鍵字句,要反復琢磨,準確理解其真實內涵,避免因多一字或少一字而出現審題錯誤。一開始需要教師不斷提醒,時間長了,學生就養成了三遍讀題的習慣,審題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一年級小學生識字量有限,所以多是教師讀題,學生聽后進行解答,這時學生會不會聽就顯得十分重要;在二年級時,學生的識字量增多,教師慢慢減少讀題次數直至不再讀題,需要學生自己讀題,且是不出聲地默讀,這時學生會不會讀題十分重要。說和寫能幫助學生理順題意或正確理解題目所講的意思,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提取數學題目中關鍵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練習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教師讀題”為例,在一年級開始階段,教師要大聲、緩慢、清晰地讀出題目,對于重點信息還要讀出重音或重復讀幾遍,以提醒學生應該注意此處;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教師可以逐漸減少特別提醒的部分,只要清晰朗讀即可;到了二年級,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己尋找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哪里是解題關鍵,哪里是干擾信息,學生要學會分辨,更要學會在默讀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獨立思考,使自身的信息提取能力越來越“爐火純青”,才能培養自身較強的審題能力。
小學生思維比較簡單,僅靠看看題目、讀讀題目,很多時候并不能完全理解題意,甚至會出現一些混淆的、錯誤的理解,進而導致解題出錯。因而他們還需要借助外物,親自動手去畫一畫、疊一疊、做一做或算一算,也就是使用草稿幫助審題、解題。當然,小學生并沒有使用草稿的意識、習慣,也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訓練。例如,在放學站隊時,從前往后數,浩浩站在第5名,從后往前數,浩浩站在第6名,這列隊伍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單純地讀題后,很多學生給出了錯誤答案:5+6=11(名)。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錯在何處,筆者帶領學生在草稿紙上形象地畫一畫:用一個小圓圈代表一名學生,用紅色的彩筆從前往后畫出5個小圓圈,然后再用藍色的彩筆從后往前畫出6個小圓圈。這時學生會發現,咦,怎么出現了兩個浩浩?可是浩浩是一個人,怎么能用兩個不同顏色的圓圈表示呢?因而我們將兩個圓圈合并在一起,再數一數,這個隊伍有10名學生,我們出錯的原因是將浩浩當成了兩個人。在草稿上畫一畫就能讓解題過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使用草稿的習慣,促使學生正確審題、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