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娟
(貴州省綏陽縣城北實驗學校 貴州 綏陽 563300)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老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對學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現行的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師可以教學中多種形式地滲透德育教育,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以課堂為陣地,充分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使之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境地。在我們的音樂教材中,有些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如:《頌祖國》《鼓浪嶼之波》等歌曲,同時還有一部歌曲,表面上德育教育不是很明顯,但它的內容具有深刻的哲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深入挖掘這種隱性教材,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理解歌曲中的德育教育。如,《看龍船》,本首歌曲表現了端午節熱鬧非凡的場面和人們興奮激動的心情。在學唱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愛國詩人屈原愛國的歷史背景,教師還可以聯系新新中國成立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現在的國情向學生進行詳細介紹,引導學生分析歌詞,理解歌詞中“笑得胡子翹”的深刻含義。
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對學生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教學《蘇武牧羊》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創作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更要抓住作者想要表現的真正內涵。這首歌作于民國初年,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發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外交事件,廣大愛國群眾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蘇武“留胡節不辱”,“大節定不虧”的精神形象正是當時人們愛國激情的真實寫照。這些對培養學生用寬厚舒展的歌聲、悲壯激昂的情緒來表達蘇武的愛國主義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再如,《彩月追月》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樂曲,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堅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學生通過感受、體驗、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內容,感受臺灣同胞盼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懷抱的情感。通過這種巧妙的滲透,不僅使學生學到了音樂知識,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立志學習。
教師在課堂上要想達到加強德育滲透的目的,必須要注意積累素材并巧妙地設置德育情景。我們生活中本身就蘊含中豐富的德育素材,它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細胞和道德情感,并為其樹立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進行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相關的多媒體資料來給學生設置不同的德育情境,讓德育概念根深于學生腦海之中,例如,教學《我們都是雷鋒的接班人》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出示搜集至的我國古今助人為樂的人物進行展示,讓學生學會繼承中華民族的樂于助人的優良傳統,向雷鋒同志學習,逐漸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除了音樂課堂教學外,課外藝術活動等群體活動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合唱比賽、歌舞表演等等。教師在組織開展這些活動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和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對每個參與的學生來說必須講究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為避免突出自我,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意義。如合唱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合唱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歷史,使學生認識到合唱藝術的顯著特點是“群體性”和“音樂是塊狀結構下立體進行”等特點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學生關心集體,為集體爭光,以集體為榮,維護集體的整體利益才能在每個學生的心中形成潛意識并在潛意識的指導下自覺行動。
“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德育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思政課堂上,在音樂教育中,德育因素無處不在。只要我們音樂教師勇于擔當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并能恰當地進行有機滲透。使同學們感受到“樂”,享受到“美”,動之于“情”,知之于“德”。從而使他們樹立崇高的道德、遠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寬廣的胸懷,成為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合格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