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婷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楊梅橋小學 浙江 諸暨 311800)
《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把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作為主要方式,引導少年兒童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實踐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課內外聯系,校內外銜接溝通,體現地域特色,應廣泛地運用地方資源、文化、經濟,因地制宜地開展專題性研究。”
店口鎮楊梅橋小學,一所農村完小,學生中大多為外來務工子女,多地區多民族交融在一起。學校地處優美的白塔湖湖畔,濕地文化濃厚。綜上,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致力打造屬于具有楊梅橋特色文化的少先隊品牌活動。
只有熱愛家鄉,才能熱愛祖國。我們的家鄉給了少先隊員淳樸、貼近心靈的文化滋養,從隊員的生活環境——家鄉為教育出發點,讓隊員走進家鄉的生活、家鄉的人物、家鄉的歷史、家鄉的特色、家鄉的大自然。小家到大國,隊員們在深入熟悉中萌生對泱泱大國的關切與熱愛。
楊梅橋小學所在的阮市片區極好地接納了周邊鄉鎮的發展特色:五金文化、珍珠文化,也在不斷邁開自身的腳步——炒貨文化。小小邊陲的“包容”發展,足以使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倍感自豪。眾所周知,少先隊活動是少先隊的生命,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猶如一個大磁場,以巨大的磁力吸引著每一個隊員,它又像一個大情感場,產生一條條情感鏈,形成一股股強烈的情感流,流向隊員的心田,驅使著隊員自覺地接受、感受、熏陶和鞭策。為了讓隊員在阮市多元的鄉土文化里吸足養分,一系列以“我愛阮市”體驗活動在校園里開花,有演唱會、攝影展、俗諺俗語展、設計比賽等等。具體而言之,低段少先隊員可以是參觀家鄉的風光,拍一拍,畫一畫家鄉的美景,聽一聽長輩們對于家鄉發展的介紹;中段少先隊員可以是搜集家鄉的名勝古跡,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結合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深入調查;高段少先隊員可以走訪一些工廠、企業,了解家鄉的發展情況,同時為家鄉的建設發展提出一定的建議。
楊梅橋小學又是一個多民族小學。藏族、苗族、傣族……阮市外來務工人員的特殊身份造就了學校學子的獨特魅力,基于此,筆者嘗試開展符合隊員特點的品牌活動——“我的家鄉”。過程中,隊員通過畫自己家鄉的美景,做自己家鄉的美食,談自己家鄉的節日風俗,走民族服裝秀等等,彼此交換家鄉信息,從而深深感受到中國包羅56個民族的無窮魅力。更甚,學生可以在學校中過家鄉的節日,感受節日氣氛,另外的學生親身經歷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意義深刻。
地理位置上看,楊梅橋小學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區——白塔湖畔,一個靜謐優雅的濕地。然而,今年來的廠區肆意擴建、污水隨處排放等現象屢見不鮮,濕地、水質污染嚴重。隊員們在中隊輔導員的組織下,紛紛獻計獻策。從討論到實地勘察,從發放倡議書到集體撿拾白色垃圾……“護水行動”如火如荼進行著,隊員們親身踐行“文明和諧”四字。
農村離不開土地,利用好這一資源,可以很好地幫助隊員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豐收的喜悅。“農夫行動”校園勞動崗位體驗活動由此出發,成為楊梅橋小學少先隊活動的一大特色,與學校民族實踐課程并駕齊驅。活動起初只是六年級的一位輔導員發現學校里的少先隊員越來越脫離家庭勞動體驗,無法體諒到父母勞動的辛苦,所以在制定隊計劃的時候就想到了讓隊員進行勞動體驗這一內容。在之后的年級組輔導員交流中隊工作計劃時,這位輔導員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下子獲得其他輔導員的認同。在集體商量之后,大家統一了做法,并對學校大隊部提出了讓五年級孩子參加一周一次勞動體驗的想法,由學校為隊員提供崗位。這一提議也獲得了學校領導和大隊部的認同。從拔雜草、觀察蔬菜長勢、種番薯、挖番薯,到種甘蔗、種高粱,隊員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大量的耕種知識,更是科學的體驗。結束后,隊員們紛紛就自己體驗寫成了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對勞動的真實含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輔導員們也發現少先隊員對于勞動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變,從家長的反饋和留言中,也看出家長們非常支持這樣的活動。于是,學校大隊部從第一次活動中收獲經驗,總結其優點和不足,為第二次活動做更深入的部署,久而久之,就漸漸成為了我們學校的“少先隊品牌活動。”
有人說,每一個特定區域所獨有的鄉土文化都是這個區域一部不斷流動中的充滿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史冊,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歷史博物館和藝術文化史冊。我們應讓我們的下一代傳承我們獨特的鄉間本土文化。我們要結合當地實際,走本土文化特色是農村少先隊教育的一條路子。通過我們學校的探索、努力,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我們應繼續探索,把少代會的精神貫徹到實處,開辟農村少先隊教育的一條新路。