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輝
(貴州省道真縣上壩中學 貴州 道真 563500)
201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頒布之后,初中美術傳統繪畫教學的地位、價值、方法等問題在國內引起了廣泛討論。從《課標》可以看出,美術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注重人文性,培養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發展創新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所有這些,似乎都在強調用新的觀念、新的內容、新的形式構建新的美術教育。而在這種大環境下,以傳統文化與古代審美為主的傳統繪畫,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意義非凡。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開展傳統繪畫教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活動環境中,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主體需要,使學生獲得新鮮的感受。將各種感官積極的調動起來。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繪畫山水時,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展開,也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展開。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美術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學的質量。新課程對教師提出“課程與教學一體化”的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應該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創造者,從而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微課教學是非常重要而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之一。它強調教師技能的分析與示范、實踐反饋和客觀評價,以使教師跟上現代教育的發展步伐。美術教學在不斷改革,教師同樣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教師不僅是教育的工作者,更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需要具備強烈的反思精神和研究意識,對一些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現象應該有批判的眼光,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初中生的個性可以在這一階段的藝術活動中表現出來。特別是個性突出的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驚人。他們的思維更活躍,他們喜歡與眾不同。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不會拘泥于有限的形式。教師要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鼓勵每個學生獨特的創造,達到教學目的。
在傳統繪畫教學中,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不再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讓學生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和學習能力的不同,教學必須因材施教。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優勢進行創造性的嘗試,確保所有學生在自身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潛能,實現各種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事先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藝術個性,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和能力的發展。
美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美術繪畫的教學,不只是簡單的“雙基”目標的達標,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會欣賞與品讀。通過對繪畫作品的欣賞、品讀,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注重對繪畫所用的材料、肌理、明暗,以及將這些造型元素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的基本形式規律,如對稱、平衡、節奏等的觀察和分析、評述。通過這種審美實踐,從而內化為學生欣賞傳統畫的知識,獲得審美感受,完成審美能力的構建。
首先,講究提問的藝術。教師在上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和在教學重難點預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欣賞傳統繪畫作品,讓學生展開思考。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探究。通過有目的的欣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
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小組評議、互評、自評的方式對繪畫作品進行認真的品讀。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以及自己的作品中自己認為出彩的地方,尊重學生的思想與理念。在交流中促進學生對傳統繪畫的喜愛。
美術是一種需要視覺去感受的藝術。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欣賞藝術作品。在傳統的美術課上,老師拿著課本,學生看著黑板,這要無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為了滿足學生對藝術的視覺欲望和向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引入教學。圖片或視頻的引入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獲得所需的知識。圖片和視頻的內容是直觀的。多媒體導入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即能否有效地縮小或超過多媒體導入后學生所接受和掌握的知識與教師期望之間的差距。這取決于教師主導課程的生動性以及多媒體課件是否適合教學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站在教學對象的立場上,思考哪種方式能更好地傳遞信息,實現學生最大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悠久,積厚流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就了獨樹一幟的藝術。但在當下高速運轉的社會傳媒及信息體系的影響之下,它的發展己經與新的社會觀和人文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了。藝術家們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各展所長,為我們展現多姿多彩的傳統繪畫世界,并且帶著屬于中華民族的藝術美學走向了更高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也不能閉門造車滯步不前。在新形勢的沖擊下,我們要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勇擔對民族藝術傳承教育的重任,成為傳統繪畫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